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五虎上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方剪報: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喜歡「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朋友,都對劉備蜀國的五虎上將多些偏愛,可能是跟隨筆者的方向愛屋及烏了。
他們的戰績、個人履歷、情史.....無不爛熟於胸。
大多數的三國迷卻對曹操陣營的武將知之甚少,其實這五子良將各個能征善戰,每一個都都可獨當一面,今天「三國說」就帶大家走進曹魏,認識和了解一下五子良將......
張遼(公元169-222年)字文元,三國時魏國雁門馬邑(今朔城區大夫莊)人,著名的軍事將領。
張遼少年通武,本系漢武帝時朔州人聶壹的後代,因避仇而改姓,幼時為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他武力過人,召以從事,讓他帶兵至京都,又從何進。
何進派他到河北招募軍隊,何進敗,張遼以兵隨董卓。
董卓被呂布殺死後,張遼又投呂布帳下為將,呂布占領徐州,很倚重張遼。
後呂布在下邳被曹消滅後,張遼隨歸曹操。
由於戰功卓著,被任命為中郎將,賜爵關內候。
張遼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
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面,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
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
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
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
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
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215年的逍遙津之戰,更是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成為歷代推崇的名將之一,「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御孫權。
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
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
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范。
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
後世將其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張遼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
直到晚年,他還帶病徵戰。
張遼的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
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面,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
張遼不僅勇猛過人,有膽有識,而且精於用兵,善於謀略,建安20年(公元前215年),張遼駐守合肥,孫權乘曹操進兵漢中之機率領十萬大軍來取安徽,雙方在合肥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張遼率手下強兵將士800人衝鋒陷陣,連殺敵兵無數,直衝到孫權帥旗之下。
孫權大驚失色,部將聞風喪膽,不戰而逃。
後來發現張遼部下僅幾百人,才又返回,把張遼包圍起來,面對重兵圍困,張遼毫無懼色,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殺進殺出包圍圈數次,竟無人能夠阻擋。
孫權圍城十幾天未果,只好撤軍,張遼又乘勝追擊,連打勝仗。
這一次激戰,張遼打出了魏軍的軍威,也顯示了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
曹操聞訊,非常讚賞張遼的膽略和才識,遂拜他為征東將軍。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今山東莘縣)人。
東漢末年曹操部將。
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
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
又從擊袁譚、袁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
不久樂進別擊黃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
從平荊州,留屯襄陽,進擊關羽、蘇飛等人,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
後來從曹操征孫權,假進節。
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
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218)逝世,諡曰威侯。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樂進是曹操招賢時最早投靠的武將,可惜在作品中整體表現並不出色,常與另一魏將李典共同登場。
第十一回中,樂進曾與呂布部將臧霸大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
第十二回,樂進與許褚、典韋等六將合戰呂布,射殺呂軍八大健將之一的成廉;第二十三回,曹操稱其部下四名將領「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當中包括樂進。
第三十三回參與討袁戰事,樂進將袁譚下屬郭圖射殺
;第四十五回赤壁之戰前夕,曹操任命樂進為「馬步左軍」主帥,以青旗為旗號,後來與李典一同充當副將協助張遼守御合肥。
第五十三回與曹軍與孫權軍於陣前對壘時,樂進單騎突襲孫權,小說形容樂進「一騎馬,一口刀,從刺斜里逕取孫權,如一道電光,飛至面前,手起刀落」,更一擊將孫權侍衛宋謙、賈華的雙戟打斷。
第六十二回,劉備到達涪關時,致書劉璋提到「只說曹操令部將樂進引兵至青泥鎮,眾將抵敵不住,吾當親往拒之」,雖然是偽作消息,但亦證明了樂進在當時擁有一定的名將聲譽。
後來樂進又隨張遼於合肥與來犯的孫權軍作戰,並與吳將凌統大戰,雙方不分勝負,卻因中了吳將甘寧的冷箭而受傷退場
。
