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千古一帝怎麼能少得了這一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對比於我們熟悉的四個千古一帝,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不為人們所熟知,這就是周世宗柴榮,是他將中國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將以終結,使百姓不用在提前吊膽的度過戰火紛飛的日子。

柴榮是五代第一有為之君,這點無可置疑。

為什麼說柴榮也可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1、為政舉措

政治

在位短短的5年間,柴榮清吏治,選人才,修訂刑律和曆法,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

[6]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譁眾取寵,只作作樣子。

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採納了大臣王朴《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6]

2、軍事

整頓禁軍,柴榮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

他先後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

有一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

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後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

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3、經濟

在位時,柴榮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於休養生息。

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6]

4、文化

在文化上,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

[6]

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

曾多次親臨史館視察藏書情況,見藏書太少,便下詔採取激勵政策,欽定凡獻書之人,均給以優賜。

聚而又校,選常參官30人,對所藏圖書進行校讎、刊正、抄寫,並令在書卷末署校書名銜。

為後周國家藏書奠定了基礎。

5、歷史評價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

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

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面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6]

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

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薛居正:「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及天命有屬,嗣守鴻業,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辯奸,多得其理。

臣下有過,必面折之,常言太祖養成二王之惡,以致君臣之義,不保其終,故帝駕馭豪傑,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莫不服其明而懷其恩也。

所以仙去之日,遠近號慕。

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

逮至末年,漸用寬典,知用兵之頻並,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於康濟矣。

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5]

齊藏珍:「陛下神武之功,近代無比,於文德則未光。

」[8]

李璟:「伏惟皇帝陛下,體上聖之姿,膺下武之運,協一千而命世,繼八百以卜年,化被區中。

恩加海外,虎步則時欽英主,龍飛則圖應真人。

」[9]

趙恆:「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享祚不永,豈不由此乎。

」[10]

王欽若:「世宗幼而英悟,以嚴重自處。

與賓客言,必低聲柔氣;商確古今及論攻戰之事,則縱辯高譚。

詞理鋒起,故時人多之。

趙頊:「世宗誠創業造功英主也。

「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

歐陽修:「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

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

即位之明年,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

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

嘗夜讀書,見唐元稹《均田圖》,慨然嘆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習知之,期以一歲,大均天下之田,其規為志意豈小哉!其伐南唐,問宰相李谷以計策;後克淮南,出谷疏,使學士陶谷為贊,而盛以錦囊,嘗置之坐側。

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馬光:「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

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

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

』世宗近之矣!

曾鞏:「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與圖天下之事,而能絀封倫,用魏鄭公之說,所以成貞觀之治。

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陳當世之務,而能知王朴之可用,故顯德之政,亦獨能變五代之因循。

洪邁:「周世宗英毅雄傑,以衰亂之世,區區五六年間,威武之聲,震懾夷夏,可謂一時賢主,而享年不及四十,身沒半歲,國隨以亡。

固天方授宋,使之驅除。

然考其行事,失於好殺,用法太嚴,群臣職事,小有不舉,往往置之極刑,雖素有才幹聲名,無所開有,此其所短也。

朱熹:「周世宗亦可謂有天下之量,纔見元稹均田圖,便慨然有意。

」「周世宗規模雖大,然性迫,無甚寬大氣象。

做好事亦做教顯顯地,都無些含洪之意,亦是數短而然。

馬天驥:「周世宗當天下四分五裂之餘,一念振刷,猶能轉弱為強。

朱元璋:「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

朱國禎: 「有輕天下人而好殺者,周世宗是也。

胡承諾:「五季十三君,顯德稱有道。

繼亂騁英圖,扶義擁大寶。

中權帷幄深,前鋒技擊好。

虎旅清雄霸,龍騎躍丹漅。

國步尚危淺,驚飆折何蚤。

徯予去委裘,助順移蒼昊。

一乘歸薊祝,五畤異豐鎬。

荊墳寄空山,寢宮無遺燎。

玉簫咽清夜,銀鳧沒幽沼。

仿佛見襖雲,徘徊宿怪鳥。

異代頗蒸嘗,有司亦草草。

徵車過其旁,塵沙閱昏曉。

蔡東藩:「至若周世宗之英武過人,王朴之智謀絕俗,天獨未假以年,不獲共謀統一,命耶數耶?是固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矣。

