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完人形象之竭盡忠誠,至死方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忠義」的化身,然而不僅僅是關羽忠義,諸葛亮也是忠誠的典型。

他一生追隨劉備,竭忠盡智,勤勉為政,全力支撐劉備的天下,特別是後期成為蜀漢集團唯一的棟樑。

隆中對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不離不棄,使劉備集團由弱到強,占據一方。

劉備病危時,他更是明確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以死乎?」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撐蜀漢政局,日理萬機,殫精竭慮,為實現興復漢室而不懈努力。

正如諸葛亮派去的使者對司馬懿所說的話: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來覽焉。

可以想見,他是如何勤勉,如何竭盡心智輔佐蜀漢,如何犧牲自我以盡忠誠。

為維護蜀漢穩定,他不避酷暑,不辭勞苦,親率大軍,南征孟獲。

隨即馬不停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力復漢室。

而這一切皆是源自於對劉備及其事業的忠誠:先帝知臣謹慎,古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

庶竭愚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於陛下之職分也。

克復中原,恢復漢室

在這樣一個艱難而有漫長的過程中,諸葛亮始終忠於自己的信念,即便是病危,也不忘「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也不忘視察軍營,部署兵事,安排後事,就連生命的最後一秒也還是在為後主謀劃。

自己的事聊聊幾句,毫不在意,獨為國事含恨而終,飲恨無窮。

此等人臣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能形容。

火熄上方谷

不過有人懷疑:諸葛亮的「忠」只限於劉備一人,有何可贊?也就是他自己所說的「愚忠」。

諸葛亮是忠於劉備,卻不是「愚忠」,他的「忠」至少有兩層含義。

首先,諸葛亮忠於劉備是私人之感情使然。

這個「忠」起源於劉備「三顧之恩」,「像關羽一樣,他是為知遇而忠,知遇而義,這『義不背本』的品質里,混雜著『忠君』的觀念」[5]。

這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寫的很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個「忠」深化於劉備「託孤之重」,況且還許諸葛亮「自為成都之主」,這就更加強化了諸葛亮忠於劉備的信念,要以死相報。

從這個層面看,諸葛亮的忠像是「愚忠」,但是由下面看,諸葛亮絕不「愚」。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而匡扶漢室則成為忠貞士子的理想,只是時勢變化,名士也要擇主而依,然後一展抱負。

在此過程中,要儘可能依附明主,依附漢室成員,只有這樣才能名正言順,為世敬仰。

這是名流的性情使然,不必多說。

所以諸葛亮必然會選擇劉備,並忠誠於他。

畢竟劉備乃漢室之後,有復興漢室之志,而當時情形,並無其他漢室成員能與劉備相比。

並且曹操、孫權之輩有「篡漢」之心,不適合諸葛亮,也不能滿足諸葛亮。

由此,選擇劉備就是選擇大漢,忠於劉備,就是忠於漢室,忠於天下,忠於黎民。

使自己的志趣得以順利實現,也是忠於自己的信念。

所以,因為劉備所處的位置,諸葛亮忠於他,就完美的實現了忠於個人和忠於社會的統一,實現了忠君和忠己(自己的志向)的統一。

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的竭盡忠誠,不是愚忠,而是充滿智慧的真忠大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西川,一代將相的「轉折」

追《新三國》已有一段時間了,它不是新劇,只是現在迷上三國,迷上諸葛亮,迷上劉備,還在某訊上當著至今7天的會員,我想著這算是對「追」的最好解釋了。開始看三國,沒有很大的胸襟,不是研究,不為作業,只...

《前出師表》古文賞析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