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鴉變鸞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出身寒門卻憑藉無與倫比的智商和超乎尋常地努力一步步踏上成功巔峰。
有這麼一批人,他們的人生至始至終奉行著這樣的信條: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有這麼一批人,他們才高八斗卻依舊孜孜不倦,遠見卓識卻依舊善於聽取他們意見,功勳卓著卻依舊保持謙遜。
有這麼一批人,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同一支蠟燭,不斷燃燒自己透支自己,將擁有一切無償奉獻給他奮鬥的目標。
有這麼一批人,他們能夠總理政事,能夠運籌帷幄,能夠決勝千里,能夠將所有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
有這麼一批人,他們是天子的好助手,是國家的好棟樑,是百姓的好青天。
歷史給予他們一個響亮的稱號:布衣賢相。
他們的名字將牢牢刻寫在歷史長卷上,供後人敬仰和膜拜。
世間一些文學家尤其崇拜這些名人的豐功偉績和顯赫名聲,在他們看來用鸞鳳來形容布衣賢相實至名歸(真龍專屬天子)。
鳳舞九天,舉世無雙。
當然,賢相之前加布衣兩字,就說明他們在成名之前不算鸞鳳,而只是寒鴉。
寒鴉變鸞鳳,囊括多少悲與喜。
那麼這些布衣賢相如何從寒鴉一步步升級成鸞鳳的呢?寒鴉升級成鸞鳳需要那些條件呢?鸞鳳身上有那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寒鴉變鸞鳳的過程又能給我們世人帶來什麼啟發呢?
鞠躬盡瘁真武侯
如果評選三國時期最受歡迎的人物,那麼諸葛亮得到的選票可以甩開第二名幾條街,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儼然已成為中華文明和歷史的圖騰,其影響力無與倫比。
那麼諸葛先生是如何登上神壇的呢?他成功背後到底蘊藏著多少心精和汗水?
諸葛亮出生於官宦家庭,其父親和幾位先祖都做過官,按照一般推理,諸葛先生應當是錦衣玉食,好生快活。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原因有二,其一他的父母在他年幼時候就去世了,其二當時整個天下動盪不安,朝廷內部外戚宦官專權,朝廷外面窮苦農民揭竿而起。
由於父母死得早,諸葛亮和其弟弟只能倚靠叔父諸葛玄,現在我們不知道諸葛玄人品如何,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對待諸葛亮兄弟的,不過有一點毋庸置疑,寄人籬下的滋味總是不好受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悲慘的遭遇並沒有擊倒諸葛亮,而是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最重要的是讓他明白:社會是殘酷的,要想在殘酷的社會中分得一杯羹必須奮發圖強。
有了正確的思想覺悟,就有了問鼎成功的資本,渾渾噩噩,不知所然的人永遠也干不出氣震山河的偉績。
而正確的思想覺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個人與生俱來就有,必須是一個人經歷苦難,才能體會了解並且掌握。
這也是一般情況下窮苦人家的孩子長大後比富貴人家孩子更優秀的原因,因為窮人家的孩子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善待,更加懂得拚命,相反富貴人家的孩子則往往會有理所應該的想法,所以對一些「看起來比較微小」的事物並不敏感。
所以對待小孩子還是不要嬌生慣養的好,讓他們吃點苦頭,對他們未來的生活絕對有利。
嘗遍人間煙火,歷經世間百態,洞悉人心人性,方能掌握正確且屬於自己的思想覺悟。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懂得自力更生的道理,凡事靠人不如靠己,親力親為才能給自己一個交待,這就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埋了了伏筆。
有人對他這樣的行為贊口不絕,有人則反對他這樣的做法,至於諸葛亮這樣的做法是否科學,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
