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紅軍一次作戰全軍覆滅 開國元帥晚年回憶極悲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6年12月22日16版,作者:佚名,原題為:《蘇聯援助成西路軍失敗重大誘因》

1936年夏是世界力量醞釀組合的重要時刻——德、日反共產國際同盟條約簽訂在即,日本加緊用文武兩手誘逼蔣介石。

一旦德國調停中、日關係成功,蘇聯就將立刻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

因此,不惜代價拉攏蔣介石就成為蘇聯當時刻不容緩的唯一選擇,其核心就是由「反蔣」轉向「聯蔣」。

當時的中共中央對此並未察覺,危險由此而生。

蘇聯的「聯蔣」政策

1936年6月26日,剛與共產國際建立電台聯絡的中共中央於陝北瓦窯堡向在莫斯科的王明發出了「第一號電報」,其中提到中共中央的計劃,說當前紅軍對敵軍開展的爭取建立抗日救國統一戰線的運動,「在東北軍中取得了巨大成績,居第二位的是楊虎城部隊,在其他部隊里成績不大」。

電報中還說:「我們希望得到飛機、重炮、彈藥、步槍、高射炮、浮橋等等。

」6月30日,中共中央又致電王明,再次強調:「已著手堅決貫徹執行共產國際的抗日反蔣廣泛統一戰線路線。

」中共中央當然不知道,這些計劃和方針,已完全違背了蘇聯新確定的「聯蔣」政策。

1936年7月初,共產國際負責人季米特洛夫把中共這兩份電報轉給史達林,隨後對中共中央進行了嚴厲批評:「現在在中國的任務不是擴大蘇區和擴充紅軍,而是……爭取把絕大多數中國人民聯合起來反對日本侵略者。

」他還指責中共中央「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政治方針是多麼不正確」,但對中共中央急需的援助一字不提。

8月15日,共產國際請示史達林後再次致電中共中央,要求「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指揮部有必要正式向國民黨和蔣介石提出建議,立即進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的談判,締結關於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具體協議」。

中共中央的南下政策

8月25日,中共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表示「早已準備著在任何地方與任何時候派出自己的全權代表,同貴黨的全權代表一道,開始具體實際的談判,以期迅速訂立抗日救國的具體協定」。

但中共中央同一天在致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的電報中又提出兩個方案:首先是必須占領寧夏地區以改善紅軍日益困難的處境,因此要求「蘇聯方面能答應並且做到及時的確實的替我們解決飛機大炮兩項主要的技術問題」。

另一個方案是如果沒有援助,紅軍無力攻占寧夏,就不得不放棄陝甘寧蘇區南下,「紅軍發展方向不是與日本進攻方向迎頭,而是相反方向,即不是抗日方向而是內戰方向」。

這份電報起碼透露出兩種信息:紅軍已經到了非要援助的境地;萬不得已時只能拼個魚死網破。

這份頗有「逼宮」氣勢的電報使得莫斯科頓時陷入兩難:不論是提供軍援還是坐視紅軍南下,都將激怒蔣介石,而當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文字已現雛形,蘇聯豈能因此而冒功敗垂成之險?但事實似乎恰恰相反。

9月11日,季米特洛夫電告中共中央:1.同意中國紅軍的第一個行動方案,即占領寧夏地區和甘肅西部。

同時,不能允許紅軍再向新疆方向前進,因為這樣做可能使紅軍脫離中國的主要區域。

2.事先確定,在中國紅軍占領寧夏地區後,將給予大約1.5萬到2萬支步槍、8門加農炮、10門迫擊炮和相應數量外國型號彈藥的援助。

武器在1936年12月前集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南部邊境,將通過著名的烏里茨基外國公司售出,同時準備運輸工具把它們運到寧夏。

可疑的軍事援助

蘇聯迅速批准對紅軍進行軍事援助非常可疑,理由有六:

性質可疑。

當時對紅軍的大規模軍事援助明顯與蘇聯當時面臨的局勢背道而馳,除非另有企圖。

時機可疑。

蘇聯歷來都避免直接以武器彈藥武裝紅軍,為何唯獨在全力實施聯蔣政策之際,卻破天荒地反其道而行之?

目的可疑。

在已經要求中共中央立即停戰的前提下,難道蘇聯真以為壯大紅軍力量有助聯蔣政策,還是唯恐紅軍南下破壞聯蔣政策?

條件可疑。

中共中央要求的援助是在寧夏戰役發動前,但蘇聯提出的條件恰恰相反,是「在中國紅軍占領寧夏地區後」。

蘇聯明知當時紅軍沒有實力占領寧夏,又為何要把「前」改成「後」?

方式可疑。

9月11日提出的援助方式是「準備運輸工具把它們運到寧夏」,但這一承諾很快取消。

共產國際9月27日致電中共中央,要求「紅軍必須奪取定遠營前伸至外蒙邊境接取物資」。

從「運到」變「接取」使得紅軍雪上加霜。

地點可疑。

蘇聯不顧中共的再三反對,堅持把援助地點選在外蒙邊境,11月3日突然又把援助地點改成了新疆哈密。

對此,中共中央於11月8日復電共產國際:「從哈密輸送貨物的辦法對於我們主力已無用處,這個改變已經遲了。

已渡河的紅軍約兩萬一千人,可令其向哈密方向前進,但通過五千餘里路程,戰勝這一帶敵人與堡壘,需要許多時間,至少也是明年夏天的事情。

並且除非你們用汽車送到安西,要紅軍到哈密去接是不可能的……」這份電報顯然含蓄地指責了蘇聯援助地點的荒唐。

蘇聯同意大規模軍事援助,確實使得對此盼望已久的紅軍曾經歡呼雀躍。

當時可能誰也不會想到,結果竟然完全相反。

徐向前在其回憶錄中異常悲憤:「(西渡黃河作戰,希望占領甘肅和寧夏的)西路軍兩萬多人,遭到幾乎全軍覆滅的命運,在我軍歷史上,絕無僅有。

」(摘編自《黨史縱橫》《北京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赴華秘密使命(米高揚)

我是化名安德烈耶夫去中國的,也是用這個名字簽發的電報,發給虛構的名字菲利波夫(註:菲利波夫是史達林在這個時期的秘碼通訊中使用的化名)。這樣做是根據史達林的提議,以防從中國走漏我在那裡逗留的消息。...

朱德:毛主席是我跟隨過的最好的一個領袖

導讀: 毛澤東與朱德從井岡山始就已經共事,朱德雖然年長7歲,可他由衷地敬佩毛澤東,他說:「我一生跟過三個領袖,一個蔡鍔,一個孫中山,一個毛主席。毛主席是我跟隨過的領袖中最好的一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