此後,樂進再沒有登場於小說中。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樂進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進擊關羽、蘇非等人,皆擊退其眾,南郡諸郡的山谷蠻夷都前往樂進處投降。
後樂進又從討劉備手下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
三國時期魏國武將。
本為鮑信部將,後屬曹操,曾於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
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中,于禁在敗給關羽後投降,致使晚節不保。
關羽敗亡後,于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遣還于禁回魏,同年去世,諡曰厲侯,有一子於圭。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于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
旋即張繡復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
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
一些戰友雖然戰死了,于禁也不允許散亂。
還沒有退回曹軍大本營,于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
青州兵原是黃巾賊,後來投降了曹操,仍稱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寬容,因此經常放肆,乘機搶劫。
于禁一聽,便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
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
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于禁說:「現在敵人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
曹操聽了,認為于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說:「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
」於是錄于禁前後功,封為益壽亭侯。
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有次和孫權同騎馬出行。
虞翻見二人並排十分不滿,大罵于禁只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排;更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孫權立刻喝止。
隨後孫權在樓船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演樂曲時傷心流淚,虞翻又指于禁是裝可憐。
于禁雖為他所惡,但猶讚嘆其忠義。
曹丕即位,孫權稱臣。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
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
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
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
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兒子於圭嗣封益壽亭侯的爵位,諡號是厲侯。
公元184年(中平四年),于禁由鮑信招募討伐黃巾軍。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
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于禁之才可任大將。
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曹操命于禁攻打徐州期間攻陷廣戚,拔之,拜陷陳都尉。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跟從曹操討呂布於濮陽,領兵攻破呂布二營於城南,又在須昌擊敗高雅。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跟從曹操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破之。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跟從曹操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
黃邵等夜襲曹操營,于禁率麾下擊破之,斬劉辟黃邵等,盡降其眾。
遷平虜校尉。
同年,從圍袁術部將橋蕤、張勳等於若縣,斬其四將。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于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
旋即張繡復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
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
一些戰友雖然戰死了,于禁也不允許散亂。
還沒有退回曹軍大本營,于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
青州兵原是黃巾賊,後來投降了曹操,仍稱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寬容,因此經常放肆,乘機搶劫。
于禁一聽,便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
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
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于禁說:「現在敵人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
曹操聽了,認為于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說:「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