之後,諸葛亮跟隨諸葛玄到了荊州,沒過多久,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只能找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隱居起來,過耕種生活,很是愜意。
顯然,諸葛亮和陶淵明不是同一種人,他的耕種生活可不是隱居,而是一種閉關修煉或者說蓄勢待發,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諸葛亮選擇耕作最重要的原因是養活自己。
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還擴談什麼國家大事。
現實生活中恰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口若懸河,談天說地,自以為是,鄙視體力勞動者嗎,實際上他們都無法養活自己,平日裡還要靠父母救濟甚至啃老,實在可笑之極。
這樣的人可以成為空虛實人。
諸葛亮在耕作同時不忘用功讀書,不忘勤學苦練,不忘孜孜不倦,所以掌握知識頗豐,他不僅通曉書經畫字,還掌握兵法謀略,更重要的是他還時時掌握外部信息。
書本是人類的好朋友。
知識就是力量。
這兩句話絕對是至理名言,它們能給予人類很多很多,這為諸葛亮日後得心應手處理軍政事物奠定基礎。
高手總是寂寞的,諸葛亮作為絕頂高手,其寂寞程度是空前的,因為他身居世外桃源,沒有對手。
為了緩解焦躁內心,諸葛亮獨具匠心創造出了兩個假想敵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戰國著名軍事家樂毅。
通過虛擬時空比拼和華山論劍般比較,諸葛亮覺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比肩兩者。
原本這樣紙上談兵小消遣一下無可厚非,可能由於年少輕狂的緣故,諸葛先生居然在旁人面前誇下海口說自己和管仲樂毅的本領是不相上下。
旁人一聽,沒差點笑掉大牙:你個乳臭未乾小毛頭給管仲樂毅提鞋都不配,還敢口出狂言,不怕遭雷劈。
其實諸葛亮這個牛確實吹大發了,畢竟他此時此刻什麼大事也沒經歷過,他只是萬里森林中的一隻小螞蟻而已,如何能和功蓋寰宇管仲樂毅媲美,而且諸葛亮這話還表露著一個意思:自己兼備管仲的文和樂毅的武。
在尊重古人的漢代,諸葛亮這一席話必然淪為旁人笑柄,不知道當時諸葛亮心中滋味如何。
做人要大氣磅礴沒錯,做人要信心膨脹沒錯,做人要敢於媲美更沒錯,但是必須有個度,超過了度這個臨界點,好事都變成壞事,大氣磅礴變成了鑽牛角尖,信心膨脹變成了過度自負,敢於媲美淪為好高騖遠。
這也成為諸葛亮人生的一個小污點。
年少都有輕狂時,做人低調一點准沒錯,尤其是那些好面子的人,否者被人掌握笑柄可臉上無光。
所幸的是諸葛先生沒有丟盡面孔,因為有人賞識他,比如他的好友崔州平,徐庶等。
任憑外面閒言閒語,只要朋友至始至終站與自己站在同一條線上就足夠了。
這就是未出山前的諸葛亮,平凡中帶著閃耀,謙遜夾帶著一絲驕傲。
龍潛于海下,則風平浪靜,龍騰於空中,則翻雲覆雨。
正當諸葛先生茁壯成長時,外部天下也正轟轟烈烈發生巨變,先是張角黃巾起義,緊接著董卓霸京師,禍害蒼生,再接著是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分崩離析,可憐的漢朝皇帝淪為傀儡,落魄之極。
對比那些距離政治中心近受苦受難的老百姓,隱居隆中的諸葛亮命運還算不錯(對於那些喜歡平凡和安逸,討厭喧囂吵鬧的人而言,找個山好水好的地方隱居是種不錯選擇)。
諸葛亮雖隱居在隆中,他的雙眼卻伸向了動盪的外面世界,焦躁的內心不斷慫恿他,要他出山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
他及時掌握外部信息,進行分析推演,得出各種結論,制定相應計劃,豐富思想武器,匯聚謀略經典。
這才是真英雄舉動,真正的英雄豪傑是不喜歡被動的,被動會腐蝕他們的鬥志,混淆他們的熱情。
他們熱衷主動,善於主動,駕馭主動,即便他們一無所有。
對於英雄而言,準確的外部信息至關重要,只有掌握準確的外部信息,他才可以觸摸到天下的核心,方能大展拳腳,相反那些兩耳不聽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空有一套理論知識是成就不了大氣候的。
此時的諸葛亮信心滿滿,豐富的思想已經武裝了他的頭腦,所欠缺的就是用武之地。
面對混亂的天下,他該何去何從呢?
