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4.泛舟之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五章 「五世昏亂」與「秦晉之好」

04

晉惠公夷吾以口頭許諾割讓河外列城五為條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回國奪取了君位,可屁股還沒坐穩就賴掉了與秦國達成的協議,這讓秦穆公很是惱火。

但看到晉惠公一上台就以雷霆之勢消滅了國內的反對勢力,在短短數月內就將晉國原先的分裂局面恢復穩定,讓秦穆公不禁訝異於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再也不敢輕視自己這個小舅子了,只好在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態下,共同攜手走向了中原,維持了數年的和睦局面。

恰在此時,中原的王室發生了一場叛亂,這場叛亂的起因也很俗套,就是因為後媽不喜歡嫡長子想廢長立幼造成的。

但是考慮到女人經常被用來做背鍋俠的可能,這一點還需要謹慎對待,實際上這場叛亂與齊桓公有著莫大的關係。

我們知道,齊桓公是通常意義上春秋時代的首位霸主,他從王室手中接過了征討不臣的大旗,帶領著諸侯南征北討,且舉行了多次會盟,這在周王室看來,頗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因此是大有怨言的。

到公元前655年,也即晉國滅虢的那一年,齊桓公在首止舉行會盟。

會盟期間,當時還是太子的周襄王因為感受到了危機,害怕自己會像晉太子申生那樣落個悽慘的下場,便跑去向齊桓公求助。

齊桓公也是做人有些膨脹,竟然就答應了太子的請求,將其安置在會盟地的一處行宮裡,讓諸侯以天子之禮拜見太子,而且還特意為其延長了會盟的時間。

周惠王——也即襄王的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後簡直是暴跳如雷:「平時我慣著你讓你耀武揚威也就罷了,如今你竟然都欺凌到我的頭上、開始干預我的家事了,還讓人怎麼忍?」他倒是不敢直接去挑戰齊桓公的武力,便只好在背後耍耍手段,破壞齊桓公所統領的諸侯聯盟。

不久之後,原本還對霸主恭敬有加的鄭文公就在天子的唆使下,連聲招呼都不打,突然就給溜掉了。

這件事情激化了天子與霸主之間的矛盾,也讓天子與太子之間的關係緊張了不少。

但不管怎麼說,周襄王還是順利繼承了王位,而他的弟弟王子帶因為沒能如願,一直都對自己的哥哥心存不滿。

幾年後,王子帶召集了盤踞在揚、拒、泉、皋四邑的戎族和伊、洛之戎一同反叛他的哥哥周襄王,大軍攻入王城,將王城的東門燒毀。

叛亂發生在晉惠公即位的第二年,也即公元前649年的夏天。

為了展現秦晉兩國堅不可摧的友誼,晉惠公和秦穆公這兩個貌合神離的君主,手拉著手進入中原,共同出兵討伐戎族,介入王室的紛爭。

到了這年秋天,在晉惠公的主持下,周王室和戎族講和,但或許是戎族反覆,調停未能取得成功,倒是讓晉惠公跟戎狄也翻了臉。

這件事到了次年(公元前648年),處於霸業末期的齊桓公也參與了進來。

他一方面調停周襄王和王子帶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勸和以晉國為主的秦晉聯盟與戎狄的衝突。

晉惠公因為初入中原,還沒有齊桓公的號召力,同時國內發生了連年的饑荒自顧不暇,只能服從齊桓公的調停,並退出周王室的亂局。

這次的災荒來的很不是時候,經過晉獻公一世的征戰,到了惠公時期,晉國已經有了在中原爭雄的實力。

如果沒有這次的災荒,也許晉國在晉惠公君臣的經營下,就能早幾年成為中原的霸主,那個流亡在外的重耳也就沒有機會回國稱君了。

但是也怪夷吾的命不好,老天爺就是這麼不配合,生生地就給晉國降下來連年的饑荒。

這個時候的晉國,大概也沒有其他可以應急的朋友,因此只好派人到秦國去買糧食。

按說秦國有了之前的教訓,知道晉惠公這個人不講信義,就不要賣給他糧食了。

秦國的很多大夫比如公孫枝,就持有這樣的態度,流亡秦國的丕豹一心為父報仇,更是聳動秦穆公直接趁火打劫,滅了夷吾這小子。

但是百里奚還是勸阻了眾人的這個衝動,他認為,天災對於任何國家都無法避免,晉國會發生災荒,秦國也難以置身事外。

賣糧給晉國這是符合道義的行為,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這次你不賣糧給晉國,以後自己遇到了災荒,就沒有人會幫助秦國了。

說白了賣糧給晉國的行為本身,還是為了自身的發展考慮,因此秦穆公對百里奚的意見不能再同意了。

只不過他說的比較冠冕堂皇:「君是君,民是民。

晉君固然可惡,但老百姓是無辜的。

還是賣給他們吧。

黃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區域,水旱災害時年發生。

因此早在原始部落時期,就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黃河流域內的部落為了共同抵禦災害,在石器時代就已經形成了穩固的部落聯盟。