」於是錄于禁前後功,封為益壽亭侯。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復從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199年(建安四年),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官渡鏖戰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之。
袁紹攻于禁,于禁堅守,袁紹不能攻下,隨後主動出擊,攻打袁軍的側翼營寨,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隨後曹操又使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
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
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傷,士兵懼怕。
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
擊敗袁紹後遷偏將軍。
博望遇險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劉表派劉備北伐襲擊許都,一直打到了葉縣,已逼近許昌,曹操調動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至博望與曹軍對峙。
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說:「敵人無故撤退,懷疑肯定有埋伏。
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
」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和于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
夏侯惇、于禁果然中了劉備的埋伏,戰況十分危急時,早有預料的李典及時帶兵接應趕到,劉備望見李典的救兵到了,自覺強攻無益,於是被迫撤退,曹軍成功保衛了許都。
不念舊情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
于禁急攻昌豨,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
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曰:「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
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
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
當時曹操軍在淳于,聞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定以後,曹操上表漢帝表功于禁,樂進,與張遼三人,于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咸有效勞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于禁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
于禁到,梅成舉眾三千餘人偽降。
旋即復叛,其眾奔蘭。
張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于禁運糧前後相屬,張遼遂斬蘭、成。
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這時,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于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
曹操曾經惱恨朱靈,欲奪其兵權。
曹操因為于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數十騎,齎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
曹操讓朱靈為于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
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
後任蕩寇將軍。
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
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
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
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
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諡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
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官渡投曹
張郃(zhāng
hé)於黃巾之亂的時候,應徵入伍,以韓馥的軍司馬身份參與鎮壓叛亂。
韓馥死後,效力於袁紹。
在攻打公孫瓚時立下不少戰功,升為寧國中郎將。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襲擊烏巢,張郃說:「曹公的士兵英勇善戰,他們一定會擊潰淳於瓊等人。
淳於瓊一旦失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完了,您應該儘快帶兵援救。
」但謀士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是好主意,我軍不如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勢必回救,這樣淳於瓊的危難不救自解。
」張郃反駁:「曹公的營盤牢固,倉促間肯定攻不下來。
如果淳於瓊等人被俘,我們也就要當俘虜了。
」結果袁紹聽信郭圖,不聽張郃的勸阻,派他攻打曹操軍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被劫了。
郭圖將計謀失敗後,誣陷張郃失敗後出言不遜,張郃等將領懼怕被追究,於是投降了曹操。
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
從征四方 後來張郃頗受曹操重用,交給其部隊,讓他跟隨自己攻打鄴城,占領了鄴城。
張郃又跟隨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譚,他單獨率軍保衛了雍奴,擊潰了敵人。
隨同曹操征討柳城的時候,張郃和張遼擔任先鋒,張郃因為屢立戰功升任平狄將軍。
