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者推崇的書《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簡介

思維導圖是21世紀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是眾多全球*學府鼓勵學生學習的必備課程,諸多500強企業正在推進員工學習思維導圖。

被商界和學界視若珍寶的思維導圖,在日常生活中能否發揮作用呢?答案是:當然沒問題。

生活中的各類煩惱,上至應對地震、海嘯等緊急情況,下至制定購物清單,無論是外出遊玩,還是輔導孩子功課,思維導圖總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思維導圖是*你的思考工具,因為它就是你的思維,那些線條就是你的心意啊!生活中遇到什麼麻煩,畫一張圖,順著自己的心意去解決,結果一定會出乎意料的神奇。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矢島美由希(Yajima Miyuki),Re Prism株式會社法人代表,英國ThinkBuzan公司授權培訓師。

目前在全日本各地巡迴舉辦思維導圖講座,通過教練式培訓和育兒諮詢使無數普通民眾受益。

前  言

你知道什麼是思維導圖(mind map)嗎?

「我聽說過,但沒有用過。

「我見過這種圖,但一直不知道它叫這個名字。

「哎喲……我沒見過也沒聽說過。

想必有很多讀者會如此回答。

思維導圖雖然為一些人所熟知,但仍有很多人對它尚不了解。

一直以來,日本將思維導圖宣傳為一種能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全新的思維工具。

這源於頂級諮詢師神田昌典先生傾力翻譯的《思維導圖》(TheMind Map Book)一書,並將其引入了日本。

於是,IT人士紛紛用這種方法整理信息、發散思維,對新事物非常敏感的職場人士也對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產生了興趣,而熱衷於自我啟示和技術提升的人應該也很熟悉思維導圖。

不過,思維導圖並非職場人士的專屬工具,反倒是那些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在職媽媽以及要在短時間內根據多元化信息作出決策的福利事業的支持人員更能體會到思維導圖的便捷。

我認為,通過畫線條(分支,branch)加深思維的過程比只重視結果的思維更適用於帶有教育性質的場合,因為思維的前後過程會化作線條和詞語保留下來。

實際上,在日本的很多教育實踐中都能看到普及思維導圖的成功案例。

不過,思維導圖在普及的過程中似乎也產生了一些誤區。

有人想當然地以為思維導圖就是「從紙的中央向四周畫幾條放射狀的線」,還有很多人以為思維導圖對繪畫水平要求很高,因而望而卻步。

我覺得,思維導圖應該是一種幫助大家超越「自我思維極限」的「用腦方法」。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高難度,但其實不用把它想得很難,因為思維導圖沒有「標準答案」可言。

無論是那些因執著於「正確的思維導圖」而沒有把它充分利用起來的人,還是今後打算學畫思維導圖的人,都能在本書淺顯易懂的講解中有所收穫。

也希望一直把思維導圖想得很複雜或者對思維導圖持懷疑態度的人能通過本書介紹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案例拉近和思維導圖之間的距離。

免費在線讀

1

何謂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怎樣誕生的

思維導圖由東尼·博贊(Tony Buzan)於20世紀70年代創建。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播出一期頗有影響的節目,介紹學習障礙兒童通過思維導圖發生了很大轉變。

這期節目使思維導圖廣為人知,如今,世界各國都在使用這種工具。

人 們 通 常 認 為,1982 年 出 版 的 博 贊的《 開 動 大 腦 》(Use YourHead)是最早將思維導圖介紹到日本的著作。

但其實,早在1978年,博贊的著作就已經在日本翻譯出版了(《充分使用你的大腦》[MaketheMost of Your Mind])。

這本書的修訂者正是以卡片數據整理法——「KJ法」著稱的川喜田二郎教授。

後來,隨著博贊的著作《思維導圖》(神田昌典譯)的熱銷,「思維導圖」一詞在日本也得到了廣泛普及。

我的講座的一位聽眾告訴我,他們家祖孫三代都很鍾愛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在日本獲得普遍認知的時間或許不長,但說不定在很久以前就有人開始使用它了。