第一條路:獨樹一幟,爭奪土地,稱王稱霸。
諸葛亮想了下,第一條路沒有可行性,原因有三,第一,他沒有資本。
既沒有錢,也沒有權,更沒機遇。
第二,他良心上過不去,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深深烙在他心上,對讀書人而言要想改變其觀念是很難的。
第三,他是正直的人,既不是張角那種會忽悠人的神棍,而不是劉邦那種不顧一切的賭徒。
既然如此只能另尋路線,第二條路出現在諸葛亮視線中:投靠他人,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做管仲和樂毅所做的事。
制定後總體方針,諸葛亮開始實踐操作,首先他要做的是選擇投靠對象,選擇效忠對象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它要考慮到好幾個方面:第一,在效忠對象手下有用武之地,那些不會用人或者手下能人眾多的豪傑是不能去投靠的,所以諸葛亮首先排除正在統一北方的曹操和偏居西南的劉璋。
第二,准蠻夷是不能投靠的,鑒於此原則諸葛亮排除了韓遂馬騰等。
第三,不能投靠偽豪傑,譬如割據漢中的張魯等。
經過首輪排除,剩餘兩個名單出現在諸葛亮眼中:荊州劉表,江東孫權。
諸葛亮又開始認真分析兩者利弊。
荊州方面:自己的一些朋友在荊州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且劉表算是自己親戚,所以在人情世故方面應該沒事,只是劉表為人空享一點名望和人氣,欠缺帝王應該有的霸氣,所以要想在他手下立蓋世之功難度係數相當高。
江東方面:自己的哥哥諸葛瑾在江東,引薦一下也還可以,何況孫權在招賢納士,只不過孫權雖繼承父兄英武氣,畢竟還年輕,未來充滿著未知數,更重要的是江東士族對外來事物有排斥感,想做管仲樂毅簡直是妄想。
思來想去,諸葛亮猶豫了,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人生有很多選擇,從外表看起來很鮮艷,實際上這些選擇都是陷阱,而且是單方面走到黑的,沒有回頭餘地,有多少人僅僅只顧華麗外表,不認真分析而盲目做出選擇,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
郭嘉看清袁紹為人,從其麾下離開投靠曹操,最終輔助曹操平定北方,田豐則一心一意效忠袁紹落得人頭落地下場。
真實事跡擺在眼前,諸葛亮明白自己必須做好這道選擇題,在事情沒有初露端倪之前,唯有繼續等待。
這是諸葛亮的處事哲學,小心駛得萬年船,一般情況下謹慎是必須的,任何頭腦衝動不顧一切或者盲目樂觀都會遭遇災禍。
很多時候等待並不是消極,而是一種積極,因為等待,你可以看清更多東西,因為等待,你可以有足夠時間來分析。
現代的年輕人總喜歡頭腦發熱,一時衝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選擇,不考慮餘地,這種遠看幹勁十足的行為實際上一種不明智舉動,一旦遇到碰壁,就會顯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謹小慎微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含蓄的勇敢。
正當諸葛先生陷於苦惱時,命運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他,劉備毫不含糊,立馬驅車來見諸葛亮。
一開始諸葛亮可能還看不上劉備,所以劉備前面兩次來了他都避而不見,畢竟此時此刻的劉備只是寄人籬下的喪家犬而已,資本有限,加上劣跡斑斑(劉備以前的失敗史),要想鹹魚翻身簡直比登天還難。
後來可能是諸葛亮感動於劉備的誠懇,所以重新審視和評估了劉備這個梟雄。
劉備有英雄之氣這點毋庸置疑,它屢戰屢敗的小強精神更是其他豪傑所不具備的,事實上這樣的人物更有塑造潛力和殺傷力。
劉備手下謀士軍師幾乎沒有,若是自己參加他的隊伍那麼首席參謀長的位置非自己莫屬。
白手起家又如何,當年漢高祖何嘗不是這樣,何況現在劉備的實力名望遠遠高於當初的劉邦。
經過以上分析,諸葛亮覺得投靠劉備具有可行性,且走向成功的機率很高,所以他下定決心投靠劉備,當然投靠沒有這麼簡單,必須拿出真才實學,這年頭沒有真才實學是站不住腳陳的,所以諸葛亮在某個夜裡通宵達旦制定了一個見面禮,準備在下次見面時候送給劉備。
所有的事情依照設定好的軌道滑行,順其自然,順理成章,在劉備第三次拜訪中,諸葛亮和他見了面,將準備好的大禮——隆中對送上,劉備見到這份大禮後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當即懇請諸葛亮出山來輔助自己,諸葛先生當然要順應天命答應了。
至於隆中對這個戰略,其中心思想明確,各種環境條件分析得井井有條,還考慮到日後的操作性和目的性。
不得不說諸葛先生的遠見卓識絕非浪得虛名。
而他本人也因為這個隆中對光榮入選武廟十哲,配享著名軍事家之名。
所以說一個人要時時刻刻保持著積極樂觀,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能氣餒,唯有如此,當命運女神眷顧你時,你才能牢牢把握住機會。
諸葛亮雖投靠了劉備,但他一時間還翻不了身,他還只是一隻寒鴉,這只能怪劉備同志硬實力不足。
恰在此時,曹操率軍浩浩蕩蕩朝江南殺過來,面對強敵劉備潰不成軍。
