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閱讀,提升你的閱讀認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次在簡書上看到類似「2017年讀了100本書,我推薦這幾本」這樣的題目底下總會有各種評論,有佩服的,也有質疑的。

很多人覺得這是標題黨,文章只是為了博眼球,求關注。

除非什麼事都不干,不然怎麼可能一年讀100本書呢?以一本書250頁算,100本書,幾乎每天要讀70頁。

這怎麼可能呢?

如果是一年前,我也會懷有同樣的質疑。

我一個星期都看不了一本,更別說一年看100本了。

其實很多人有質疑,只是因為自己沒有實踐過或者對閱讀有誤解罷了。

不善閱讀的人可能對閱讀會有這樣的誤解:

1.讀書必須每頁都讀,才算把一本書讀完。

2.讀一本書必須從頭到尾讀。

3.讀一本書必須每個知識點都懂,才算讀了。

既然我們對閱讀有那麼多誤解,那我們應該如何去閱讀呢?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閱讀》給了我們答案。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上每天產生的信息數以萬計,一不小心就會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中。

我們必須掌握閱讀技巧,才不會被時代大潮遠遠拋在後面。

此書作者在出版這本書之前,閱讀了迄今為止已經出版的100多本有關讀書術的書籍,在這本《高效能閱讀》書中,隨處可見經過作者實證有效的和本質上能夠產生共鳴的內容。

其中幾個讀書技巧個人很贊同:

1.不善閱讀的人,從自己喜歡的書開始

對於不善於閱讀的人,如果你想養成閱讀的習慣。

不要上來就拿著厚厚的《紅樓夢》、《論語》之類厚重難懂的書來讀。

因為看不了幾頁你就呼呼大睡了,根本看不下去。

剛開始的時候只有看自己喜歡的書,感興趣的書才能讓你看下去。

沒有什麼事是一蹴而就的,凡是都有個過程,閱讀也一樣,只有從簡單的開始,慢慢升級才會形成習慣。

2.注重以行動為中心的閱讀

首先要有行動,然後為了提高行動水平而廣泛閱讀,進行「實證」,確定什麼好、什麼不好。

這樣一來,閱讀就變得有目的,有動機。

比如你想寫一篇論文,首先你得知道摘要怎麼寫吧,文獻綜述也要搞清楚吧。

國內外研究你也要知道吧。

這樣一來為了寫出一篇論文,你就會去查閱各種資料而廣泛閱讀。

比如關於摘要的資料、有關文獻綜述的資料等等。

這也是剛需促進閱讀,現在就要用的就會很用心地去學。

這樣的學習效果比以往都要好。

3.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生活的年代,家庭背景等有助於了解作者所寫的作品。

一個人的思想、生活、社會閱歷等或多或少會在他的作品中體現。

可以去百度搜索或者維基百科搜索有關作者的故事,通過這些去讀書,比一無所知就讀,這兩種情況對書的興趣、感情是不一樣的。

4.參加讀書會,了解別人的觀點

有時候同樣閱讀一本書,自己的觀點很淺顯,而別人的觀點卻很深入。

為什麼呢?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別人思考的比你深入、廣泛,可以去聽聽別人的觀點。

不局限於讀書會,其實現在網絡上也可以看到別人的觀點,比如簡書,上面就有很多人寫讀書感悟、讀書筆記。

可以時不時地去看看別人寫的讀書感悟,了解自己與別人有什麼不同。

不僅是簡書,微博、知乎、今日頭條也是可以的。

平台不在於多而在於你是否真的去看了。

5.速讀的技巧——抓關鍵字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速讀,比如詩歌類,字都認識,可字看完了意思不一定都明白。

速讀技巧適合商業類、工具類等書籍。

這是因為像商業類等實踐性文章,任何人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的業務相關的線索。

速讀的第一步就是閱讀目錄,通過目錄對此書關鍵詞有個大概的理解,然後構思假設,想像關鍵詞所包含的意義。

接著快速閱讀文中關鍵詞內容,對假設進行驗證。

通過對比,分析自己的假設,自己的想法與作者的想法有什麼不同,做好筆記。

其實閱讀並不局限於這幾個方法,凡是能幫助你閱讀的都是好方法,但最重要的還是行動,沒有行動再好的閱讀方法都只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寫而讀書

據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統計,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在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70年代縮短為5年,80年代末每3年翻一番,而如今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等工具的普及,信息生產和流通...

為什麼你一定要為了寫作而讀書?

畢淑敏說過:現代社會是一隻飛速旋轉的風火輪,把無數信息強行灌輸給我們。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你要麼被別人影響,要麼影響別人。你也許在想:怎樣把各種信息為自己所用呢?怎樣寫出原創的內容,繼而影響別人...

與其為你千千萬萬遍,不如與書年年歲歲戀

愛情是什麼東東,婚姻又是什麼西西,在愛情與婚姻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南南北北的關係?有人說愛情是婚姻的墳墓,也有人說婚姻與愛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關係,人們慣常以文字的形式將他們對愛情或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