只要掌握方法,就會無所不能

思維導圖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其創始人東尼·博贊剛上小學的時候。

小學按成績排名分班。

少年東尼被分到1A班,而他的好友巴里被分到了1D班。

巴里熟知許多昆蟲的名字,還非常了解河魚,東尼很尊敬他。

可是,東尼上了成績最好的A班,巴里卻被分到了成績較差的D班。

天真的東尼萌生了許多疑問:「什麼是聰明」「誰決定了聰明的含義」,他開始思考「聰明」為何物。

在少年東尼14歲時,他參加了一場測試閱讀速度的考試。

這是當時英國升學前的預考。

升學後需要閱讀大量參考文獻,所以必須具備快速閱讀的能力。

在這場考試中,東尼一分鐘讀了214個單詞。

自我感覺良好的他覺得自己表現得不錯,可是,班上有個孩子一分鐘讀了314個單詞,速度比他還快了很多。

東尼對班主任老師說:「我也想讀得和他一樣快!」

可老師卻告訴東尼:「這是不可能的。

」在當時,人們認為閱讀速度是一種天賦。

「正如頭髮和眼睛的顏色不會改變一樣,閱讀的速度也是固定不變的。

」聽到這番回答,東尼又產生了疑問。

他從13歲開始鍛鍊身體,並曾用半年時間練出了6塊腹肌,所以他想:「既然身體能通過鍛鍊變強,那麼眼球的轉動應該也能練得更加靈活,大腦或許也能通過鍛鍊變聰明。

此後,為了提高閱讀速度,東尼嘗試了多種辦法,比如鍛鍊閱讀時眼球的轉動、為理解書本內容事先做準備等,最終將閱讀速度提升到了一分鐘1000單詞以上。

這個經歷使東尼相信:「大腦擁有無限的潛能。

」「只要掌握方法,誰都能夠做到。

」「很多人只是不懂方法而已。

大腦的使用說明書

進入大學後,一波接一波的作業使東尼應接不暇,一籌莫展。

於是,他去圖書館查找能夠提高大腦使用效率的書籍。

然而,他把自己要找的書告訴圖書館管理員後,卻被帶到了解剖生理學的書架前。

東尼解釋道:「我找的不是這類書,而是介紹如何高效使用大腦的書。

」而他得到的是管理員冷冷的回答:「這裡沒有你要找的書。

聽罷,東尼感到十分震驚。

連收音機都有使用說明書,為什麼像大腦這麼重要的器官卻沒有說明書?!這件事成為了他人生的巨大轉折點。

「既然沒有大腦使用說明書,那我就自己來寫一部!」沒錯!這就是思維導圖的來歷。

說到這裡,我們把時間稍稍倒退到東尼進入大學後的第一堂課上。

在充滿期待和緊張的學生們面前,以厭惡學生遲到著稱的克拉克教授走進講堂。

「點名。

」說著,教授開始按照名冊上的順序念出學生的名字。

一旦發現缺席的學生,教授就不假思索地說出他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

東尼的一個朋友也缺席了,所以他發現教授並非隨口亂說。

這給東尼帶來了很大的震撼。

克拉克教授在課堂結束前再次點了缺席學生的名字,留下一句「我會把他們記在名冊上的」,就走出了教室。

東尼飛奔出教室,追上教授,向他提出了一個請求:「老師,請告訴我怎樣才能擁有那麼好的記憶力。

教授當然沒有輕易告訴他,但東尼一連懇求了3個多月,終於得到了教授的回答:「記憶有它自己的規律。

記憶術與思維導圖

克拉克教授教給東尼的是希臘記憶術。

這是一種把記憶對象和周圍事物結合起來進行記憶的方法,類似於用諧音背歷史年號。

這種方法只需很少的體力和腦力就能高效準確地記住事物,現在依舊是全球廣為使用的記憶術之一。

東尼將這種記憶術記在筆記本上,加以學習,而後又鑽研出了一套獨特的記筆記法。

在此期間,他一直惦記著「大腦使用說明書」。

什麼樣的筆記才能更為高效地用大腦記住更多的內容?最終,他畫出了從中央主題向四周發散線條的放射狀筆記,思維導圖就這樣誕生了。

最初,線條(分支)是用尺子畫的直線,顏色也統一是黑色。

漸漸地,顏色豐富了起來,線條也變成了曲線,最終進化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思維導圖。

因為這種奇特的筆記,東尼還曾經挨過教授的批評,但在一次次取得好成績後,教授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後來,東尼在大學講授心理學時,發現一些學生總是打盹,不知該如何是好。

有什麼辦法能讓學生專心聽講呢?想著想著,東尼發現了一個關鍵問題:他的板書用的是列表形式。

這也難怪他們會睡著。

自我反省後,東尼用思維導圖代替了列表形式的板書。

於是,他的課上再也看不到打盹的學生了。

將思維導圖傳向世界

在如何讓人變聰明的問題上,東尼·博贊是非常具有野心的。

他之所以參加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門薩」(Mensa)的活動,想必也是求知慾使然(事實上他本人的智商也相當高)。

前文中提到的BBC節目也是在門薩活動的機緣下得以實現的。

其實,在那期節目之前,博贊從未把思維導圖傳授給其他人。

他圍繞大腦開發組織了諸多活動,也發表過論文,但從未介紹或普及過思維導圖。

可是,BBC的節目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巨大反響,才使他決定以那期節目為基礎著書。

就這樣,博贊開始了思維導圖的推廣活動。

著作引發熱議,人們紛紛給予積極評價,這讓博贊也很高興。

可是,儘管很多人對思維導圖讚不絕口,卻極少有人親自嘗試。

得知此事後,為了更廣泛地普及思維導圖並讓更多的人實踐它,博贊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辦講座。