命運給諸葛亮出題了:或狼狽逃竄,苟且偷生,或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命運給諸葛亮出得這道題是以諸葛亮自身為籌碼的。
生與死,勝與敗,榮與恥,僅在一個念頭間。
男子漢的擔待也就是這個念頭之間,選擇承擔負責,雖危險無處不在,但能體現男兒血氣,選擇逃避退縮,雖可保一時平安,卻無法摘去懦弱帽子。
諸葛亮是讀書人,明白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既然如此唯有捨生取義,他毛遂自薦去遊說孫權。
這便是讀書人精神精髓的所在:刀山火海破不了心中那個仁,槍林彈雨戳不穿心中那個義。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唯有仁義兩字浩然存在天地之間。
諸葛亮跟隨魯肅順江而下直奔江東,北風蕭蕭吐江水,江水滔滔卷北風,兩岸萬物見證責任與勇氣,前途未來將分辨是與非。
到了江東後,諸葛亮如同張儀附身,盡顯縱橫家風采,舌戰群儒,將平日裡所積累的大道小理一股腦砸向江東諸儒,可憐江東諸儒辯不過諸葛,醜態百現,徹徹底底淪為諸葛亮的背景。
一副伶牙俐齒是件不可多得的利器,它能傷人於無形,能化險為夷,能將劣勢轉變成優,至於它的威力不必多說遠有縱橫家遊說,近有求職者求職。
現在就說說它的構成。
首先必須有一張嘴巴,能發聲音,這是硬體條件,最好是那種講話清晰利索,語序整齊的。
第二必須有清楚靈活的頭腦來支撐,因為很多時候人的身份或者處境眨眼間就會發生變化,這就要求他們順勢而為,隨機應變,否者話語不適合針對對象就顯得尷尬了。
第三就是擁有豐富的知識和人生觀,沒有知識和人生觀,那麼嘴巴里出來的話就顯得亂七八糟。
現代社會,擁有一張鐵齒銅牙的人顯然要比那些不會洽談的人更有飯吃,比如做生意的人,他們可以對產品進行天花亂墜般的描述來達到銷售目的,比如做求職者,他們可以通過洽談向招聘人表現出自己的能力和優點等等。
那些不善談或者過於靦腆的人顯然會在無形中拉開與別人的距離,甚至讓人感覺不到你的存在。
遊說完群儒後,諸葛亮面見孫權,他知道孫權肯定會抗曹,所以採用激將和鼓勵的方式來勸說孫權。
之後爆發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戰爭結局眾所周知,曹操退向北方。
劉備趁著曹操敗退,收服了荊州南部四郡,有了根據地。
諸葛亮則開始做之前蕭何做的事足食足兵,一干就是好多年。
寒鴉慢慢進化,一步步朝著鸞鳳前進,其中背負著多少酸甜苦辣,承受著多少是非曲直。
付出終有收穫,諸葛亮真正蛻變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
劉備在夷陵打了敗仗,狼狽逃竄到白帝城,在懊悔和羞愧中一病不起,在臨終前,他將兒子劉禪和蜀漢江山社稷託付給了諸葛亮,還講了那段經典的話:如果我的兒子有出息那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是扶不起的爛泥,那你就取代他。
諸葛亮感動得稀里嘩啦,趕忙說:臣敢竭股肱之力,孝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是這樣說得,也是這樣做得,他用實際行動將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致,另外還向人們展現了一種更加難得可貴的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實劉備是摸准了諸葛亮心思後才這麼說得,因為他知道諸葛亮不是王莽,他是真正的儒家弟子,把忠孝仁義看得比命還重要的儒家弟子。
孤舟飄于海,哪怕狂風暴雨也要勇往直前。
劉備死後,蜀漢的大權就掌握在諸葛亮手中,他盡心盡力輔助劉禪,嘔心瀝血將所有的才能和力量奉獻給蜀漢帝國,內理民政,外和東吳,南定蠻族,北拒曹魏,最後病逝五丈原。
一個人在瞬息萬變中始終能保持原則,始終將所信奉的道理擺在第一位,這樣的人是真正配得上偉大兩字。
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被稱為中華文明豐碑的原因。
因為堅持,所以佩服,因為純粹,所以耀眼,因為正氣,所以偉大。
古代四大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在飽受滄桑歲月洗禮後保存下來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中有著許許多多諸葛亮式的人物,他們用親身經歷來豐富文明,保護文明。
武侯二代創奇蹟
當然,武侯的頭銜不單單屬於諸葛先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冠以武侯頭銜的人不計其數,然而真正配得上的少之又少,在這群少數人中,有一個人實至名歸,他就是前秦著名政治家王猛同志。
王猛同志何許人物?用再多華麗之詞也形容不過,最簡單和恰當的概括為:諸葛亮2.0版。
仔細看下王猛的簡歷,你就會發現他和諸葛亮有著驚人相似之處。
王猛字景略,他所在的時期正是中華歷史上最動盪的時候——五胡亂華。
在這個國君更換如穿衣,政權更迭如落葉的時代,殺戮和機遇並行,死神和榮譽賽跑,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那麼作為地地道道農村子弟的王猛是如何在一幕幕驚心動魄中掌握自己乃至全天下命運,它又是如何從寒鴉變鸞鳳的呢?