張郃還領兵征討東萊郡,討伐管承,還和張遼等人一起討伐陳蘭、梅成等人,大獲全勝。
張郃跟隨太祖到渭南,擊潰了馬超、韓遂,保衛了安定城,馬超的部將楊秋投降。
張郃、夏侯淵一起征討盤踞在鄜城的賊寇梁興和武都一代的氐族叛軍,再次擊敗了馬超的部隊,平定了宋建統治的地區。
漢中之戰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討伐張魯,派張郃統帥大軍討伐梁興和氐族首領竇茂所部。
不久從散關入漢中,派張郃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
張魯投降,曹操回軍,留張郃與夏侯淵、徐晃等守漢中,以拒劉備。
同年,張郃別督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
劉備派征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郃。
張郃率軍進至宕渠,與張飛相拒五十餘日,張飛率精兵萬餘人從小道進攻張郃,由於山道狹窄,首尾不能相救,張郃大敗,僅帶十餘人棄馬爬山逃跑,之後收攏敗兵,撤回南鄭。
升遷蕩寇將軍。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進攻漢中,屯於陽平,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迎擊,張郃負責防守廣石。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郃。
張郃率親兵與蜀軍進行對抗,劉備不能攻克張郃,[7]
寫信要求益州撥發援兵。
諸葛亮一時遲疑不缺,從事楊洪勸道:「漢中是益州門戶,沒有漢中就沒有益州,還遲疑什麼?」諸葛亮恍然大悟,立刻發兵增援。
其後,劉備退走馬谷,放火燒營,夏侯淵知張郃兵少,調部分兵力來增援,並救火,途中遇上劉備軍,被蜀軍所殺。
曹軍大敗,張郃同敗軍一起退守陽平關東。
而當劉備聽聞夏侯淵被斬殺,只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 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郭淮見狀,便說:「張將軍是國家的名將,劉備也忌憚他。
現在形勢緊迫,只有張將軍才能安定軍心。
」於是眾人推舉張郃出任主帥,指揮士兵,布置營寨,軍心安定。
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假節。
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見魏軍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於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
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
江陵破吳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
等到曹丕登基之後,又進封他為鄚侯,命令張郃與曹真率領兵馬征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和東部羌人。
戰鬥結束後,曹丕又在許昌宮召見了張郃、曹真,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
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上的吳軍堡壘。
曹叡即位後,派張郃來到南方,駐紮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等人,大軍來到祁口,與吳軍激戰,打敗了劉阿所部。
街亭大捷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大舉北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諸葛亮。
當時朝臣未知計所出,曹叡自信地說:「諸葛亮恃險固守,不易進攻。
現在他自動來了,正符合引出敵人的戰術。
打敗諸葛亮是一定的了。
」於是曹叡給張郃加官特進,讓他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
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占據城池。
張郃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
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國響應諸葛亮,張郃領兵平定了這幾處地方。
曹叡下詔說:「賊寇諸葛亮率領巴、蜀的烏合之眾,遇上了猛虎一樣的我軍將士。
將軍您披肩甲、執利器,攻無不克,朕要嘉獎你的大功,增加你的食邑一千戶,連同一千的賞賜共計四千三百戶。
」 料敵先機 當時司馬懿在荊州治理水軍,打算沿著沔水進入長江討伐東吳,曹叡下詔命令張郃統帥關中的部隊接受司馬懿的指揮。
張郃到達荊州時,正趕上冬季水淺,大船不能行進,於是回師方城駐紮。
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烈進攻。
曹叡派驛馬召張郃到京師,還親自到河南縣城,設置酒宴為張郃送行。
曹叡派遣三萬士兵以及武衛、虎賁兩營的勇士護衛張郃,還問張郃:「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占領了陳倉?」張郃知道諸葛亮孤軍深入,不會攜帶太多的糧草,不能久攻,就回答說:「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
臣屈指計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
」張郃晝夜行軍到達南鄭,諸葛亮果然撤退了。
曹叡詔令張郃回師京城,任命他為征西車騎將軍。
好儒風雅 張郃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布陣,根據地形布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從諸葛亮起的蜀國大將都非常忌憚他。
張郃雖然是武將,卻喜歡同儒士交往,曾經推薦同鄉卑湛,說他通曉經學,品德高尚,曹叡下詔說:「從前祭遵當將軍的時候,奏請設置五經大夫,即便在軍營中,也和儒士進行唱詩、投壺的遊戲。
現在將軍您統軍在外,在內還注意維護朝廷的禮儀。
朕非常讚賞將軍的美意,准許提拔卑湛為博士。
」 戰死沙場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
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諡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
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幾次重大戰役。