思維導圖本是為了提高記憶力而創造出來的,所以,博贊介紹它為一種有助於記憶和學習的工具。

然而,隨著思維導圖在全球的普及和使用人群的不斷擴大,一些人開始將思維導圖運用到記憶和學習之外的其他場合:有人用它發散思維,有人用它管理日程……這讓博贊本人也十分驚訝:思維導圖的可能性已經超出了他的預想。

由此,思維導圖成了一本真正的「大腦使用說明書」。

它不僅對記憶和學習等輸入知識的過程有所幫助,還能用於管理和事項確認,成了一種萬能工具。

如今,70餘歲的思維導圖創始人博贊仍在推廣思維導圖。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思維導圖

東尼·博贊的著作《思維導圖》被翻譯引進到日本後,思維導圖就在日本廣泛地普及開來。

該書的譯者神田昌典是日本著名的諮詢師,也正因為如此,思維導圖最初主要在職場人士之間流傳。

但是,思維導圖並不只對職場人士有所幫助。

在我看來,反倒應該把這種工具積極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所謂「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具體來說,比如用思維導圖列購物清單、制定旅行計劃,或者用思維導圖制定夫妻間的約定(家務分工或育兒方針等),還可以用來製作日程安排表和待辦事項表(to-do list)。

製作思維導圖是將畫在中央的主題逐漸細化分解的過程。

先把從主題延伸出的粗線(主支)分解成中等粗細的線條,再把每根線條繼續分解成細線,然後再把它們分解得更細……製作思維導圖就是分解步驟的不斷重複。

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透徹地分析一個主題。

不僅如此,把所有內容都畫在一張紙上,可以縱觀全局,還能注意到信息之間的聯繫。

此外,相互連接的線條使分解過程一目了然。

細線上的詞語是從哪根線上分出來的?它的源頭又是哪根粗線?這些問題都能立刻找到答案。

可以說思維導圖與促成它誕生的記憶術一樣,所有信息都是相互關聯的。

整理大腦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常被拿來和分項列表作對比。

二者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記述,但結果大不相同。

二者的區別也許更能凸顯思維導圖的神奇之處。

首先,我切身體會到的思維導圖的一個優點就是便於補充。

無論是購物清單、旅行計劃還是「今天的待辦事項」,當我們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思考時,是不是時常會想:「啊,我怎麼把這個給忘了?」

如果用的是分項列表,寫好後再補充內容總會讓列表顯得很亂。

要是只補充一兩處倒也還好,但要是補充內容過多或者想刪減部分內容,列表就會變得很凌亂,讓人不禁產生重新列表的衝動。

結果,在重做列表的過程中,又把剛才想起來的事情給忘了……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不過,如果用的是思維導圖,就可以隨時把想到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添加到圖上。

要是畫不下了,就把分支一直延伸到空白的部分,就能想加多少就加多少。

而且,從中間向周圍發散的思維導圖能夠充分利用紙上的所有空白。

在紙張大小相同的情況下,思維導圖應該能比分項列表記錄更多的信息。

其次,「延伸分支」的動作會使人下意識去思考「下面會出現什麼內容」,因此有助於想起遺忘的事項或想出新點子(激發靈感的思維導圖利用的就是這個優點)。

我認為,用線條將浮現在腦海中的事物連在一起可以激發思維,從而減少疏漏。

看一看畫好的思維導圖,我們就會發現,腦子裡各種雜亂無章的信息都被井然有序地整理在了紙上。

主題畫在中央,從中延伸出的粗線上記錄著重要的信息;粗線上又分出線條,記錄著更為具體的內容。

要素在「線條」的作用下自動進行了分類。

是思維導圖替我們理清了腦內信息,這麼說或許也不為過。

思維導圖不是「魔法道具」

從這裡我們能發現,思維導圖中最重要的就是「畫畫」。

畫畫這種行為本身就能幫我們理清思緒,找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線索。

所以,要是不畫畫就無從下手。

話雖如此,但也不是光畫一幅放射狀的圖畫就大功告成了。

不少人以為,「只要畫一畫思維導圖,就能發現些什麼(線索或答案)」,但實際並非如此。

在明確自己為何而畫、如何使用的基礎上動腦去畫,這才有意義。

這是因為我們畫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雖然思維導圖經常幫助我們想起遺忘事項,但它並非「魔法道具」,變不出我們完全不知道的信息。

不過,整理腦內信息也就意味著讓我們意識到還缺少什麼。

通過繪製思維導圖,我們可以認識到自己「不知道」哪些信息。

這種意識說不定就能幫助我們找到答案或線索。

把自己的思維原原本本地畫下來、想起來

當你打算做一個分項列表時,是不是就已經下意識地在腦內進行「整理」了?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把列表「做得漂亮一些」,思考怎樣才能從上到下排列整齊,如何給事項分門別類。

