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為何性情大變,誅殺了很多功臣,其實暗藏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子當如孫仲謀」是當年曹操對孫權的評價。

孫權是三國時期的名君之一,然而名君善始未必能善終,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的出現呢?小編今天就帶您一探究竟。

首先從外部來看,孫權面對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個是以皇叔自居的劉備,兩個人都以漢室正統自居,占據了道德高位,而孫權夾在這兩人當中可以說是「出師無名」顯得有些尷尬。

統一天下對孫權來說基本上是不太現實的,他處在曹操和劉備這兩強的夾縫中間,能自保就不錯了。

再從內部來看,孫權的江山基業和政治班底,都來自於孫策的轉讓。

但是孫策剛剛打下江東六郡,沒多久就死了,而孫權接班的時候年僅十八歲,不管是江東本土勢力還是孫氏宗親,都有叛亂和勾結外敵的事件發生,也就是說,孫權的江山並不穩固。

這裡面文有張昭,武有周瑜,以他們兩人為首的團隊基本控制了整個東吳的政權。

後來,孫權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團隊,最得力的就是魯肅,他為孫權規劃了東吳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實施方案。

還有一個江東四大家族中的傑出人物,那就是陸遜,曾幫助孫權奪回了荊州,打敗了劉備,抵抗了曹丕,鞏固了江東的外部局勢。

鑒於孫權的內外壓力都比較大,所以他只能在孫策的政治班底和自己的團隊中間做政治平衡,從而讓他們彼此牽制。

在三國時期,劉備政權的主體是外來政權,依靠的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關係卻不是很好,因此很難得到本土勢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滅亡。

曹魏政權則相反,過度依賴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終被司馬懿奪權。

相對於劉備和曹操而言,東吳最後才滅亡的,這就是孫權政治路線正確的結果,他沒有過度的依賴哪一方勢力,而是在各方勢力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所以能夠長期維持自己的統治。

到了孫權晚年,孫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在孫權的團隊中,外來勢力逐漸凋零,導致江東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為了再次維持政治平衡,孫權不得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尋找不同的藉口,嚴厲打壓江東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陸遜,殺死了不少江東四大家族的人才,為了鞏固東部的政權,他還廢掉了和江東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那麼孫權晚年為何會性情如此大變呢?其實,孫權是一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他做出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維護孫氏的江山,讓各派勢力能夠達到一個平衡。

如果有哪一方的勢力過大,孫權就會出手打擊,而這一切都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必要的政治手段,所以東吳能夠堅持到蜀國和曹魏滅亡之後,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才被滅的國家。

縱觀歷史,專制者的歲數越大,性格也會越發殘忍,當他發現權力和富貴以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在死亡到來的那一刻變得一文不值時,更會肆無忌憚地在活著時享受權力的快感。

當一個人漸漸蒼老時,壯年時那種自信漸漸消磨掉,身體的羸弱導致容易懷疑別人圖謀不軌,隨之而來的就是疑神疑鬼。

即便英明一世的漢武帝,晚年時也草木皆兵,屢興大獄,處死自己的妻兒子女毫不動心,儼然已是人間魔王。

小編結語

對於一個實力並不強大的國家而言,孫權能做到這個程度,實屬不易,誰又能說孫權是一個昏君呢?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發現人的複雜性,曾經英明的領袖,都可能會變成嗜血狂魔,人的道德在權力的衝擊下往往顯得蒼白無力。

就好比希特勒要是在1938年前死掉,他就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歷史就是這麼會開玩笑,從道德楷模到騙子,從民族英雄到民族罪人,其中的鴻溝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的巨大。

如果您對歷史趣聞感興趣,那就關注小編吧,每天為您推送新鮮的精彩內容,歡迎您評論轉發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東吳建立之初與世家大族勢力的關係

眾所周知,三國時東吳政權是由「世仕吳,家於富春」的孫氏族人所建立。從「江東猛虎」孫堅、「小霸王」孫策在江東打下一片基業,再到孫權通過孫劉聯合抗曹,經過三國之間反反覆復的合縱連橫,最終形成魏蜀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