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如何閱讀一本書》感悟整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即為書的內容,是一本專門教讀者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實用類的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的書籍。


談談閱讀目的。

我讀書最多的時期應該是在高二階段,高考完後上了大學之後便跟著舍友整天打遊戲度過了大一,直到經歷了兩次考四級都沒過之後,我發現再這樣下去,我估計會一生碌碌無為,平庸得不能再平庸。

於是我想重新奮發,找回當初讀書的感覺,但是我發現,書讀完了,過了一兩天,忘得一乾二淨,根本沒有效果。

我知道我的閱讀的方法不對,於是在網上找了很多閱讀方法,終於找到了這本書。

讀完之後更加確認,這本書確實是一本好書,從作者列舉的書籍來看,作者的閱讀量非常大,達到了可以教授我們讀者閱讀的地步,因此,我願意接受他的建議,按照他說的方法來閱讀。

書總體來說結構清晰,打開目錄就可以分辨出這本書那一部分主要講的哪些內容。

正如作者所說「一本小說和一本政治論述的書,整體結構不同,組成的篇章不同,次序也不同。

但是,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

否則這本書會顯得亂七八糟,根本沒法閱讀。

而爛書就是如此。

」從這句話,我想說,作者做到了他所說的。

在網上看到,有些人說這本書「囉嗦」,看一下思維導圖就可以,我想說,這是一本實用類書籍,使用成分非常多,一個提綱梗概不一定能列完,否則思維導圖的篇幅會非常長。

而在書中,作者是這麼回應的:「再作一個說明就應該很清楚了。

為了確定你跟我們對於閱讀這件事達成了共識,我們用類似「啟發性的閱讀」的句子來代替「閱讀」這兩個字。

為了更確定清楚,我們又用了類似「如何運用你的心智來閱讀一本書,也就是如何讓自己從不太理解到逐漸理解的一個過程」的長句子來說明一個詞義,這個詞義也就是本書最強調的一種閱讀。

但這個詞義卻分別用了一個字、一個片語及一個長句子來作說明。

」大致意思就是,為了能讓我們看得明白,作者不得不解釋的更清楚一點。

我覺得這點很好,很適合我們這種一遇到生澀詞就讀不進的人。

在《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這一章節,作者教我們如何從一個個的文字中與我們所讀的書的作者達成共識,並且接受我們所讀的書的作者的知識的傳遞。

閱讀與寫作是互通的,很多時候,我們閱讀的技巧也是作家寫作的技巧。

我們讀書的時候總是在努力理解作者的意圖,而作者也並非是要為難你,他也在尋找著一種讓你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來闡述他的觀點。

因此,從一本書中獲得知識,不只是讀者一個人努力的成果,而是讀者與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努力讓讀者明白這也是一種寫作方法。

在閱讀的時候,讀者也能學到寫作技巧。

書中「如果一本書你只讀了一部分,就更難確定自己是不是了解了這本書,在這時候你的批評也就要更小心。

還有時候,一本書跟作者其他的書有關,必須看了那本書之後才能完全理解。

在這種情況中,你要更小心說出「我懂了」這句話,也要更慢慢地舉起你評論的長矛。

對於這種自以為是的狀況,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許多文學評論家任意贊成或反對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卻並不了解他在分析詩的主要論點,其實立足於他其他有關心理學、邏輯與形上學的一些著作之上。

他們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贊成或反對的是什麼。

評論一本書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並且達到一種「我懂了」的程度,這裡的「我懂了」是說我很明白作者的主旨。

評論書是如此,評論其他東西也是一樣。

社會上不乏很多跟風潮流和跟風黑,他們或許一點也不了解他們推崇的和反對的是什麼,但他們就是願意去做這些他們根本不懂的事。

對於一開始就引起你反感的事,或許,你可以先放下你的偏見,去嘗試了解它,再做出批評。

如果實在反感到你連了解都不能接受的地步,那我建議你保持沉默,而不要到處宣揚。

你反感的並不是別人反感的,相反,你反感的還有可能是別人喜歡的。

這是為了保持你和別人之間的一種和平的狀態的必要作為。

以上是我讀書時的一些理解,歡迎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年讀100本書的謬誤

你一年能讀完100本書嗎?你一年能讀完100萬字的書嗎?這兩個問題哪個更容易回答?在知識變現和內容創業火熱的背景下,閱讀熱格外搶眼,一些所謂的閱讀大V在閱讀數量和閱讀質量之間發生了分歧。其中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