這樣做反而會攪亂腦內的信息,有時回頭去看做好的列表時甚至不知道上面記了些什麼。

相較之下,思維導圖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隨心所欲地繪製。

一根線條可以分出任意根細線,根據需要還可以進一步分出更細的線條。

這些情況都是允許出現的。

也許我們畫好的思維導圖上只有一根主支(第一批粗線條),但只要看到這張圖就會明白,「在這個主題下只需深入思考一項內容」。

另外,此前我提到,思維導圖便於補充內容。

反之,如果中途想要刪掉一些內容,建議不要用塗改液抹掉,而是用叉號或雙橫線劃掉,把內容保留下來。

這樣就可以在今後追溯自己的思維過程。

只要知道自己「想起了這件事,但還是把它刪掉了」,就能回想起「為什麼把它刪掉」。

思維導圖將我們的思維原原本本地體現了出來,也便於我們回想起思維的全過程。

當我們用分項列表做記錄時,是否曾經冒出過這樣的疑問:「列表的第三行是什麼來著」「這一項的下面寫的是什麼來著」?只顧逼自己做出條理清晰的列表,結果記下的內容事後連自己都想不起來。

思維導圖完全再現了創作者的思維,只要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回想,就能輕鬆回憶起來。

這些要素不是零散的,它們通過分支連在一起,使我們能一個不落地想起所有必要事項,是名副其實的「順藤摸瓜式」回憶。

顏色和形狀是對回想大有幫助的兩個要素。

只要看一看本書中收錄的思維導圖,就會發現思維導圖都是五顏六色的。

「使用多種顏色」也是繪製思維導圖的一項重要規則(詳見第144頁),豐富的顏色和從中央向四周盡情伸展的線條可以幫助人們用視覺記住所有內容。

所以,大腦無須承受過多負擔(壓力)就能回想起來。

「我記得是寫在右下方……用的是紅筆,所以它的主支是△△……旁邊寫的是○○……」思維導圖原本就是為改善記憶而創造出來的工具,自然有利於記憶和回想。

形象地表達雜亂日常

在隨心所欲繪製出的思維導圖上,線條自然而然地分門歸類,信息整理得井井有條,但還是給人一種雜亂的感覺。

我認為,這正反映了人腦的狀態。

人腦中的所有信息也不是一項項排列整齊的。

雖說所有信息都彼此相聯,但關聯形式卻是因人而異。

有的關聯形式會超出他人的想像(也許連本人也想不到),有的信息兩端關聯的是毫不相干的信息。

況且,日常生活本就是雜亂的,充斥著太多需要思考的事物,成家後更是如此,而思維導圖能夠將這種雜亂無章原原本本地再現出來。

儘管信息是雜亂的,但通過顏色和線條進行了整理,回頭再看的時候自己和他人都能看懂。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可以用感覺去理解思維導圖上的信息,而不需要靠道理和理論。

這是思維導圖也適用於兒童的一大原因。

譬如,就算不清楚A和B為什麼會相連,只要分支將兩者連在一起,我們就知道它們是有關聯的。

此外,只要看到粗線上分出的細線,就會明白一個較大的要素被分成了幾個小要素。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掌握該主題的整體結構和層次。

換言之,我們可以系統地理解主題。

實際上,思維導圖的規則之一便是「層次化」,只要遵循這條規則畫思維導圖,其結構自然都會一目了然。

但層次清晰給思維導圖增添了另一個加分項,那便是「傳達能力」。

讓他人看一看自己畫的思維導圖,就能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思考。

比如,在說明「今年暑假想去沖繩」的原因時,用不著解釋為什麼想去、沖繩的優點、有什麼好處等問題,只要讓對方看看思維導圖,就能讓他順著自己的思路感受想去沖繩的原因。

也就是說,思維導圖也可以用於溝通。

忠實再現腦內思維的思維導圖能夠將難以言表的心情和口頭說不清楚的事情全都總結下來,並以緊扣主題的形式傳達給對方,可謂一種終極的溝通工具。

思維導圖是終極溝通工具

思維導圖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大有幫助,本節將說明其中的原因。

如前面所說,思維導圖的「傳達能力」也會促進溝通,但最關鍵的還是在於「透過思維導圖能準確了解對方」,因為思維導圖不會說謊。

與他人初次見面時,你會從哪些方面來認識對方呢?你是否常常從外表(表情和服裝)、談話方式(語速和聲調)、談話內容、行為舉止和禮節等方面去了解對方的為人?但其實,光憑這些我們只能了解很有限的一部分。

比如說,請想像有這樣一位男士——他眉毛上挑、留著平頭,見到別人會幹脆宏亮地問一聲「您好」。

他態度謙虛,用的自然是敬語,不管遇到何事都不會說別人的壞話,對誰都表示尊敬的態度。

如果這位像武術家一樣的男士所畫的思維導圖線條很細,顏色用的都是粉彩色,你會作何感想?你是否會覺得,「這個人看起來強硬,可說不定是個心思細膩的人?」隨著對他的了解逐漸加深,你或許就會確信自己猜得沒錯。

