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素有大志,為何裝病拒絕曹操徵召,蹉跎七年?原因不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58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經過幾十年的角逐之後,各路諸侯紛紛被淘汰,最終僅剩孫曹劉三家爭霸。

然而歷史發展的軌跡卻令人大跌眼鏡——從未裂土為王,也沒有成為一方諸侯的司馬家族,才是最後的贏家。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司馬家族之所以能夠走到這一步,司馬懿是最大的功臣。

若非他隱忍數十載,取得曹魏皇室的信任,騙得曹爽放鬆警惕,最終發動高平陵之變,架空魏室,司馬家便永遠僅能是臣,而非君。

不過,如果查閱司馬懿的生平,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公元201年,曹操便已徵召他為官,他為什麼選擇了拒絕呢?

據《晉書》記載,公元201年,曹操擔任司空的時候,聽聞了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多洽聞」的名聲之後,想要徵辟他為文學掾,他卻假稱自己得了風痹,行動不便,選擇了拒絕。

《晉書》中提到「(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意思是說,司馬懿一直在關心國家大勢,並沒有避世的念頭,再加上他後來的作為,我們不難看出,他不但有才幹,還有理想,有抱負。

那麼,他為什麼要放棄這個出頭的機會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漢室衰微,司馬懿不想為曹操效力

司馬懿雖然最終成長為了一代權臣,把持著曹魏的朝政,給世人留下了老奸巨滑的形象,而且自古以來,沒有人相信他會尊重皇權。

可是,他畢竟出身於名門世族司馬家族,自幼時起受到的便是忠君愛國的正統教育。

因此在漢室尚存的情況下,他就算要效力,也該為匡扶漢室而努力,而不是為曹操效力。

可他也不是一個愚忠的人,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從而將自己撞的頭破血流。

正是因此,他才拒絕了曹操徵召。

這一點也是《晉書》中給出的解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

二、曹操還沒有完全取得勝利,他不敢冒險

公元201年的時候,曹操雖然於官渡之戰勝了袁紹,但是袁氏勢力並沒有就此被完全剷除,畢竟袁紹在官渡之戰後,還有餘力迅速平定冀州的叛亂,他的諸子也還分據著河北四州,曹操雖然已挾天子,其爭霸之路卻依舊漫長。

一向謹慎且隱忍的司馬懿,害怕自己押錯寶,從而賭上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所以他不敢冒險。

三、出山時機不對,他不想被埋沒

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再加上他的發展勢頭較好,所以他麾下可謂猛將如雲,謀士如雨。

單就謀士而言,被曹操贊為子房的荀彧,成曹操謀主的荀攸,鬼才郭嘉,毒士賈詡,深重曹操倚重的劉曄,都比他名氣大,地位高。

也就是說曹操下令徵召他的時候,並不急缺謀士,他當時就赴任,很可能會被迅速埋沒,從而失去出頭的機會。

所以,他在等,等一個適合自己出山的機會。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司馬懿素有大志,甚至鷹視狼顧,不甘為人臣,卻在曹操徵召他為官時,選擇了拒絕,並蹉跎七載,直到曹操威脅他,才乖乖赴任,既是他心懷漢室的表現,也有他不敢賭曹操是否能成大業的原因,另外,彼時並非他出山良機,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

當然了,後人推測的,司馬家族不想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司馬朗已經在曹操身邊任職,司馬懿自然不會去這一說法,雖然看似沒毛病,卻站不住腳。

因為史料中明確記載,司馬朗為曹操效力,是三十二歲之時,而他生於公元171年,也就是說司馬朗成為曹操麾下時,已經公元204年左右了,在司馬懿拒絕曹操徵召之後。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