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學習謀略之春秋晉文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齊桓公之後,又一位霸主登場了,他就是晉文公重耳。

五位霸主中,尤以晉文公的身世最為曲折,四十二歲出國避難,逃亡十九年,直到六十二歲才重返祖國,可以說嘗遍了人間甘苦。

晉文公是個有大志向的人,性格達觀而且堅忍,很有魅力。

所以,在他身邊有很多能人,像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念抽)等等。

無論晉文公的際遇如何,他們始終伴隨左右,出了不少的力。

不過,孔子對晉文公的評價並不太好,他拿晉文公和齊桓公作了比較,認為「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

或許在一些做法上,孔子對他是無法認同的。

但不可否認,晉文公是很有作為的。

在他的治下,晉國在短短八年的時間裡就成了強國,這就是明證。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譎」也是晉文公成為霸主的一個重要因素。

性格決定命運,但命運也會改變性格。

在優裕的生活中長大,卻中年遇厄,顛沛流離十幾年,時時都有不測之虞。

見過人性的美好,也領教過人性的黑暗。

不難想像,在這樣的環境下,晉文公怎能不陰鬱?怎能不會詭譎?所以,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

當然,這只是說明了晉文公性格中的一個特質。

他所以能當上霸主,最主要的還在於他肯聽取別人的意見,很會判斷局勢,非常善於把握時機。

具體來說,就是他走對了關鍵的三步棋。

晉文公即位不久,周王室發生了一場兵變。

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聯合狄族攻打王室,大敗周軍,迫使周襄王逃往鄭國,在路上,周襄王昭告天下,要求諸侯發兵勤王。

得知消息後,秦穆公立刻響應,在黃河岸邊屯兵應備。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政治嗅覺很靈敏的趙衰連忙建議晉文公,要以周王室和晉國同為姬姓的理由發兵,不要錯失這個絕佳的機會。

因為有齊桓公的例子在前,晉文公馬上明白這個決定對自己意味著什麼,沒有任何猶豫,當即派兵。

很快,王室之亂被平息,周襄王被晉軍護送到了都城洛邑。

就這樣,晉文公成了大功臣,搶先秦穆公一步,控制了周王室,從此他就能以周王的名義向天下發號施令了。

見機者智,晉文公老而不昏,顯然比秦穆公棋高一著。

過了不多時,眼見齊國開始衰落,一心要圖霸中原的楚國便聯合同盟諸侯,要攻打宋國。

宋國就向鄰近的晉國求救。

晉文公很為難,在逃難的時候,這兩個國家都曾幫助過他。

無論幫與不幫,都會使自己在信、義上失分,很影響國家形象。

坐視不救,楚國勢力就會大張,中原的諸侯小國就會聽命於楚國,晉國也就無法再有效地號令天下。

可是楚國一向強悍,自己沒有十足的把握取勝。

怎麼辦?經過分析,經驗老道的晉文公認定,楚國始終是不為中原諸侯所承認的蠻夷,是個大患,擊楚就是救中原,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於是晉文公延續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果斷決定救宋抗楚。

在幾番籌划下,晉國取得了秦國和齊國的支持,穩住了小諸侯國的騎牆勢力,在道義上站住了腳。

接著,晉軍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在城濮一帶擊潰了楚軍。

楚國的攻勢再次被遏止,中原的勢力範圍又被鞏固了。

晉文公一戰而奠定了自己霸主的地位,第二步又走對了。

經過城濮之戰,晉文公探清了齊國和秦國這兩個大國的底線。

齊國大而不強,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秦國雖強,卻一直不為中原所容,勢力一時難及。

於是,晉文公再次發揮出了「譎」的特性。

他趁勝出擊,立即以向周襄王獻楚國俘虜這個藉口,把各諸侯國召集在一起。

在晉文公的授意下,鄭文公代替周襄王主持了典禮。

會上,周襄王當著各諸侯的面,公開認命晉文公為大家的首領,並大加賞賜。

由此,晉文公霸主的位子才算徹底坐實。

非常之人,往往有非常之功。

晉文公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稱霸中原的夙願,很了不起。

晉文公行事比齊桓公冷酷,也比秦穆公狠絕,這是性格使然,還是後天造成的,不好講。

歷史沒有假設,只能說,那十九年的艱難歷練,正是重耳成為晉文公的一條必經之路。

通往成功的道路,沒有捷徑可選,這應該是歷史真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秘史

就在齊桓公稱霸之際,位於今山西境內的晉國也正在崛起,晉國是西周最早冊封的諸侯國之一,到晉獻公時,已經是一個大國,然而晉獻公晚年,沉溺於美色!廢長立幼,引發了晉國內亂!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