應對頻發的自然災害,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組織和調遣部落或城邦的資源,而這也為後來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權力衰微導致的直接後果,除了政治上的混亂之外,還有自然災害治理的失調。

從一定程度上說,自然災害治理的失調也是導致政治混亂的重要原因。

因此齊桓公在葵丘會盟時,最先聲明的國際準則就是:不准把水禍引向別國,不准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

當晉國出現災荒而向秦國求救的時候,秦國若是視而不見,就會被中原諸侯所詬病,這對於秦穆公的人設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秦國雖然也是大國,但終究還是擔心抵擋不住洶洶民意。

晉惠公的這個表現也很有意思,他明知道秦國人恨自己,卻偏偏又把這個難題拋給了秦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挺不要臉的。

但是我們並不能就此認定晉惠公人品就是那麼差,畢竟政治上的事情,沒有點不要臉的精神是什麼功業都做不出來的。

言歸正傳。

在經過一番利弊權衡之後,秦穆公終於還是決定賣糧食給晉國,而且不僅要賣,還一定要加碼,讓這件事產生轟動效應,用最大的仁義來讓秦國獲得主動權。

秦國人做起事來也是毫不含糊,據說給晉國送糧的船隊聲勢甚為浩大,幾千艘運糧船浩浩蕩蕩地從秦國的雍都出發,沿著渭水、汾水綿延數百里,一直抵達晉國的絳都城下。

由於這次的運糧行動發動的人力物力規模都極其龐大,場面蔚為壯觀,因此被人們稱作是「泛舟之役」。

果然就如同百里奚所說的那般,就連災荒都能風水輪流轉,去年在晉國,今年就輪到了秦國。

泛舟之役的第二年,也就是晉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秦國也發生了災荒。

秦國人首先想到了晉國,他們心想,我們都已經不計前嫌地賣給你糧食了,現在向你們買糧食,你們不至於會拒絕吧。

晉惠公的第一反應也的確如此,他本來也是本著禮尚往來的精神,準備賣給秦國糧食的,但是卻被大夫虢射給攔住了。

虢射的意思很簡單:「反正我們已經賴過一次帳了,你就是賣給他們糧食也彌補不了他們對你的怨恨,反而增強了他們的實力,倒不如這次也不給了吧?」虢射的話里透露出來的意思其實就是:秦晉之間遲早會有一戰,既然要打仗,那晚打不如早打,不如就趁現在把問題解決了吧!

晉惠公聽了虢射的話,馬上就會意了。

秦晉之間這種表面上和平共處的關係不可能永遠保持下去,畢竟利益衝突在那裡明擺著,與其和秦國這樣半推半就地湊合著過,還不如痛痛快快地打一架。

只要打敗了秦國,斷了他覬覦河外的念想,晉國的南部邊境才能徹底安定下來,晉國在中原的利益才能得到穩固的保障。

晉惠公之所以敢這麼做,是有底氣在的。

從史料的種種跡象來看,當時晉國的實力似乎要比秦國稍強一點,晉國在獻公時期大力擴張疆域的時候,秦國的政局很不穩定,使得晉國後來居上,實現了對秦國的反超。

秦國之所以能夠干預晉國君位,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晉獻公去世後晉國的分裂局面,一旦晉國復歸統一,秦國根本就不是晉國的對手了。

比如兩年前秦晉聯合勤王的時候,在兩國組成的聯盟之中,晉國是處於主導地位的,秦穆公即便有恩於晉,也只能做晉惠公的陪襯。

現在晉強秦弱的局面使得晉國可以不考慮國際輿論的壓力,即便晉國拒絕賣糧給秦國,國際上攝於晉國的武力也不敢怎麼樣。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誰的拳頭硬,誰就有更多的話語權。

秦國需要考慮中原國家的態度,但是晉國就不需要考慮,這也是晉惠公的底氣所在。

當然晉惠公的作風多少也有他老子晉獻公的影響,晉獻公就是一個從來不考慮輿論壓力的強人。

誅殺桓莊之族,驅逐群公子,這些在當時都是很難被列國所接受的,但是晉獻公就是這麼硬氣,隨便你們怎麼說我也不為所動。

用今天的話說,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卻又干不掉我的樣子。

晉惠公在這方面也是深得父親的真傳,在任性叛逆這方面恐怕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打仗這種事,必須要找到合適的藉口才能師出有名,如果沒有藉口就要想辦法創造藉口。

而現在這個創造藉口的機會就擺在面前,怎麼能夠輕易地錯過?於是晉惠公就同意了虢射的意見,不再賣糧食給秦國。

大夫慶鄭是個實誠人,他沒有晉惠公那麼多的花花腸子,就勸晉惠公說:「還是把糧食賣給秦國吧。

你看著人家秦國好欺負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耍賴皮,就是老實人也要讓你給惹毛了。