王猛出生在窮苦人家(相比之下,諸葛亮比他好多了),年紀輕輕就參加了社會勞動——賣簸箕,辛苦勞動非但沒有迫使他向殘酷現實低頭,還為他帶來強健的體魄,更讓他明白勞心者治人,勞力者之於人的道理。
為了擺脫窮苦,王猛在辛勤勞作同時不忘孜孜不倦,值得一提的他並沒有拘束官方主流孔孟之道和民間主流老莊之道,而是在兵法政治上頗下苦功夫,他明白亂世之中那些中庸啊無為之類的沒有多少用場,真正有用的是法家治國之道和兵家用兵之道。
如果說讀書為了目的,那就徹底目的化,費盡心思專學一門服務與目的的學識,多樣化的學習顯然不利於目的,有些人自詡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吹噓自己讀過多少書,實際上卻百無一用,實在可悲。
長大後的王猛英姿勃勃,才華橫溢,為人謹慎莊重,深沉剛毅,大氣磅礴,不拘小節,洒脫悠然,我行我素,他崇尚真道德不屑俗世追求富貴之風,敬仰真君子鄙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儒,欣賞真英雄努力提升自己勇氣和果敢。
洒脫,大概是人生最難做到的一種品格,人們往往因為某些牽掛(精神上和物質上)而瞻前顧後和煩惱不已,這就使得自己的生活並不自在,有些時候讓人感覺活在別人的人生觀里。
一個人如果能在堅守道德和法律的基礎上做到瀟瀟洒灑,不被功名利祿以及名望虛榮所牽制,那麼他的人生必然比別人的更加豐富和精彩。
和諸葛亮一樣,面對複雜環境,王猛知道抉擇決定一切,必須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他多次回絕了一些欣賞他的人請他出山,被他回絕的人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恆溫。
東晉權臣恆溫曾趁著北方動亂,率軍北伐,關中父老們熱烈歡迎,王猛得知後徑投恆溫大營,恆溫請王猛談談天下局勢,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下心不慌,手不亂,一邊滔滔不絕談論天下大事,一邊捉掐虱子,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很是洒脫。
這就是自信和大氣的象徵。
繁瑣於小事,沉溺於塵俗,每日裡只顧著美姿容,正衣冠則是小男子風範,心繫天下,夢飛萬里,以天為被,以地為床才是大丈夫風采。
恆溫見到眼前這個男子才華橫溢,非同凡響,心中很是欽佩,他諮詢王猛自己率軍北伐,為何關中的豪傑都不來投靠,王猛直截了當說關中豪傑摸不准他的心思。
原來恆溫內心並不願意北伐,他兵抵長安城不進攻,就是為了保存自己實力,在他觀念中與其成就虛名,為朝廷做嫁衣,還不如韜光養晦,為自己日後謀反收斂資本。
後來晉軍敗退,恆溫邀請王猛跟隨自己到南方,王猛出人意料拒絕了,因為他明白自己是窮苦出生和東晉士族門閥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到了東晉非但得不到重用,還會遭到排斥,甚至死於非命,其次,王猛知道恆溫是個野心家,他日如果謀反,自己必然會背上千古罵名。
良禽擇木而棲身,賢臣擇主而從。
這段話其中包括兩層意思,它的表面意思不用多說,簡而言之就是站好隊,就有飯吃。
另外深沉涵義就是選擇必須慎重,如果你成功選擇,那麼你就是良禽,否者就是死禽;如果你成功選擇,那麼你就是賢臣,否者你就是廢臣。
關鍵時刻,千萬不要盲目選擇,靜下心,撇開利益誘惑光芒,仔細尋找事情根源,全面分析各個因素利弊,只有這樣才能撥雲見日找到事物本質,做出正確抉擇。
諸葛亮和王猛都是這類聰明人,假如諸葛亮因為看到曹操勢大就投靠曹操,王猛因為恆溫誠意十足就跟隨恆溫,那麼他們就不會成為中華歷史上閃耀的明星。
就這樣,王猛一直等待,靜候風雲之變而後動,直到苻堅的出現。
苻堅是中華歷史上皇帝中的佼佼者,他明白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性,所以廣招賢才,網絡英豪。
王猛明白苻堅這樣的國君才是自己效忠對象,正巧苻堅也表現出對自己拳拳盛意,這樣,王猛就投靠到了苻堅麾下。
顯然王猛的求職比諸葛亮靠譜多了,雖然兩人都是待價而沽,王猛的主動性則遠高於諸葛亮,這或許是王猛更加渴望成功的原因吧。
王猛和苻堅一見面,兩人就針對前秦的內憂外患談論起來,王猛將平生所學統統抖了出來,還為苻堅刻畫了一個未來的秦國: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天下為秦國馬首是瞻。
苻堅聽得神魂顛倒,對王猛欽佩不已,毫不猶豫封王猛為大官。
有什麼樣的伯樂,就有什麼樣的千里馬。
王猛真不含糊,一上任就大刀闊斧,一展平日所學,明法嚴刑,雷厲風行,打擊犯罪,改善民生。
在他的治理下,奸惡得到處罰,真善得到推廣,百姓們從叫苦連天走向安居樂業,風氣由混濁變為清新。
嚴刑與仁義並重,謀略和真誠並行,武功和善良兼用。
以動制靜,以變制不變。
這變是一個優秀政治家所要具備的。
常言道變是唯一的不變,在遵守原則的基礎上,通過變化來達到自己目的。
淘汰迂腐守舊,注入新鮮血液,這就是一個新生命的崛起。
由於實打實的卓越成績以及苻堅偏愛,王猛的官階如火箭般上升,這就引起某些權貴的記恨(嫉妒真是人的一大害病,它能讓人喪心病狂,退化成禽獸)。