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
曹丕稱帝後,徐晃被加為右將軍,於公元227年病逝,諡曰壯侯。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戰中,徐晃隨曹操擊敗了投靠袁紹的劉備,又隨曹操擊敗顏良,攻克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進至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此擊敗文丑,被拜為偏將軍。
後與曹洪擊(氵隱)人祝臂,破之。
九月,曹操出兵與袁紹作戰,不勝而還,堅壁自守。
時袁紹數千車糧草至官渡。
謀士荀攸對曹操說:「袁紹的運糧車旦夕間就到了,其押運糧草的將領韓勇猛但輕敵,出擊可以將他打敗」。
曹操問:「誰可以擔當這個重任?」荀攸說:「徐晃可以。
」於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渙帶著幾千騎兵共同攻打韓猛,在故市(今鄭州西北)截燒其輜重。
此戰,徐晃功勞最大,被封為都亭侯。
徐晃一生儉樸,對自己約束很嚴,病死前還特別囑咐叫埋葬他時斂以時服。
而且他每戰有功,但很少邀功請賞,所以在曹操的軍隊中流傳著一句話「不得晌,屬徐晃。
」徐晃用兵作戰都把斥候派到很遠的地方。
先做出打不贏的樣子,然後再奮勇作戰,追殺敵人奪取勝利,兵士們常常忙得沒有空閒吃飯,可謂別具一格。
徐晃常嘆息著說:「古代的人常會憂慮遇不到賢明的國君,我現在有幸遇到了明主,尤其應當立功報效國君,哪裡是為了個人名譽才做的!」所以徐晃把為曹魏的統一事業而戰鬥當作自己效力的機會,以此為動力,鞭策著自己的行動。
顯出了他那可貴的品格。
他是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勛,也是中國古代的優秀戰將。
早年經歷 徐晃年輕時曾做河東郡小吏,因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賊寇有功,被升為騎都尉。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
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破長安城,殺王允等人,後又自相火併,在長安大肆屠殺。
徐晃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
漢獻帝渡河至安邑時(今山西夏縣北),封賞保駕有功人員,徐晃封為都亭侯。
隨曹征戰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漢獻帝在河內太守張楊、興義將軍楊奉等殘餘朝官的保護之下,回到了洛陽。
楊奉被拜為車騎將軍,駐兵大梁。
徐晃見大將軍兼司隸校尉韓暹和衛將軍董承之間爭鬥日益加劇,就勸楊奉歸附曹操,楊奉決定聽從徐晃的建議。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保護著漢獻帝要遷都許昌的時候,楊奉在韓暹的挑撥下又改變了歸附曹操的主意,而是跟韓暹一起出兵去劫駕。
楊奉在梁(今開封)被曹軍殺得大敗。
徐晃則趁機投奔了曹操。
從此,他便成為曹操的一名忠實戰將,跟隨曹操轉戰南北,為曹魏的創建屢立功勳。
曹操分兵給徐晃,派其攻打卷、原武兩地,破之,被拜為裨將軍。
又隨曹操攻呂布,降呂布將領趙庶、李鄒等。
後與史渙在河內斬殺眭固。
官渡顯威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戰中,徐晃隨曹操擊敗了投靠袁紹的劉備,又隨曹操擊敗顏良,攻克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進至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此擊敗文丑,被拜為偏將軍。
後與曹洪擊(氵隱)人祝臂,破之。
九月,曹操出兵與袁紹作戰,不勝而還,堅壁自守。
時袁紹數千車糧草至官渡。
謀士荀攸對曹操說:「袁紹的運糧車旦夕間就到了,其押運糧草的將領韓勇猛但輕敵,出擊可以將他打敗」。
曹操問:「誰可以擔當這個重任?」荀攸說:「徐晃可以。
」於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渙帶著幾千騎兵共同攻打韓猛,在故市(今鄭州西北)截燒其輜重。
此戰,徐晃功勞最大,被封為都亭侯。
深長見解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紹死後袁譚和袁尚爭立後嗣的矛盾,發兵北上攻打冀州。
曹操包圍了鄴城,攻破了邯鄲,易陽令韓范詐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臨城下,給韓范寫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陳明利害,勸韓范投降。
韓范被說服後改變主張,決定以全城投降。
徐晃勸告曹操說:「如今袁譚、袁尚還沒有被擊敗,沒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滅了易陽,明日那些城池都會死命防守,河北就沒有平定的那一天了。
請求您招降易陽來給各城看,那樣他們都會望風歸順。
」曹操採納他的意見,封韓范為關內侯。
接著,又收降了涉縣(今河北涉縣西北)長梁岐,同樣賜爵關內侯。
曹操能夠很快翦除鄴城羽翼,攻克鄴城,奪得翼州,和他聽取了徐晃的這一建議是分不開的。
旋即徐晃又攻毛城(今河北涉縣東南),設伏兵大敗袁軍,破三屯。
之後,隨曹操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大破袁譚,袁譚被曹軍所殺。
徐晃又平定平原叛賊。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晃隨曹操北征烏桓,在白狼山之戰中,大敗敵軍,蹋頓及名王以下10餘人被殺,曹操最終討平烏桓,徹底剷除袁氏殘餘。
徐晃被為拜橫野將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親統大軍十餘萬南征荊州,欲吞併江南、統一天下。
徐晃隨曹操出征,攻中廬、臨沮、宜城地,又與滿寵在漢津征討關羽。
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為孫劉聯軍所敗,曹操留徐晃與征南將軍曹仁共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同年,徐晃還與曹仁在江陵共同抗擊吳將周瑜的進攻。
東征西討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徐晃隨夏侯淵去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斬其首領商曜。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以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
曹操發兵進取關中,徐晃奉命屯守汾陰,以鎮撫河東。
曹操至潼關後,遇到關中馬超阻擊,不得前進。
