諸葛亮真正的繼承者一戰延續蜀漢20年 三國演義竟隻字未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34年諸葛亮於五丈原去世,去世前向後主派來的李福交代了後事:「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公琰之後,費文偉可繼之。

」可見蔣琬和費禕雖然前文著墨不多,但是在諸葛亮和歷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遠在《三國演義》蜀漢後期中心人物姜維之上。

二人繼承遺訓之後,實行了由攻轉守的戰略,蜀軍部署也進行了調整,242年春,姜維軍首先從漢中退守涪縣,243年,蔣琬率蜀軍主力亦撤至涪縣。

此後,蔣琬患病,費禕繼任蜀漢大將軍。

諸葛亮在世時,漢中作為蜀漢北伐的前進基地駐軍10萬,主力南撤涪縣以後,漢中的軍政事務由鎮北大將軍王平主持,其麾下兵力僅兩萬餘人,遠不及諸葛亮時期。

魏國方面也看出了漢中空虛的機會,憑藉曹魏宗室身份成為顧命大臣之一的曹爽,急於在戰場建功以樹立威望,抗衡司馬懿。

244年3月,曹爽以大將軍身份親自前往長安,以夏侯玄為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雍州刺史郭淮為前鋒,出兵十餘萬,經儻駱道進軍漢中。

從關中前往漢中的是穿越秦嶺的三條通道,即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其中褒斜道以南循褒谷、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五百餘里,道的北端即是五丈原。

這條道路在秦嶺諸道中相對省時省力的,故漢代關中通往巴蜀的驛路就設在這條道上。

東面的子午道即當年魏延建議偷襲長安的路,道路最長也最險,連諸葛亮都不敢走。

而儻駱道是三條通道中距離漢中最短,但山路曲折迴旋八十餘里,行軍不易。

(找不到興勢山之戰的地圖,就劉備取漢中的湊合著看吧)

魏軍來犯的消息傳到漢中,蜀漢守軍不足3萬,處於絕對的劣勢。

一些蜀將建議,放棄外圍的秦嶺山險,全軍收縮至沔陽和成固,誘敵深入漢中腹地,同時等待蜀漢主力從涪縣增援陽平關。

但是,漢中主將王平不同意,如果魏軍趕在蜀軍主力之前攻下陽平關,就會釀成大禍,因此必須在秦嶺險要處阻擊魏軍。

於是,命令護軍將軍劉敏率主力占據儻駱道南出口的興勢山,多樹旗幟,綿延百餘里,製造守軍眾多的假象。

王平親自率領少數人馬在後,防止魏軍分兵走子午道進漢中。

魏國大軍以一字長蛇陣進入駱谷,王平的王牌部隊「無當飛軍」驍勇異常,翻山越嶺如履平地,不斷襲擊之下使魏軍陷入被動境地,在山谷之中被困兩個月時間。

當費禕率領的蜀軍主力到來時,魏軍仍被阻於興勢山下,因道路崎嶇運輸困難,糧草不濟。

參軍楊偉請求曹爽撤軍,但曹爽不悅,拒絕了他的建議。

郭淮察覺局勢危險,於是主動撤軍,避免了軍隊的無謂損失。

遠在洛陽的司馬懿也寫信警告曹爽:現今蜀軍已經占據險要的興勢山,曹軍攻攻不下來,退也無法全身而退,繼續耗下去可能將會全軍覆沒。

等到5月,曹爽終於接受司馬懿的勸告,引軍回國,費禕率領蜀軍依託曹爽退兵路上的沈嶺、衙嶺、分水嶺層層堵擊曹爽。

魏軍奪路苦戰,死傷慘重,關中多年積蓄的物質為之消耗一空。

此戰之後曹爽的威望驟跌,為不久之後倒台埋下了伏筆。

興勢山一戰,蜀軍漢中前線與後方援軍距離太遠,無法及時救援。

為此,戰後費禕立即將蜀軍主力移駐涪縣東北數百里的漢壽,與漢中的距離縮短了一半。

而姜維繼任之後,卻認為固守秦嶺外圍沒有多大的好處,收縮防守,撤消了外圍的大部分據點,將蜀漢軍隊集中到沔陽和成固,企圖以此來誘使敵軍進入漢中腹地,待其糧盡撤退時再行反攻。

結果,姜維的決定鑄成大錯,20年後鄧艾軍輕易穿越秦嶺直取成都,僅3個月便滅亡蜀漢。

這場戰役很少為人所知,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司馬懿、姜維等人均沒有參加。

但是,興勢山之戰是三國後期最重要也最被低估的戰役,被劉伯溫列為「退戰」的經典戰例。

此戰之後20年魏國沒有主動伐蜀的想法,慘重的傷亡使得田間無人勞作,兵力銳減20萬使得魏國無力威懾周邊少數民族,使各族坐大,最終釀成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第二代五虎上將,夏侯霸上榜,第一無爭議

熟讀三國的朋友,一定知道蜀漢的五虎上將,忠義武聖的關羽,嫉惡如仇的張飛,渾身是膽的趙雲,智勇雙全的馬超,老當益壯的黃忠,他們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被後世稱為蜀漢第一代「五虎上將」,只可惜,關羽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