如果我是秦國人,我一定會報復的。

晉惠公心裡暗笑,「這你就不懂了。

其實我就是要等著他們來打我。

」晉惠公決計不賣給秦國糧食,為的就是讓秦國自己撕破臉前來挑戰,而且他對秦晉之間的戰爭也是志在必得。

如果秦國因為害怕晉國的武力不敢前來挑戰,晉國也並不會損失什麼,而且還可以讓秦國知道晉國的用意,以後再借道東進中原的時候就要多考慮考慮晉國的態度了。

慶鄭聽了晉惠公的話很是生氣,於是大罵道:「你就作吧!背信棄義,失去正道,總有你好看的。

慶鄭所言也算是話糙理不糙,不過如果站在秦國的立場上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秦穆公也不是什麼善茬。

儘管他一直都很注重輿論工作,總把自己描繪成一個急公好義的老好人,但實際上他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總是在學雷鋒做好事,反而是一個工於心計的政治好手。

在協調晉國的嗣君紛爭的時候,他的目的就不單純。

他利用晉國公子間的矛盾,以支持其中一人繼任國君為要挾,想要巧取豪奪晉國河外之地就是明證。

而在向晉國買糧這件事情上,他顯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去年冬天,晉國剛剛因為連年饑荒——《左傳》中使用的是荐饑,也即連年饑荒——向秦國去買糧食。

僅僅過了一年,晉國這個時候是不是已經擺脫了天災的影響還未可知,怎麼可能有餘糧賣給秦國?秦穆公明知道晉國的手頭糧食也不寬裕,偏偏要向晉國買糧,就是在使用他的道德武器來攻擊晉國。

這個計策就跟晉國假道伐虢時對虞國採取的措施是一樣的,都是把一個燙手的山芋丟到了對方的手裡,讓對方在道德的拷問中艱難抉擇。

如果晉國同意賣糧給秦國,就可以有效地減少晉國的庫存,達到阻礙晉國發展的目的。

秦國抓住機會發展幾年,就能快速地縮小與晉國之間的實力差距。

如果晉國不同意賣糧,這也正好就是宣戰的藉口,國內的貴族平民都會因為晉惠公的無恥而群情激憤,從而增加秦軍的鬥志。

因為讓百姓感受到真實的飢餓感,可以增加人們的仇恨心理,這種切膚之痛比一場有渲染力的演講管用一萬倍。

由此可見,秦國其實也早就摩拳擦掌,想與晉國一決高下了。

因此說晉惠公賴帳不要臉,秦穆公也不是什麼良善之輩,兩個君主互相算計,誰也別說誰更高尚。

他們的目標也是一致的,那就是爭奪河外黃河大通道的歸屬權,從而獲得爭霸中原的入場券。

秦國人沒有從晉國討到糧食,也不知道是怎麼度過這艱難的一年的。

不管怎麼說,兩國之間算是徹底攤牌了,不需要再遮遮掩掩。

從雙方的優勢上看,晉國擁有更為強大的軍力,而秦國則是擁有道義上的主動權,誰能夠贏得勝利,就要看接下來的時間裡雙方的備戰了。

首先進入備戰狀態的就是秦國,秦國由於在武力上處於弱勢,就只能在士氣和戰爭策略上下功夫。

秦穆公最善於做的就是輿論宣傳工作,他給自己樹立了一個仁義守信的形象,並把秦國人受過的苦難都歸罪到晉惠公的身上,不斷地煽風點火增加人們對於晉國的仇恨。

而晉惠公大概是對晉國的實力過於自信,似乎並沒有做什麼實質性的工作——這一點史料記錄不多,因此難以斷定。

但是從晉惠公對秦國一貫輕視的態度來看,晉國沒有積極備戰也是有可能的。

待續……

晉國史話·第一輯 晉文公霸業的基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晉之好,到底是怎麼個好法

「秦晉之好」這個詞指的是兩家聯姻,也可以稱為「互結秦晉」或者「秦晉之盟」,總之是個非常喜慶的詞兒。仔細研究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個詞代表的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事件,而是至少包含了秦和晉這兩個國家在二...

秦晉恩怨——秦穆公以一敵五

即便講的是晉國霸業,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視了秦穆公這位重要的春秋霸主。從晉獻公、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到文公之後的繼任者晉襄公這一段時期內,秦國的國君一直都是秦穆公,秦穆公既是晉國最真誠的盟友,...

向古人學習謀略之春秋晉文公

在齊桓公之後,又一位霸主登場了,他就是晉文公重耳。五位霸主中,尤以晉文公的身世最為曲折,四十二歲出國避難,逃亡十九年,直到六十二歲才重返祖國,可以說嘗遍了人間甘苦。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故事

秦穆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秦穆公在位期間協助晉文公奪取王位,實現秦晉聯盟(「秦晉之好」...

讀史小記:秦·穆公定策

國家飛速發展,必須解決「成長中的煩惱」。秦至穆公,體量已經相當可觀,此時中原群雄並起,秦站在了發展的歷史性關口。秦史是一部奮鬥史。襄公抗戎救周,殺出一條血路,護周東遷,才正式立國。此後一百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