也就是說,我們能透過思維導圖感知一個人的「風格」「本性」和「本質」等部分。

與其觀察外在要素或客套幾句,還不如看幾張思維導圖就能準確抓住對方的為人。

這種例子其實並不少見。

用思維導圖「了解人」

除了對思維導圖的整體印象外,細節的畫法和描繪內容也會透露出創作者的特徵。

從線條(分支)的畫法可以看出性格傾向,線條的粗細代表觀點的強弱,長度代表決策能力和利落程度,而線的弧度往往反映了情緒的波動性。

這些是我在做培訓師的這些年間,通過接觸其他培訓師、講座學員和活動參與者的思維導圖積累下來的經驗,應該是比較準的。

用色也會反映出人的性格。

當然,手頭的彩筆顏色夠不夠多也是影響用色的一大原因,但即便如此,有的人會使用同種色系的顏色,有的人則使用反差較大的顏色,有的人是「拿到哪種顏色就用哪種」,有的人則是「一邊選顏色一邊畫」。

從線條上的詞語(語言)能看出一個人的「思維(嗜好)」傾向。

有的人慣用和語詞(純粹的日本語,也叫「訓讀」,可以理解為和漢語一點也不相像的日語——編者注)和平假名,有的人則大量使用擬聲詞,使用傾向各不相同。

此外,只要看一看畫在思維導圖上的主題,也就是思維導圖的中心內容,就能明了作者感興趣的領域。

除了這些以外,紙上的線條和文字是寫得滿滿當當還是留出了空白和間隙,這個區別也能反映創作者的腦內狀態。

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思維導圖還能「探明兩個人是否投緣」。

如果覺得這幅思維導圖「畫得不錯」,那麼在和它的作者交流時也不會有反感;相反,要是覺得「受不了」或「不喜歡」這幅思維導圖,就算對作者的其他條件都很中意,或許還是很難加深對彼此的理解。

「思維導圖都長得差不多吧?」抱有這種想法的讀者,請看第2章到第4章。

其中介紹了很多「鮮活」的思維導圖案例,都是聽我講座的學員們提供的。

每一張是不是都完全不同?如果你覺得「有兩幅長得很像」,那它們一定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思維導圖了解一個人的性格、心裡話、意圖、見識、思維方式、品位等各個方面。

當然,只看一幅圖難以準確了解所有信息,但與只靠外觀和說話方式作判斷相比,用思維導圖來了解一個人要有效得多。

換言之,不用再為了解對方而花時間花精力進行多次交流,思維導圖能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更準確地了解對方。

只要準確了解對方,就能將自己想表達的信息迅速精準地傳達給對方,展開更深層次的交流。

另一方面,就算對方沒有說明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我們也能用思維導圖進行事先預測並加以應對,以發揮對方的強項,彌補對方的弱項。

用思維導圖「傳達信息」

思維導圖被視為有效溝通工具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利於傳達模糊的情感和感受。

講一個我的學員F小姐的故事。

F小姐是一個安靜而溫和的人,她來學習思維導圖是為了解決「不擅長主動和周圍的人溝通」的問題。

講座進行到後半部分,大家在一起討論課題。

這時,F小姐身邊聚集了很多學員。

原來是F小姐畫的思維導圖太有魅力了。

她的中心圖像是一幅自畫像,其畫技之高甚至讓人以為是出自插畫師之手。

不僅是中心圖像,連分支和上面的詞語也很柔和,結構勻稱。

不擅長與人溝通的F小姐將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畫在了這幅思維導圖上。

也就是說,其他學員不是被F小姐漂亮的思維導圖所吸引,而是被蘊涵在圖中的她的心聲所吸引,才聚集到了她的身邊。

過於為他人著想的F小姐總是無意間就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而通過繪製思維導圖,她明確了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

不僅如此,用插圖表達難以言表的心情並將其成功傳達給周圍的人的經歷也增強了她的自信心。

用思維導圖「分享」

「不知該如何表達現在的心情」「怎樣才能讓對方明白這種感受呢」,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候?很多情況下,這種「難以言表」的感覺是基於我們每個人的過去經歷和體會形成的,也可以說是思維的前提條件。

比如說,「忙碌」一詞的使用場合也會因人而異。

忙碌與否,不僅取決於辦事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個人因素,有時還會和平時的狀態甚至過去的經歷進行對比。

恐怕沒有人能一口咬定,「數值達到這個水平就是『忙碌』,達不到就是『不忙』」。

即使自己毫無疑問地感到「忙碌」,但要用語言把這份感受傳達給他人卻是難上加難。

你或許經歷過這樣的事:自己覺得「不是很忙」,可周圍的人卻跑來跑去,直呼「忙昏了頭!」這時,如果只用自己的前提條件(不是很忙)談事情,肯定談不攏。

或許你不理解對方為什麼那麼著急,但對方(前提條件=忙昏了頭!)也不明白你為什麼會那麼悠閒。

雙方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但忽視對方前提條件的主張就可能引發不快,給對方留下「自己的想法被否定了」「他把他的意見強加於我」的印象。