權貴們老是變著法來對付王猛,他們或在苻堅面前講壞話,或進行語言攻擊,幸好苻堅毫不猶豫支持王猛,哪怕外面流言蜚語滿天飛,就憑這點苻堅就配得上賢明君主的稱謂。
權貴之中有個豪帥叫樊世,他仗著自己是開國元勛,屢次挑釁王猛,還當眾侮辱王猛:「我們是和先帝打天下的,出生入死,身經百戰,如此都沒有資格參與機密,你小子是個外來戶居然掌管這麼多機密大事,這不是我們種莊稼,你來挑便宜嗎?」王猛冷笑一聲:「不光是你種我收,還要讓你做好飯端到桌上給我吃。
」好一番氣勢磅礴的話語,王猛用實際行動貫徹著君子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樊世惱羞成怒,揚言要幹掉王猛,苻堅和王猛知道,必須殺一儆百才能威震那些平日裡作威作福的皇親國戚,所以在一次機會中,苻堅乘機殺了樊世。
隨著權位不斷擴大,王猛也開始更大範圍施政改革,至於改革內容不必多說,無非那麼幾點,值得讚頌的是他和諸葛亮一樣,將法制進行到底,做到了公開,公平,公正。
在王猛治理下,前秦國力突飛猛進,成為當時中華大地的帶頭大哥,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比其他國家的富裕很多。
和諸葛亮一樣,王猛心中也有一個名將夢,統一華夏是他畢生夢想。
王猛也真是厲害,在他的指揮下前秦軍隊兵鋒所指,所向披靡,相繼滅掉了割據北方勢力,並統一中國北方。
只是遺憾的是,王猛最終被繁重的事物壓垮,被疾病奪取生命,而他嘔心瀝血效力的前秦王朝也在不久後分崩離析,老夥伴苻堅死於非命。
成功CEO之道
現代企業管理概念和核心都源自外國,所以那些學商,經商以及企業管理者往往喜歡借鑑外國知名人士的經驗和方法。
這樣咋的一看很有一股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實際上它真正起到的作用遠非預料中那麼好,畢竟中西方文化有別,環境有別,要想成功複製外國人的經驗難得很。
有鑒於此,一些商業人物開始把目光盯到了國學上,希望通過古人的智慧來豐富自己的手段和閱歷,尋找致富的方法,這也就是近些年國學頗受歡迎的原因。
通過時空轉化,你就會發現,古代治國之道和現代經商之道有著驚人相似,兩者都充滿著競爭力,都需要人才,都需要資本運作,那麼以前丞相對應的就是現代CEO。
顯然,諸葛先生和王猛同志具備優秀CEO的品質和能力。
現代人如果想成為成功的CEO,何不嘗試著運用諸葛亮和王猛的方法呢?
一個成功的CEO必須做到兩點:惠己,壯勢。
何謂惠己?就是維護和保障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利益都保障不了有什麼資格做CEO或總經理。
何謂壯勢?就是保證自己服務的集團日漸強大而不被淘汰,假如自己服務的集團倒閉了,自己就要丟失飯碗。
先說惠己,對於職工而言,怎麼樣做到惠己包括兩個方面:如何坐上CEO的位置和在CEO的位置上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和持續化。
先說如何坐上CEO或總經理的位置。
拿破崙曾經說過不想做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對於職員而言,如果做不成老闆,那麼CEO或者總經理是不錯選擇。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CEO和總經理的職位很誘人,不過卻充滿著競爭,有無數雙眼睛都盯著那個位置,對於那些寒門出生,沒有任何背景的人來說要想坐到那個位置困難重重。
諸葛亮和王猛的事跡告訴我們,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
如何才能坐到CEO的位置呢?基本條件是做到品格上的優秀。
如何算是做到品格上的優秀?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職員要做到勤勤懇懇,堅持原則,認真負責,不怕辛苦,心平氣和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不好高騖遠,不尋找旁門左道。
諸葛亮和王猛的人生就至始至終奉行這樣的信條,在史書中我們沒有看到他們有任何抱怨,他們總是埋頭苦幹,出色完成任務。
在一個團體內,任何人都會成為被關注對象,真正的聰明人是不會介意別人閒言閒語也不會刻意作秀來提升自己形象,這樣做毫無用處,甚至會適得其反。
那些依照自己的原則,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事的人才會成為團隊中真正主角。
其次:作為一個職員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
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新舊事物轉化總是在一瞬間,假如你不學習就很容易在資訊時代落伍,以落伍的思想和手段來面對新型潮流顯然會力不從心,甚至吃力不討好,這就是古話活到老,學到老的真正涵義。
這裡的學習和完善可不單單指知識,還包括人的性格,每個人因為出生不同,遭遇不同,養成的性格也不同,如孤僻,如開朗,如隨意,如慎重等等,有些職員性格脾氣顯然和企業文化以及工作條件格格不入,比如一個不耐煩的職員顯然不適合干會計之類的活,這就需要職員改變自己的性格缺點,從而來適應工作。