曹操問計於徐晃,徐晃說:「您已帶大兵到此,而敵人不再分兵守衛蒲阪,可知他們缺乏謀略。
請給我一支精兵,渡過蒲坂津,作為大軍的先導,截斷敵人的後路,就可擒住他們了。
」曹操至同意此舉,並派徐晃、朱靈率四千精兵從蒲坂津(今山西永濟、陝西大荔朝邑之間黃河渡口)乘虛渡過黃河。
陣地尚未建成,賊人梁興夜間率步騎五千餘人攻徐晃,徐晃將其擊走,隨即建立了橋頭陣地。
閏八月,曹軍從此渡河。
九月,曹操又採納謀士賈詡的計謀,離間馬超和韓遂,最終大破關中軍,斬成宜、李堪等。
馬超、韓遂逃往涼州(今甘肅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曹操派徐晃與夏侯淵平定隃麋、汧諸氐,在安定會師。
曹操還鄴後,又派徐晃與夏侯淵平鄜(今陝西省延安地區)、夏陽余賊,斬殺梁興,降三千餘戶。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七月,徐晃隨曹操征討張魯,徐晃因功升為平寇將軍。
不久,解將軍張順之圍,擊陳福等三十餘屯,皆破之。
同月,曹操回鄴,任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率徐晃與張郃駐守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以拒劉備,自己返回鄴城。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進攻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
四月,蜀軍進至陽平關。
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阻擊。
劉備派部將陳式等十餘營襲擊馬鳴閣(今四川廣元北),企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被徐晃擊敗,蜀軍自投山谷,死者甚多。
曹操聽說後,非常高興,給了徐晃指揮軍隊的符節,並下令說:「這一條閣道是漢中的咽喉險要之地,劉備想斷絕內外聯繫,奪取漢中。
將軍這一舉粉碎了劉備的計劃,真是妙計中的妙計啊!」後來,夏侯淵陣亡,曹操親到漢中,撤出了剩餘的部隊。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
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
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魏荊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今湖北襄樊)。
解圍樊城 當時征南將軍曹仁駐紮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將軍呂常駐紮襄陽,左將軍于禁及立義將軍龐德駐紮在樊城北。
徐晃(時為平寇將軍)駐紮宛(今河南南陽市),協助曹仁征討關羽。
八月,大雨,漢水暴漲,于禁七軍均被水淹,在關羽水軍猛攻下,于禁被迫投降,龐德力戰被俘殺。
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
此際,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均降於關羽,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
曹操認為漢獻帝在許都,與賊臨近,一度準備遷都,因丞相司馬司馬懿及曹椽蔣濟勸諫而停止。
[13]
曹操採納了司馬懿利用矛盾破壞孫、劉聯盟,以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見孫權。
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
徐晃所部多為新兵,難以與關羽爭鋒,於是進至陽陵坡駐紮(樊城北),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要等到兵馬集結後,一起出擊。
」當時關羽前部屯偃城,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
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兩面連營,漸向圍城蜀軍逼近,徐晃軍營距關羽所圍僅三丈。
曹操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說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
曹操採納董昭意見,故意泄漏信中內容。
曹操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
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進退兩難。
此時,曹操為了解救樊城、襄陽,已率主力由洛陽進抵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並已先後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進至偃城,悉歸徐晃指揮。
關羽軍主力屯圍頭,一部屯四冢。
徐晃以聲東擊西戰術,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冢。
關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騎五千出戰,戰前,由於關羽和徐晃是同鄉而且關係很好,兩人隔著遙遠對話,但說平生,不及軍事,不久徐晃下馬宣軍令:「得關雲長首級的人,賞金千斤。
」關羽驚怖,說:「大哥,你說的這是什麼話?」徐晃回答:「這是國家之事。
」[15]
隨後兩軍混戰,關羽被徐晃擊敗,當其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捨,緊隨其後沖入營內。
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為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為困難。
現乘其軍陷於混亂之機,由內突襲,一舉大破之,殺降蜀之胡修、傅方。
關羽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
不久,東吳大都督呂蒙偷襲江陵,關羽被俘殺。
此戰,對於鞏固曹操的南部疆土,穩定後方都起了重大作用,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使曹操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樊城、襄陽城危之時,曹操將名將張遼和諸將皆調回,以援曹仁,然張遼等未至,徐晃已解二城之圍,其功可比張遼的合肥之役。
曹操在一篇令中說:「敵人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
我用兵三十餘年,以及所聽說過的古代善於用兵的人,沒有能夠這樣長驅直入敵圍的。