這樣一來就談不上相互理解了,兩人的關係也會很尷尬。

對於相互理解並相互尊重的溝通而言,與對方感同身受是重要的前提。

就算不能理解,也要了解對方心中所想,這是溝通的第一步。

「你在忙著做什麼」「有多忙」「和平時有何不同」……用思維導圖進行問答就能防止自己將主張強加於人。

也許你會想,這些問題直接問對方不就好了?但兩者截然不同。

口頭提問時,嘴裡容易溜出一些「多餘的話」。

比如,對於「你在忙著做什麼」,如果你理解不了對方的回答,是不是就很想說「你那樣很奇怪」「你做錯了」之類的?聽到我們這麼說,對方也會回擊「奇怪的是你」「你做得才不對」……這樣的溝通可算不上順暢。

而且,若是被人一個勁地追問「什麼地方」「感覺如何」,就會產生自己在接受「審訊」的感覺。

思維導圖有一條名為「1分支1單詞」的規則。

一根線條(分支)上只能寫一個詞(詳見第151頁)。

所以,在回答「你在忙著做什麼」時(在線條上寫作「什麼事」),肯定會蹦出諸如「家務」「學習」等單詞。

如果不明白對方的意思,就再引出一條線,寫上「為什麼」。

在反覆問答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對方意外的感受,對方或許也會發現自己未曾察覺的複雜心境。

不僅如此,用「畫畫」代替「說話」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畫畫」創造了一種傾聽對方發言的氛圍,將全過程記錄在思維導圖上,便於隨時俯瞰對話的全貌。

只要看一看全貌,說不定就會發現,自己之所以感到「家務很忙」,原來是另有原因。

認識到彼此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溝通也就變得舒暢愜意。

而第一步就是用思維導圖了解彼此在前提條件上的不同。

提出自己的想法並非一件壞事,而同時聽取對方意見並找出雙方的共同之處,使溝通順利進行下去,這便是思維導圖這種工具的優勢。

與身邊人的溝通

當我們探討溝通的時候,對於多數人來說,溝通指的不就是與身邊人的溝通嗎?配偶或伴侶、父母或孩子,抑或是好友,正因是平日裡和自己走得最近的人,才希望和他們溝通得順暢愉快。

同樣,在職場上,與關係更近的同事和直屬上司的溝通要比不常接觸的人重要得多。

然而,很多時候正是因為關係很近,溝通才會不如意。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溝通之所以遭遇挫折,是因為對方的本意和自己的理解出現了不一致。

如果理解不了對方的意思,就會嫌溝通很麻煩;有時自以為理解了對方的意思,但還是產生了誤會。

小誤會日積月累就會招致大的誤解。

還有,在與身邊人的溝通中特別要注意的是,我們會不由自主地依賴對方。

「他肯定明白我的意思」「他是什麼意思?算了,不想了」,這樣更容易產生誤會。

又或是當意見出現分歧時,如果雙方不太熟,還會努力尋找相同之處;然而,隨著關係越來越近,兩人會愈發在意彼此的差異,非但不去理解,還會產生對抗。

關係好的時候倒也無所謂,可一旦感到溝通不暢,依賴和對抗的情緒就會有增無減。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請務必使用思維導圖。

用思維導圖消除育兒中的不安

我的一位學員的故事非常感人。

這位男士為學習思維導圖,報名參加了我的講座。

他在講座中問我:「這個思維導圖能消除育兒中的不安嗎?」曾當過保育員的我立刻回答:「效果很好的。

它能幫我們客觀地看清產生不安的原因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仔細一問才知道,這位男士的孩子剛6個月大,妻子對育兒感到非常不安。

擔心妻子的他想著思維導圖或許能消除育兒中的不安,於是來聽講座。

雖然他的妻子從未來聽過思維導圖的講座,但這並不是說思維導圖無法幫她消除不安。

事實上,丈夫和她一起畫了思維導圖,就幫助她消除了育兒中的不安。

在這對夫妻的例子中,丈夫認為:「孩子出生後,妻子很怕育兒方法不科學,變得有些神經質。

我要少插手,儘量讓她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撫養孩子。

」於是很少干預妻子。

另一方面,妻子卻覺得很不滿:「孩子出生後,丈夫總是希望我做一個理想中的母親。

我想繼續維持二人世界時的溫馨甜蜜,同時體驗育兒的樂趣,兩個人一起商量把孩子養育成什麼樣的人,可他卻讓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就好像放棄了做父親和做丈夫的責任。

在育兒階段,夫妻尤其會對對方抱有過多期望。

由育兒困惑導致的不安往往使感情不再寬容,向對方提出的不滿和要求越來越多。

這時,只要夫妻二人一起畫一畫思維導圖,了解彼此想做的事和希望對方做的事,就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的夫妻關係。