努力學習,開拓創新,以豐富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來武裝自己。
至於如何發現自己的不缺和缺點,那就還是老辦法,經常總結分析以及自我批評,請朋友同事監督,指導自己的過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一個人敢不好面子認清自己缺點和不足,並在大庭廣眾下批判改正,那麼他就豎立起光輝形象。
相反,那些死要面子卻不認錯的人會遭到厭惡。
諸葛亮在這點上幹得相當漂亮,街亭失敗,雖然主要責任在馬謖,但他挺身而出扛起領導責任,並自願降職,如此一來讓手下們感到心悅誠服。
一個人身處高位,不驕傲,不好面子,敢於在眾人面前數落自己不是,批判自己不足,這種精神是偉大的。
是現代這個好面子的社會所要學習的。
第三:要做到真正的『勇』。
這裡的『勇』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要敢於下決斷,遇到緊急事物毫不猶豫,堅決果斷,簡而言之就是需要魄力,那種不懼刀山火海的魄力。
第二要正氣凜然,不懼任何歪門邪道,一個人真要堂堂正正了,那麼任何事物都會給予你崇高的敬意,那些兩面三刀,善於暗算的人顯然是遭人唾棄的。
第三是要敢於承擔責任,任何選擇和決斷都有責任,只是大小不同罷了,要想做到CEO就需要勇於承擔責任,有時候即便責任不在你,你也不能推卸。
一個普通職員有了這些品格,算是有了成為CEO或者總經理的資本了。
不過僅僅需要品格是不夠,要想成為CEO或者總經理,必須還要具備兩樣東西:閱歷,手段。
閱歷也就是經驗,這就需要一個人的常年積累和學習,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了解更多,了解人們生活習慣,了解人心人性,了解商業競爭一些潛規則,了解商人博弈的核心本質,了解市場競爭的剛性需求,了解與企業息息相關的產業關係鏈,了解商場政界的微妙關係。
通俗的說話是老油條。
最後一點手段,這點不用說,利用手段可以擊垮競爭對手,利用手段可以為自己造勢,利用手段可以讓自己受到上級信賴,當然這裡的手段是光明正大的那種,並非是小說和電視里描繪得那種陰謀詭計,那王猛來講,他為了更有效控制胡作非為的皇親國戚額,故意設局幹掉了囂張跋扈的樊世。
職員要攀上CEO職位,品德,閱歷,手段缺一不可。
至於其中路程的酸甜苦辣只能有自己去嘗試,走到最後,光輝就屬於你。
當你如願以償占據了CEO的位置後,接下來你要做惠己的第二步,如何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續性。
這方面由三個部分組成:收入,關係網和新出路。
收入,不用多說,每個CEO的收入都是大數字。
著重要講的是關係網和新出路。
所謂關係網,顧名思義就是真正屬於自己圈子裡的人有多少,它們的力量有多少,能給予自己幫助的又有多少。
對於一個CEO或者總經理來講,關係網分為一下幾層:和老闆關係,和下屬關係,和貿易夥伴關係,和競爭對手關係。
和老闆的關係:不要刻意去靠近和拍馬屁,也不要去插手不屬於自己管理的事物,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因為老闆和員工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微妙關係,沒有哪個老闆喜歡員工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虛構藍圖,沒有哪個老闆希望自己手下員工威信過大。
功高震主不僅會引來歡呼,更會引來嫉妒,唯有低調才能稀釋猜忌。
諸葛亮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他並沒有仗著才能在劉備面前指手畫腳,甚至為此掩蓋自己軍事才能。
和下屬關係:和睦。
和員工們保持融洽關係,就能坐穩自己的位置,至於如何融洽分為三條:照顧鼓勵員工,多和下員工展團體活動,重視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員工。
相反如果一個CEO自以為是,輕視員工,那麼員工們就會從心裡鄙視痛恨他,隨即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惡果循環,屆時流言蜚語不斷,內部矛盾重重。
這樣即便CEO或總經理能力再好,背後關係再硬也會弄得個焦頭爛額。
王猛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有個手下叫麻思請假回鄉葬母,王猛立即下令手下通知沿途州郡,待麻思剛出潼關,發現沿途官府均已接到通知,安排好食宿。
能對一個手下的私事都關懷備至,王猛那能不得人心?同樣一個CEO或總經理平時若能多關心員工,給予照顧和鼓勵,那麼他們必然感激涕零,更何況這不需要多大付出。
和貿易夥伴關係:以誠待之,合作互利,維護總體大利益,適當犧牲點小利益。
任何商業對象其目的都是盈利,利益是個很棘手的玩意,一旦分配不均或者出現小差錯就會引來許多麻煩,作為一個CEO必須要有遠見卓識(閱歷和手段),恰當處理好利益分配關係,最好能做到:合作雙贏,以利謀義,以義再謀更大的利,遇大利則共享,遇小利可謙讓,遇小害可獨承,遇大害可表心意。
