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明知諸葛亮擺的空城計,為何撤軍,二人的謀略讓世人敬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經典故事已經數不勝數,其中為人津津樂道的「空城計」格外精彩,還有他與司馬懿棋逢對手之間的種種博弈。

那麼歷史上的司馬懿真的就這麼被諸葛亮的空城計騙了過去嗎?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這一回中,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先是擊敗馬謖得到街亭,然後又趁勢奪下三座城,一直逼近到諸葛亮的後方大營關西城。

諸葛亮來不及撤退,在危急關頭自導自演了一齣戲,名為「空城計」。

司馬懿帶領部隊兵臨城下,卻看見諸葛亮休閒地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一時間驚疑不定。

最後下令撤退。

因為司馬懿認為其中有詐,「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我若兵進,中其計也。

然而司馬懿退得太快了,僅僅憑藉對諸葛亮性格的判斷就退兵也有些太過謹慎。

如同他的兒子司馬昭所說:「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在已經有如此猜測的情況下,更加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會想不到?就算是懷疑有埋伏,也可以派一些人去打探虛實,但是他沒有。

因為司馬懿除了對諸葛亮的性格判斷以外,還有一重更加深層的考慮。

兩個人之間的過招,是高手之間的過招。

司馬昭思考到的可能性司馬懿也能思考到,如果諸葛亮真的沒有兵馬,故意這麼做的。

他為什麼會確定自己一定不會出兵攻打?

不,諸葛亮還是能想到這一點的,一旦自己派人查探或者是出兵攻打,他沒有兵馬就只能被擒。

既然這樣,那麼他為什麼還如此悠閒,如此篤定呢?司馬懿不禁思考兩人之間的局勢,他畢竟思維縝密,瞬間得出了一個不那麼樂觀的結論。

從司馬懿本身的局勢來看,一旦他將諸葛亮徹底打敗,他就已經沒有什麼用了,反而會因為打敗諸葛亮而被魏明帝忌憚。

魏明帝為何要再度啟用他?不過是因為諸葛亮連連獲勝,威脅到了曹魏政權,只有他出山才能與諸葛亮一較高下。

「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語是亘古不變的真理,轉瞬之間,司馬懿就想通了其中的關節。

諸葛亮之所以那麼篤定,不僅僅是因為了解他,而是已經看出了他們兩人之間的關聯,司馬懿如今在曹魏的政治形勢,所以才那麼悠閒。

也或許諸葛亮真的有埋伏,也可能是諸葛亮知道他生性多疑,在故意詐他。

但無論如何,攻打西城對自己都不是有利的選擇。

若是諸葛亮有埋伏,他便會中計;若是諸葛亮已經沒兵,故作姿態,他進去便可以生擒諸葛亮。

然而一旦生擒諸葛亮,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就到頭了。

一瞬間,司馬懿想遍多種可能性,但是每一種結果都不好。

於是他決定「將計就計」,既是放諸葛亮一馬,也是放自己一馬。

所以這一次看似是是軍事上的較量,更是政治上的博弈。

若說諸葛亮是贏家,司馬懿也未必是輸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唇亡齒寒:司馬懿明知是空城卻不捉諸葛亮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

空城計司馬懿故意放走了諸葛亮,卻贏了未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敘寫了自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的一段...

「空城計」的背後:誰是城府至深的高手?

讀《三國演義》者,常津津樂道於諸葛亮之「空城計」,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先來回顧下《空城計》 依然經典空城計來自...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原來是這樣!

歷史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讀《三國演義》者,常津津樂道於諸葛亮之「空城計」,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