用思維導圖提高親子間的對話能力

在成立公司之前的20年間,我一直從事保育員的工作。

現在,我還積極開設了思維導圖的親子講座。

在這些經歷中,我觀察了很多父母和孩子,發現良好的親子關係中都充斥著相互理解與尊重的氛圍。

反之,僵持的親子關係經常存在這樣的情況:父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或者不分青紅皂白就拒絕或否定孩子的意見。

如此一來,孩子自然也會想去頂撞父母。

多數家庭在孩子上幼兒園或保育園的時候會接送孩子,也就便於掌握他們每天都做些什麼。

可是,等孩子上了小學,朋友圈子越來越大,父母漸漸對孩子的生活缺乏了解。

就算問他們「今天幹了什麼?」得到的回答也只有「玩了遊戲」或「去了○○」,對話很難繼續下去。

雙方逐漸嫌對話很麻煩,父母對孩子愈發不了解……這種問題時有發生。

還有一種家庭,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但父母沒有精力陪孩子。

結束工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後,還要認認真真聽孩子說話,確實不容易。

一不小心就把孩子說的話聽漏了,回應也變得敷衍。

可是,孩子對父母的這種態度非常敏感。

如果只能得到父母敷衍的回應,孩子也會覺得沒意思,漸漸地就什麼事都不說出來了。

話雖如此,父母要是主動提出過多的問題,也會打亂孩子的說話節奏。

不只孩子如此,如果你在難得聊天聊得興起時,有人總是打斷你,想必你也會覺得很煩,興致大減,甚至可能還會扔下一句「算了,夠了!」就不再聊了。

在關係變僵之前,我建議父母務必和孩子一起畫一畫思維導圖。

不用把它想成「改善親子溝通的途徑」之類很高深的技術,只要把思維導圖當作一種了解孩子的行為、思考和感受的工具即可。

不用說,強迫最要不得,應選擇孩子願意積極參與的主題,讓他自由地繪製思維導圖。

我特別推薦用思維導圖總結學校活動的經歷,比如「運動會」或「郊遊」。

像「學校的事」「快樂的事」這種抽象的主題對孩子來說難度較大,很難激發出孩子的想像力和語言。

建議準備一些能具體回憶起來並且畫起來很愉快的主題。

一位家長告訴我,聽完親子講座後,她的孩子把在林間學校的經歷做成了思維導圖。

這位母親說,通過畫思維導圖,她對孩子的生活和喜好有了更多的了解:「比起篝火晚會之類的活動,他的線條更多是關於吃的東西。

這點很像我家饞貓兒子的風格。

還有很多家長經常問我如何用思維導圖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但我認為,輔助學習是其次,快樂畫圖才最重要。

等孩子願意主動繪製思維導圖後,再提示他,「這個是不是也能用在學習上啊?」這種做法更容易被接受,孩子也會樂在其中。

填補隔閡的思維導圖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不經意間的一句話被對方理解成了不同的意思,而感到不知所措。

若只是輕鬆地聊聊天,倒也可以一笑了之,但有時候小誤會也會招致更大的誤解。

比如,聽到有人說「最近總是睡不好」時,你會想到什麼?你可能會想,「是開心事太多,興奮得不想睡覺嗎」「也許是工作太忙,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而實際上可能卻是「附近半夜在施工,睡得不踏實」。

製作思維導圖就是將一個主題分解成多個部分(主支),再把每個部分進一步分解為細線(分支)。

比如說,從「蘋果」這個主題最初可以分出「水果」「紅色」「圓形」等主支。

然後,可以從「水果」再分出「香蕉」「橘子」「西瓜」等其他水果的分支。

接下來,「香蕉」又分成了「長的」「黃色」等分支……思維導圖就是分解的不斷重複。

也可以說,製作思維導圖就是思考給任何事物劃分分支的過程。

養成這個習慣後,我們就不會在日常交流中只抓住對方的表面意思了。

要是朋友說「最近總是睡不著」,我們會想「怎麼會這樣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他睡不著呢」「他之前說附近正在建公寓,也許是被噪音吵得睡不著吧」,像這樣展開想像,不斷挖掘下去。

另外,思維導圖能夠清晰地反映出自己的思維模式。

通過思維導圖,我們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思維和他人相比有什麼獨特或創新之處。

這樣我們就會認識到,其他人的思維模式也各有特點,人的思維並非千篇一律。

從「蘋果」出發,有人會分出「水果」「紅色」「圓形」等分支,有人則會聯想到「果汁」「餡餅」「糖果」。

只要通過思維導圖成功地體會到這種差異,我們就不會只靠自己的理解習慣去認定或判斷。

就算是一句無心之言,我們也會思考「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並對對方的「腦內地圖」充滿興趣。

無論我們再怎麼為對方著想,如果想偏了,溝通就無法成立。

縱使我們絞盡腦汁思考「他肯定是這麼想的」「如果是我的話會這麼想」,但自己和他人心中所思所想的差別之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如果只憑推測冒進,可能會使二人關係出現巨大的裂痕。