況且樊、襄陽之圍,勝過以前的莒、即墨之圍,所以將軍之功,勝過孫武、穰苴。
」(註:成語「長驅直入」即由此而來。
) 徐晃凱旋摩陂之時,曹操親自出營七里迎接徐晃,並設宴慶賀,慰勞徐晃。
曹操舉卮(古代一種盛酒器。
圓形。
容量四升)對徐晃說:「襄陽、樊城得以保全,是將軍你的功勞啊!」 徐晃治軍嚴謹,令行禁止,當時諸軍雲集於摩陂,曹操案行諸營,不少士兵出陣圍觀,唯有徐晃部下軍營整齊,將士駐陣不動。
曹操嘆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啊!」功成名就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封徐晃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
十月曹丕稱帝,史稱魏文帝,又進封徐晃為楊侯,與征南將軍夏侯尚在上庸(湖北竹山西南)攻打蜀將劉封,破其軍,劉封逃回成都後,被劉備賜死。
因徐晃鎮守陽平,遷封為陽平侯。
後孫權派部將陳邵守襄陽,徐晃與曹仁共擊陳邵,攻克了襄陽。
公元222年(黃初三年)九月,魏文帝曹丕率軍首征東吳。
魏文帝命征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上軍大將軍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
吳建威將軍呂范督五軍,以舟軍拒曹休等,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裨將軍朱桓以濡須督拒曹仁。
但由於時機尚未成熟,準備倉促,曹丕首次征吳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五月,魏文帝去世,吳國乘機派左將軍諸葛瑾等攻襄陽,徐晃與司馬懿擊敗諸葛瑾。
徐晃因功增食邑二百,前後共計三千一百戶。
公元227年(太和元年),去世,諡曰壯侯,子徐蓋繼嗣。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徐晃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來自東方剪報媒體監測
助曹操逐鹿中原的五子良將,誰才是第一
「五子良將」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將軍,曹操在行軍作戰時,進攻時常常用這五個人為先鋒,撤軍時常用這個五個人斷後。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這五個人列為一傳,在進行總評時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
三國時期另投明主後反而有了更大的成就的五大名將,第四位最牛
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投降沒有什麼見不得,有些反而另投明主後有了更大的作為。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盤點一下三國時期中有哪些降將得到了重視!
三國時期魏國的十虎上將是誰
No.1悍將無敵-- 夏侯惇[字 元讓] 《三國志 夏侯惇傳》中記載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
曹操帳下最強的七大統帥,于禁排名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曹操無疑是漢末最強諸侯之一,曹操的強大無疑是其擁有傑出的政治才華以及軍事能力,加上其不拘一格拉攏人才的方式,讓其人格魅力得到更多親睞。曹操是政治家,更是一個非凡的統帥。除此之外...
曹操後人祭祀的十大外姓名將,一位擊敗關羽,一位威震江東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曹魏的宗廟在曹操生前封土建國,建立魏社稷的時候就建立了,不過當時的標準還是諸侯的四廟制,晚至明帝景初元年,魏宗廟才正式「改組」為《周禮》規定天子使用的七廟制。曹魏是以法家寒族為...
蜀漢五虎上將世人皆知,曹魏方面卻更有戰功赫赫的五子良將,而唯于禁最為悲情
五虎上將,指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將五人並列合為一傳,但還並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而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
盤點曹操手下的猛將,至少三名將軍能力不次於張飛、關羽
我們看三國演義,一提猛將就是呂布、張飛、關羽,呂布的勇猛是無人能及的,但是曹操手下的多名將領的能力不次於關羽,張飛,可是為什麼在三國演義默默無聞呢?那是因為這本書的觀點是尊劉抑曹的,很多將軍的閃...
三國二十四名將的征程之二張兩夏侯篇
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是西漢開國...
三國志中的24名將應該都有誰—曹魏篇(二)
前文說道,據《三國志》記載(有單獨傳記)的將領中,以東吳人數最多,共80位,我選出了我認為最優秀的6位。同時也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評論,說說你心中的二十四名將。曹魏在三國志記載中有單獨傳記的武將有6...
你可知道曹魏五子良將都是誰,都為曹操作出了什麼貢獻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利中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因為當時曹操在行軍作戰是經常用這五個人做先鋒,撤軍的時候也經常讓他們五個人斷後,...
曹魏五子良將,最後一個沒骨頭,後世評價:丟人!活該這樣的下場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時馬邑之謀的發起者聶壹的後人。曾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的領導下,恪盡職守。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隨曹...
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
蜀漢有五虎將,對應著曹魏便有了五子良將。其實這並非當時已有的稱呼,而是在《三國志》出現之後,人們進行的總結和演義。陳壽在著史時,將關張馬黃趙並傳,又稱關羽和張飛是「世之虎臣」,於是有了五虎將的稱...
曹操手下五子良將,勇猛無比且戰功赫赫,卻有一人做錯事晚節不保
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戰將如雲,他們分別屬於不同陣營,曹操手下戰將最多,其中以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最佳。曹操在行軍作戰時,進攻時常常用這五個人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