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載冀往」河北名人傳——邢台卷(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
者
按
邢台,舊稱邢州、順德,位於京津冀區域冀中南地區中心,是中原經濟區的北方門戶。
邢台市有3500年建城史,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方誌河北」為您挑選部分歷史名人進行一一介紹,敬請關注。
柴榮
後周世宗柴榮(921—959年),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
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
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
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
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
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慶陵。
人物功績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
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在位時,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於休養生息。
在文化上,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
曾多次親臨史館視察藏書情況,見藏書太少,便下詔採取激勵政策,欽定凡獻書之人,均給以優賜。
聚而又校,選常參官30人,對所藏圖書進行校讎、刊正、抄寫,並令在書卷末署校書名銜。
為後周國家藏書奠定了基礎。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譁眾取寵,只作作樣子。
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採納了大臣王朴《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柴榮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
他先後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
有一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
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後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
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在位短短的時間,他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
人無論精力多麼旺盛,畢竟還是肉體凡胎,經受不起年復一年的日夜操勞。
終於,在公元959年6月29日殘陽如血的日落時分,因連年征戰、積勞成疾的柴榮,帶著他的抱負,帶著他的遺憾,永遠離開了人世。
在當時中原如此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
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柴榮不僅有可能更早地實現國家統一,而且極有可能收回幽雲十六州。
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
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面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
面對歷史,人們往往更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
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歷史評價
薛居正:"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及天命有屬,嗣守鴻業,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辯奸,多得其理。
臣下有過,必面折之,常言太祖養成二王之惡,以致君臣之義,不保其終,故帝駕馭豪傑,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莫不服其明而懷其恩也。
所以仙去之日,遠近號慕。
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
逮至末年,漸用寬典,知用兵之頻並,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於康濟矣。
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齊藏珍:"陛下神武之功,近代無比,於文德則未光。
"
李璟:"伏惟皇帝陛下,體上聖之姿,膺下武之運,協一千而命世,繼八百以卜年,化被區中。
恩加海外,虎步則時欽英主,龍飛則圖應真人。
"
趙恆:"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享祚不永,豈不由此乎。
"
王欽若:"世宗幼而英悟,以嚴重自處。
與賓客言,必低聲柔氣;商確古今及論攻戰之事,則縱辯高譚。
詞理鋒起,故時人多之。
"
趙頊:"世宗誠創業造功英主也。
""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
"
歐陽修:"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
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
即位之明年,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
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
嘗夜讀書,見唐元稹《均田圖》,慨然嘆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習知之,期以一歲,大均天下之田,其規為志意豈小哉!其伐南唐,問宰相李谷以計策;後克淮南,出谷疏,使學士陶谷為贊,而盛以錦囊,嘗置之坐側。
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馬光:"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
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
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
'世宗近之矣!"
曾鞏:"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與圖
朱元璋:"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
"
朱國禎::"有輕天下人而好殺者,周世宗是也。
"
「志載冀往」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 八——周世宗柴榮與雄州
編者按:古時候,益津關為今霸州;遼瀛州治今河間;易州治今易縣;遼寧州治今滄州;瓦橋關為今哪裡,您知曉嗎?......《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八)——《周世宗柴榮與雄州》,雄起......
建立後周的郭威,為什麼傳位給非郭姓的柴榮?
後周太祖郭威 (904年-954年),字文仲,別名郭雀兒。 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 五代時期後周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曾為後漢的鄴都留守,後漢隱帝劉承祐「厭為大臣所制」...
五代時期如果這個帝王多活幾年,就不會出現中原與遼國分立的局面
後周世宗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
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五代第一明君,也有缺陷!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
中國史上第一明君,亂世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主義社會中,帝王是一個最高統治階級。所以作為一個帝王並不僅僅代表無上的榮耀,更多的是治理國家的重擔。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幾位皇帝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津津樂道的千古帝王,...
五代時期第一明君,不早逝就沒趙匡胤什麼事了,趙匡胤偷師於他
他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他就是五代後周皇室的柴榮。他在位短短的5年間,他...
後周世宗柴榮:最可惜的英年早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的一大不幸
後周世宗柴榮,後周第2位皇帝,在位5年。柴榮早逝是中國歷史的一大不幸。在當時中原如此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10多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稱讚而不被批評的明君,只有一點可惜~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介紹一下咱中國五千年歷史上一位明君,他不像秦始皇的暴戾,也沒有唐太宗的小缺點!他在歷史上沒有一句罵名,自古來所有文人騷客談及他都是一片稱讚!唯一一個令人嘆息的就是他在位時間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