而能夠協助雙方磨合的正是思維導圖。

前文介紹的那位妻子陷入育兒不安的男士在事後發來了這樣一封郵件:「我們明白了彼此現在的想法以及希望對方做的事,並且一起積極地討論了今後該怎麼做。

這次經歷讓我再次深刻地體會到思維導圖作為溝通工具的偉大之處。

掌握思維導圖,就具備了探知所有可能性和更加具體地思考問題的能力。

稱其為「無邊無際的思考能力」也不為過。

不要因為「說了對方也不明白」或「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而急著放棄,讓我們用真正理解與認真傾聽來締造零誤會的優質溝通吧。

思維導圖的基礎知識

繪製思維導圖需要遵循一些規則。

倘若你想「現在就動手畫一畫思維導圖」,請直接跳到第5章去學習詳細規則。

但是,如果你想先了解一下思維導圖是什麼、怎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善溝通質量的話,本節介紹的基礎知識就能解答你的疑問。

那麼,我就對照著本書最前面的思維導圖來做一個簡單說明。

這是一幅介紹我自己的思維導圖。

我畫這幅圖的目的是讓各位讀者了解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過後你就會發現,我除了思維導圖之外還進行教練式培訓 [coaching ] 和育兒支持工作)。

原則上,思維導圖畫在A4或A3大小的白紙上,紙張橫著擺放(熟練後也可以畫在手帳上)。

位於中央的是表現主題的「中心圖像」,它是思維的出發點。

我經常拉著行李箱外出講座,所以就畫了一幅拉著行李箱的自己。

不過,中心圖像不一定非得是圖畫,也可以貼上照片,或者只用文字和抽象的圖形。

從中心圖像向四周伸出的彎彎曲曲的線條就是「分支」。

它用來分解主題,引導我們的思維。

直接與中心圖像相連的粗線名為「主支」,是對主題進行的第一次分解。

從主支聯想到的事項就作為主支下的分支不斷分解下去。

分解完主題後,在每條分支上用「詞語(語言)」寫下該分支的內容。

這一步有一條重要規則,即「1分支1詞語」。

舉個例子,如果要在「蘋果」下面延伸分支,我們不能分出一支「紅色的水果」,而要把「紅色」和「水果」作為兩個不同的分支。

「紅色的水果」會限制接下來的思維,但「紅色」和「水果」的聯想範圍是無止境的。

此外,如你所見,思維導圖中使用了很多種顏色。

這不是因為它的作者(也就是我)喜歡五顏六色的圖畫,而是因為使用多種顏色是思維導圖的一條重要規則。

總之就是要五顏六色!實際上,用不同顏色區分不同的主支,整體結構就會一目了然。

而且,一邊思考「接下來要用哪種顏色」一邊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樂趣十足呢。

另一條重要規則就是「層次化」。

請觀察一下我畫的思維導圖。

從中心圖像伸出的5條主支比其他的分支要粗得多。

而且,與主支直接相連的分支也比較粗,再往下的分支則是用細筆芯的筆畫的。

像這樣體現出層次感,重要程度就會一目了然。

反過來說,繪製思維導圖就是把重要元素逐漸分解為細小元素的過程。

而且,當我們有意識地突出層次感後,思維導圖就能清晰地呈現出整體結構和層次。

希望大家能對以上這些規則有個大致的了解。

這幅思維導圖是我以培訓師的身份畫的一幅「範本」。

從下一章起,我將為大家介紹一些普通人畫的思維導圖,這些圖中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它們將告訴我們如何在實踐中遵守以上這些基本規則,或者怎樣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5分鐘學會新技能——思維導圖

文│杏仁愛讀書思維導圖是一個非常好的思維工具,看著一張張精美的思維導圖,你是躍躍欲試,還是望而卻步?其實,只要花上5分鐘,你就可以掌握它,而且你並不需要有繪畫功底,也不需要能寫好看的字。也許不需...

用三分鐘,學會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國學者東尼•博贊發明。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把我們大腦中的想法用彩色的筆畫在紙上。它把傳統的語言智能、數字智能和創造智能結合起來,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思維...

提升思考能力,從每日一張思維導圖開始

昨晚,出去跑步,出門之前,一直在想其他的事情,到附近的花園,跑了好幾圈,才發現自己穿錯鞋了,居然穿了平底單鞋,而不是運動鞋。沒跑幾圈,只好打道回府了。要去超市買東西,把家裡環顧了一周,看缺哪些東...

學會用思維導圖,更好的管理自己工作和生活

什麼是思維導圖?怎麼使用?人類大腦的思維形式不是工具欄,也不是菜單;它的思考是有機的,就像一切天然的形體,就像人類身體的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或是樹的汁枝葉和葉子的脈絡。大腦就是這樣思考的,想要有...

還沒用這個記憶神器?那你真out了!

作為一種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已經廣為人知了,並且出現了商業化的收費軟體。但事實上,很多人並沒有掌握思維導圖的精髓,一些軟體也流於形式,甚至誤導受眾。所以,作為一個思維導圖粉,我今天要寫的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