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狠!讀一遍書抄七遍,資質平平的他抄成了大文學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已經受夠了才子牛人的傳記。

「三歲為文」,「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才子牛人的讀書故事對廣大普通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挫傷了一部分讀書的自信心。

幸運的是,從古至今出現了一些「不那麼聰明」的牛人,他們的讀書方法很笨,但依然不妨礙他們成為牛人,這足以提振我們的讀書士氣。

這些用笨方法讀書成才的牛人,最大的共同特點是喜歡抄書,很多是一字不漏的抄寫下來的,有些書甚至抄好幾遍。

不動筆,讀再多書也沒有用。

動筆抄書或者記筆記的時間應該比讀書的時間長一倍以上。

讀書必抄七遍的張溥

明代文學家張溥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他的散文《五人墓碑記》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里。

張溥雖然出身於官宦之家,但其母親是妾,家庭地位很低。

張溥從小就被人看不起,甚至家人也看輕他,經常當面說他是「下賤人生的,永遠不會有出息」。

張溥非常有血性,當此大辱依然咬牙忍著,發誓要出人頭地。

古代出人頭地最好的途徑就是讀書,讀好了書再去做官。

為此,張溥下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苦功夫去讀書。

所讀的書必手抄一遍,抄完後誦讀一遍,然後把書稿燒掉,接著繼續抄,抄完再讀,如此七遍。

這樣下來,張溥對書中的內容理解得非常透徹,將其中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骨血之中。

張溥抄書不是一時興起,五分鐘熱度,而是長年累月地抄寫,連握毛筆的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兼職跟老農握鋤頭一樣刻苦。

到了冬天,握筆的手在霜風的吹拂下,皮膚皴裂,但張溥依然不管不顧,實在太冷了就用熱水泡一泡,繼續抄書。

張溥的苦功夫沒有白費,肚子裡的學問日益深厚,寫起文章來才思泉涌,不用打草稿,立即可以寫出來。

成年後的張溥寫了很多作品,詩文共15卷,結構宏大,內容豐富,涉及詩歌、歷史、文藝評論等。

為了紀念自己少年時期刻苦抄書的讀書經歷,張溥將其書齋命名為「七錄齋」,將其文集命名為《七錄集》。

抄書成長起來的張溥除了學術成就很高,也有比較大的政治影響,曾經創建了復社,聲震朝野。

抄書的好處

這些牛人抄書的動機有好幾個。

張溥抄書是為了將書本內容爛熟於胸,吸取書中的精髓;魯迅抄錄《嵇康集》是為了給這本書做注;林清玄和侯寶林抄書是因為買不到書,想擁有這本書;蘇軾抄寫《漢書》可能是為了練字,因為除了文學家的身份之外,他還是書法家。

當然,以蘇軾之高明,抄書肯定不是練字那麼簡單,可能還是享受抄書過程中愉悅和寧靜。

但總體說來,這些牛人抄書的最大的動機在於沉潛心思,凝神靜氣,深入書中的每一個文字,攝取每一句話的精髓,與作者真正地達到深層次的靈魂碰撞和交流,久而久之,學問大為精進,靈魂從此變得豐滿。

我們這個時代,網際網路那麼發達,大量的信息近乎零成本地傳送到我們的跟前。

我們變得更加浮躁,對文字不再那麼尊重,粗略讀之,隨意棄之。

當我們囫圇吞棗地閱讀著各類網絡熱文的時候,當我們毫無知覺地淹沒在各種瑣碎花邊信息的時候,我們的靈魂家園已經漸漸荒蕪。

想想,那些牛人有那麼多牛,但他們依然一字不漏地撰寫自己的作品,而我們有多麼庸俗,難道還不能一字不漏地抄寫和品讀他們的作品嗎?

真正可以讀好的書的人,實際上做筆記(動筆)的時間比讀書的時間還更長。

錢鍾書先生就這麼做的,他做筆記的時間比讀書的時間長了一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鑿壁偷光,古代人竟然是這樣讀書的!

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的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

才子不愛佳人(民間故事)

宋朝時有一個才子叫王廷式,他二十歲時中進士任徐州主簿,當時蘇軾正是徐州太守,對王廷式的才學很欣賞。 王廷式還沒有成家,有很多富家女子向他提親卻都被他拒絕了,漸漸傳到蘇軾耳中,於是對王廷式備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