貿易夥伴也是精明的,他們見你如此有誠意,能夠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給予他們利益,他們就會報之以桃,還之以禮,不僅會加強與你合作,給予你個人的好處也會跟多。
和競爭對手關係:洒脫悠然,絕不極端化對待。
這裡的競爭對手分為內部競爭對手也就是覬覦你位置的人和外部競爭對手也就是搶生意的勢力。
如何才能對付內部競爭對手?使用陰謀詭計來扳倒對方是不明智的,這會將人心深埋著的醜陋暴露無遺,會讓人厭惡你。
只有做得洒脫,光明正大歡迎對手來挑戰,併合理利用優勢,才能讓對手心悅誠服。
如何才能對付外部競爭對手?除了運用自己優勢以外,還可以靈活運用對手內部矛盾,當然事情不能做得太絕,否者會導致狗急跳牆的情況,適當給予對手活路就會贏得他們尊重,也會贏得其他勢力對你的看法。
很多時候,中庸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哲學。
處理好四種關係網,就好像給一艘船加固船體一般,任憑外面狂風大浪,有著船體保護就不會遭到致命襲擊而沉沒。
處理好這四種關係,那麼一個CEO或者總經理就能將利益最大化,他的位置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動搖的。
如果說關係網是船體的話,那麼新出路就是船上指南針,船行駛在大海沒有指南針就會迷失方向,一個CEO如果只將目光定位在自己的成績和位置上,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為任何企業集團都有興起衰敗,人事浮動和環境變革時時在發生,難保那天辭退令會落到你頭上,所以一個真正聰明的CEO不僅要干好本職工作,更要為自己謀劃好後路,利用集團企業的優勢,利用自己的名望和關係網,利用得到和資本和閱歷積極努力去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或見機跳槽,或創立屬於自己的企業。
這樣就能將自己的利益持續化。
得過且過,算不得日後風霜來襲,未雨綢繆,方能永保自己有一席之地。
再說壯勢,套用商業話語來解釋就是如何管理好公司或者集團,怎樣才能正確踐行CEO的工作和責任。
對於這點,用那些開拓創新,兢兢業業之類的詞來形容描述就顯得老套和庸俗,諸葛亮傳中有段評價恰好可以用來壯勢。
這段話是這麼說得: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舒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這段話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客觀基礎上做到明辨是非,任賢使能,在不變的原則上做到事理的變通來滿足合理的收益,不以個人喜好以及利益衝突來破壞大環境的穩定和發展。
簡而言之就是大局觀。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以此來維護蜀漢法制,這就是大局觀,王猛力排眾議答應鄧羌的臨戰求官,從而發揮他的積極性,取得戰爭勝利,這種關鍵時刻不計他人之短而用他人之長的行為是大局觀。
一個成功的CEO必須擁有大局觀,尤其是在壯勢和博弈過程中。
如果目光短淺只瞧得眼前利益,就會失去長久發展機遇以及潛在合作對象。
在關鍵時候的用人方面也不能以平常的眼光對待,撇開人才的短處,發揮人才的長處才能創造奇蹟。
在變和不變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必要時恰當犧牲下自己的利益。
任何事物的定性可以分為輕和重,這就是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來源,當輕重兩者不能共存時,那麼只能擇重去輕,從而來服務目的。
你以為諸葛亮真的因忠於漢室而不投靠曹操嗎?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
一直以來,諸葛亮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就是為漢室復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可是諸葛亮真的因為忠於漢室而不投靠曹操嗎?要是持有這樣的想法肯定大錯特錯!
諸葛三兄弟:魏蜀吳的三架人生記錄儀
那年大齡青年的劉備已經二十八歲了,站在徵兵啟事下,搖著頭嘆息。後面一黑漢子也是耿直,一把拍在劉備的肩膀上,大聲說道:都是社會人,你這裝啥熊呢?劉備轉過身去,看見一小伙,不曾想過這人後來和自己出生...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差?你只是沒認真讀書而已
最近貌似很多網友對諸葛亮嗤之以鼻,還有人說諸葛是三國中最不喜歡的人... 原因嘛,從原先的「諸葛近妖」,翻案成現在的軍事才能差,不善奇謀,不會打仗,甚至還有不會用人,不會培養人乃至架空後主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