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人才爭奪戰,誰是贏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國人的眼中,三國這段歷史有著特殊的地位,《三國演義》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是魏、蜀、吳的興亡史,書中描述了200多為人物形象,結合時代火熱的「搶人大戰」,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三國演義》中的人才爭奪戰。

1.徐庶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足智多謀的人物,在劉備屢戰屢敗之時,徐庶用計,接連數次打敗曹軍,並且奪得樊城。

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獻策爭取徐庶入曹,先軟禁徐庶的母親,並模仿徐母的筆記勸降徐庶,徐庶是大孝之人,收到信後含淚告別劉備,投奔曹營,但是到達之後,見到母親,知道上當受騙,徐庶痛恨曹操,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

徐庶的才華不容置疑,但這才華皆由徐庶的忠誠所控制,便呈現出在劉備處甘願施展,而在曹操處一言不發。

徐庶的言行不難看出蜀國因劉備的「德」戰勝魏國奸雄曹操。

2.關羽

劉、關、張三人自從桃園三結義後,關羽和張飛一直與劉備緊密不分,但建安五年,曹操進攻劉備,劉備軍隊被打的四分五裂,關羽被生擒,曹操一直很看重關羽,待以厚禮,關羽不得不投降,後在白馬為曹操斬殺顏良。

而後多方打聽到劉備的消息後,千里走單騎,與劉備會和。

關羽的舉動不難看出,蜀國因劉備的「義」戰勝魏國曹操。

3.龐統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足智多謀,但官運始終沒有諸葛亮順暢。

先是投靠曹操,見孫權,但皆因其相貌、狂傲不羈而不被重用,後投靠劉備,雖先不被重用,後因其非凡的才華被劉備發覺,終拜為「軍師中郎將」,為蜀國的發展壯大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龐統棄魏、吳,終投蜀,跟劉備「唯才是舉,用人重義」性格分不開。

4. 糜芳

靡芳是劉備集團的元老、劉備的親戚。

在劉備初期不得志、落魄之時,糜芳拒絕曹操的拉攏,始終擁護和追隨劉備,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荊州危急之際拋棄關羽,投靠吳國。

從《三國演義》中不難看出,靡芳的叛變主要原因就是關羽的輕視,關羽這個人對士兵很友善,不過與同僚關係並不友好,尤其是不喜歡那些咬文嚼字的文官。

儘管關羽的書讀的並不多,可是很驕傲,總認為自己文武都是第一。

後關羽自食其果,慘死在荊州。

靡芳的叛變跟蜀國沒有體恤到每位戰士不無關係。

自古以來搶人大戰從未中斷,現今由原來的企業競爭轉化為城市競爭,但如何從搶人大戰中獲勝,搶到人才並留住人才呢,除了城市要加快經濟的增長,降低生活成本和提高高質量的教育、醫療、交通等,企業也要樹立人才戰略思維,將僱傭關係轉化為合作夥伴,讓人才將公司當成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名士徐庶後來去哪了?

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國最重要的謀臣,大破八門金鎖陣,直取樊城,大敗曹仁,是蜀國的奠基人之一。在三國演義中後來徐庶之母為曹操所擒,徐庶迫不得已投奔魏國,終身...

雖身在曹營,卻是劉備最應該感謝之人!

看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與諸葛亮這對魚水君臣,那種信任是歷代君臣都很難做到的,更可說是許多君臣的典範。蜀漢後來的發展,也與諸葛亮後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分不開的。當然,說到劉備與諸葛亮的淵源,...

惜才? 劉備為何一定要請諸葛亮出山

導讀:三國時期群雄奮起爭霸,都想為自己謀得一處江山。可是單憑自身的實力是不行的,於是人才變成了珍惜之物,因此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可是三國奇才眾多,劉備為何單單看中了諸葛亮,三顧茅廬背後還有...

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

首先在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百戰百勝,打下了偌大的蜀國,使劉備免於逃亡之苦。可在劉禪登基後,諸葛亮就很少有像樣的勝仗,前後判若兩人,這也是有人認為周瑜比諸葛亮有軍事才華的原因。本來諸葛亮的威望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