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四人是威震河北大名鼎鼎的河北四庭柱,第三人令諸葛亮悔恨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河北四庭柱是袁紹帳下的四員大將,是當時河北最勇猛的四位將軍,分別為顏良,文丑,張郃,高覽。

第一名顏良(?-200年),河北名將。

與文丑齊名的袁紹軍雙壁猛將,河北四庭柱排行之首,有威名。

顏良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在平定冀州、攻滅公孫瓚的多場戰役中立下功勞。

孔融曾以顏良、文丑作為袁紹軍隊的武將代表勸諫曹操小心他們。

顏良

公元200年(建安四年),袁紹、曹操於官渡交戰。

」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帥,簡精卒十萬,準備攻許。

(《後漢書·袁紹傳》,《三國志·武帝紀》中則記載顏良是與郭圖、淳于瓊一起進攻。

)開戰時,沮授勸諫袁紹:「顏良性急,雖驍勇,不可單獨任用。

公元201年(建安五年)兵進黎陽,袁紹仍以顏良進攻單獨守護白馬的曹將劉延。

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毫無準備,倉猝逆戰,遂被關羽擊斬。

在《三國演義》中顏良未參加關東聯軍,使袁紹頗為華雄的猖狂而嘆息。

紹計逼韓馥,謀奪冀州,耿武欲行刺,顏良斬之。

隨後與文丑為先鋒,擊敗公孫瓚,平定河北,碩有戰功。

曹袁於官渡交兵,紹遣顏良為先鋒大將,統十萬精兵為前部,進攻白馬,連斬宋憲、魏續,二十合敗徐晃,令曹軍諸將栗然。

關羽出戰,顏良方欲問時,因赤兔馬快,措手不及,被關羽一刀斬於馬下而死。

關羽斬顏良

第二名文丑河北名將,四庭柱排行第二。

建安四年,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準備攻許。

曹、袁兩軍初戰白馬,曹操使計分散了聚集在黎陽渡河攻白馬的袁紹主力,解了白馬之圍,殺了名將顏良。

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袁紹的騎兵主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騎兵相繼追來。

白馬的運輸車隊出現在堤壩的北側了,處在了袁紹軍的視野內。

曹操的一些將官為敵軍騎兵眾多而不安,建議返回守營。

軍師荀攸卻反對:「這正是我們的誘敵之策!我們怎能離開?」曹操的軍士想上馬,曹操不許,直到袁紹的騎兵越來越多並分散開來劫掠物資。

這時曹操讓軍士上馬,曹操手下不足600的所有軍士跳上馬衝擊袁軍。

袁紹軍戰敗,文丑陣亡。

文丑

在《三國演義》中袁紹在苦戰董卓軍華雄時感嘆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置。

」於界橋之戰眼見就要追到公孫瓚,卻被初次登場的趙雲所阻止,與趙雲大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

在官渡之戰前哨戰時,因同僚顏良被關羽所斬而憤怒。

出兵延津襲擊曹軍,並擊退張遼徐晃等,掠奪走大量曹軍物資,但卻被當時身在曹營的關羽所斬。

第三名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

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

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張頜

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

後任蕩寇將軍。

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

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

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

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被司馬懿下令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在《三國演義》中張郃原為袁紹手下名將,官渡之戰時,受郭圖陷害,無奈投降於曹操,從此被曹操重用,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張郃任司馬懿先鋒,跟隨司馬懿在街亭重創蜀將馬謖,迫使使諸葛亮撤兵。

諸葛亮為此十分悔恨,痛苦流涕,還因此斬殺自己一位心腹愛將——馬謖。

此後,在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張郃先後隨曹真、司馬懿前往對抗,多有上佳表現,連諸葛亮也嘆其勇猛。

諸葛亮北伐

第四名高覽(?-204),字元伯,一名高奐。

東漢末年將領,與張郃並為袁紹大將,河北四庭柱排行第四。

官渡之戰,曹操率軍偷襲烏巢,袁紹從郭圖之請,僅以輕騎救援,而命高覽、張郃率重兵攻曹營,營堅不能下,糧谷被燔,郭圖慚其計失,復譖於紹,高覽等忿懼,遂焚攻具,率眾降於曹操。

官至偏將軍、東萊侯。

此後事跡不詳。

高覽

在《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高覽曾和許褚大戰而不分勝負。

曹操偷襲烏巢,袁紹從郭圖之計,命高覽、張郃率兵劫曹營,遭埋伏兵敗,懼罪而降於曹操,被封為偏將軍、東萊侯。

後隨曹操出征汝南,率軍伏擊劉備,三合斬劉辟,正欲擒劉備,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大名將,意外被殺,一個比一個死得憋屈

三國早期,十八路諸侯逐鹿天下,雄踞北方的袁紹是當之無愧的老大,此時的曹操、孫權、劉備在袁紹眼中,只不過是小菜一碟。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打敗公孫瓚,奪其地盤後,更是勢力大增,天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