然世宗美政,王朴長材,不容過略,故類敘之以風示後世雲。

6、改造汴京

柴榮剛即位時,汴京的情況是:違章建築橫行,道路逼仄,擁擠不堪。

可是一國之都總得有個樣子的,汴京當時的大部分道路不過十幾到二十幾步寬(古代的步相當於如今的兩步,即1.65米),皇帝的車輦都過不去,改造勢在必行。

為此汴京的舊城改造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但是拆遷工作也是很難推進的。

百姓們不配合,朝廷的壓力也很大,甚至有官員因為拆遷不力而掉了腦袋。

於是柴榮下了宣傳拆遷政策的詔書。

他還對身邊的人說,「這樣的事情早晚都得做,而這樣做的好處幾十年後大家都會看到。

擴大城市用地的打算,在舊城之外新建羅城,新建的相當於原來的4倍。

同時也想好了人員和時間安排,並且給了百姓很大的自由——等新城規劃好了,各類公共設施都選址完了,百姓就可以在剩下來的地上自己建造了。

後又下詔書就道路寬度和綠化、建築退線都列出了要求,此外,柴榮還對汴京的水系景觀進行了營造,允許市民在河邊種植綠樹,建設標誌性建築,用如今的話來說,用以展現大都會的獨特魅力。

7、滅佛運動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禁佛」事件,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禁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唐武宗李炎以及後周周世宗柴榮禁佛,被後人統稱為「三武一宗」四次「滅佛」。

自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起,後周世宗開始排斥佛教的一系列政策。

是五代唯一對佛法排斥的一次。

對「私度僧尼,日益猥雜」、「鄉村之中,其弊轉盛」,下詔:「近覽諸州奏聞……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宜舉舊章,以革前弊……諸道州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抑停廢。

」詔旨頒布後,廢佛之風席捲全國,當年就廢去寺院30,336所,僧尼還俗者大約6萬人。

除重點保護寺院外,一律停廢。

禁私度僧尼,禁僧俗捨身,並下詔毀銅佛像以鑄錢。

柴榮說:「卿輩勿以毀佛為疑。

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

彼銅像豈所謂佛耶?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布施。

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只留下前朝帝王有賜與匾額的重點佛寺,其餘寺院一律毀去。

又對僧侶條件嚴格限制,必須要會背誦一定卷數以上的佛經並取得尊長同意,才能出家,否則犯罪。

且禁止一切當年佛教徒「自殘式布施」(斬斷手腳、以熱油燙臉等)明志的風氣,最後,廢去佛寺30336所,還俗61200僧。

全國寺院僅餘兩千所。

當年有檀越銷融銅錢以鑄佛的風氣,周世宗反其道而行,即下令毀滅天下銅製佛像,要銷毀佛像以鑄造銅錢。

世宗限定民眾於五十日內繳納,官府收購。

只要家藏五斤以上的銅佛而不繳納,則判死刑。

一時天下佛像幾滅。

官員議論紛紛,周世宗卻說:「你各位不要對我毀去佛像這件事有疑慮。

佛啊,是以善道度化世人的,如果有心向善,就是供奉佛了,那銅像豈是所謂的佛呢?而且我聽說過,佛為了利益他人,就算是頭顱、眼睛都可以布施給別人。

如果朕的身體可用來救濟民眾,我也在所不惜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志載冀往」河北名人傳——邢台卷(八)

編者按邢台,舊稱邢州、順德,位於京津冀區域冀中南地區中心,是中原經濟區的北方門戶。邢台市有3500年建城史,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方誌河北」為您挑選部分歷史名人進行一一介紹,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