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秦朝官吏出身:為何陳勝失敗而劉邦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勝,作為一個歷史名人,大家都了解。

因此本文就不會按部就班的介紹大家都熟悉的陳勝事跡,而是說說一些我們看似熟悉卻令人驚異的東西。


陳勝雕塑

「王后將相,寧有種乎」口號

陳勝以這句口號聞名。

但也因此我們對這個口號存在誤解——似乎秦朝的王侯將相都是有種的。

陳勝的這句口號似乎也是針對秦朝的。

但實質上這句口號是針對西周以來所確立的周禮等級思想,陳勝其實要打破的是當時山東六國地區的嚴格貴族階層觀念。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口號,說明的是代表秦朝法家思想在山東六國地區的深入人心。

從睡虎地秦簡的軍爵律中我們可以看到秦朝時奴隸可以通過戰功拜託奴隸身份,甚至爬上高官或封侯。

秦朝的趙高就是從奴隸到丞相的典型代表。

秦朝法家治理下是不存在王侯將相是天生這個觀念的。

因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口號,並非反對秦朝,而是擁抱秦朝法家治理主流思想。

陳勝喊這句口號,不是反秦,而是反六國貴族觀念。


陳勝起義成功的基礎

說來可能你都很難想像,陳勝起義成功的政策基礎竟然是李斯建議的焚書令。

李斯的焚書令中明文規定:「以吏為師」。

這一政策讓往日作為低賤階層的小吏取代了西周所確立的士階層,成為社會中間力量。

這也是為什麼秦末起兵中的很多人都是秦朝的官吏,如陳勝、吳廣、劉邦、蕭何、曹參等等。

這些昔日的秦朝小吏能夠擊敗項羽、魏豹、田榮等六國舊貴族,不是沒有原因的——李斯的「以吏為師」讓秦朝官吏成為了社會中堅力量,成為新崛起的勢力。

因此,在這點上,可以說李斯是秦朝的掘墓人。

當然不能說李斯的「以吏為師」政策是錯誤的——因為這是瓦解西周所確定的周禮貴族階層最有力的政策。

配圖


陳勝為何用扶蘇、項燕名義起義

這個原因陳勝自己解釋了,非常單純:「宜多應者」——為了讓更多人加入自己。

只是非常簡單的借用扶蘇和項燕的名義發展自己的勢力,別無其他。


陳勝起義的理由失期當斬是謊言

出土的睡虎地秦律《徭律》對失期如此規定:

「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

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解釋:體乏不能出行,處罰2副戰甲;失期3-5日,批評教育;失期6-10日,處罰一副盾;失期10日以上,處罰一副戰甲。

毫無失期當斬的記錄。

陳勝說失期當斬,是在殺死將尉之後。

當時的800士卒只有陳勝唯一一條信源,無從查證陳勝說法真實與否。


陳勝政權及其性質

大澤鄉起義時,陳勝以扶蘇、項燕名義起兵,其政權為大楚。

當時的大楚並無王,這才有陳勝部下葛嬰立楚國後裔襄疆為楚王的原因。

陳勝占據陳縣後,在陳縣楚國勢力的支持下,自立為楚王,建立張楚政權。

關於陳勝起義的性質。

一般認為陳勝起義是反秦的。

但從陳勝起義前所說的「死國可乎」,及其對胡亥的評論:「吾聞二世,少子,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更有起義時以扶蘇為號的事實,說明陳勝在陳縣稱張楚王之前,只是反對胡亥,而非反秦。

陳勝在陳縣稱王后才是真正的反秦。


陳勝為何不立楚國等六國後裔

陳勝在起義後自己稱王而非接納張耳、陳余的建議立六國之後的行為,實質上也證明了上文所說的陳勝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並非反秦,而是反六國貴族觀念。

在李斯的「以吏為師」政策對六國貴族觀念的摧毀下,受益於秦朝政策的陳勝自然不會對恢復六國之後感興趣。

實際上,陳勝從起義前就顯示了自己稱王的野心:「大楚興,陳勝王。

」自始至終,陳勝就以稱王為目標,甚至為此不惜處死立襄疆為楚王的葛嬰。


配圖

陳勝張楚政權是採用秦法治理而非儒家觀念

秦朝對陳勝的影響非常重大,除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念、以立為師政策的行政訓練外,還有法家治理的影響。

陳勝張楚政權採取法家治理的依據有:

1、陳勝處死昔日「苟富貴勿相忘」的同伴,只因為他到處說早年陳勝的逸聞,損壞陳勝張楚王的威望。

這是法家非常注重加強君權的原則性問題。

在儒家看來,這是陳勝違背「苟富貴勿相忘」的諾言
,但事實上陳勝是讓昔日夥伴富貴了,但昔日夥伴不知足,不尊重陳勝,一心想要和陳勝一樣的平等地位,這是所有君主都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對待昔日夥伴問題上,陳勝並沒有食言:陳勝讓昔日夥伴富貴了,但得到的卻是昔日夥伴不知感恩的心。

2、陳勝不以周禮去給予特殊待給自己的岳父,而是以秦法的一般待遇對待。

陳勝岳父所說的「怙強而傲長者,不能久焉」,是典型的儒家觀點,更驗證了陳勝以軍功封侯而非親戚封侯的法家治理。

3、陳勝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考核部下的功績。

和李斯給胡亥的督責之術建議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

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

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

是故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也。

因此,由秦朝官吏出身的陳勝、劉邦在即位後,都繼續秦朝的法家治理模式,而非六國時期的治理模式,或者儒家治理。

所謂秦法暴虐,不過是西漢初儒家對秦朝的黑化,否則陳勝、劉邦為何繼續繼承秦制。


陳勝犯下的錯誤

一般認為陳勝犯下的錯誤有:

1、不聽從張耳、陳余立六國後的建議而自立為張楚王;

2、殺昔日夥伴、不給予岳父高官等在儒家看來斷絕人倫的行為;

3、任用朱房、胡武彈劾部下,導致失去人心;

4、不聽從博士孔鮒加強防禦的建議,一味進攻。

正如上文所說,不立六國後、殺昔日夥伴、不厚封岳父、考核部下等都表明陳勝採納的是秦朝的法家治理,這是陳勝的秦朝價值觀和六國貴族之後價值觀的不同所導致的認知差異,並非陳勝失敗的原因。

從大澤鄉起義,到陳縣稱張楚王,到周章駐軍戲地,威脅咸陽。

這段時間裡,陳勝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根本原因不在於陳勝的決策如何的好,或者秦法如何暴虐,或六國之後如何反秦,而在於秦朝並沒有阻止有效的軍隊平叛。

在周章駐軍戲地後,胡亥下令讓李斯等人組織軍隊平定山東叛亂,這才是陳勝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李斯的組織下,陳勝戰敗被殺,項梁戰敗被殺。

而李斯死後,秦朝才真正失去陷入被動,最終失敗的局面。

孔鮒建議陳勝關於加強防禦的建議,不能說錯,但如果陳勝真的收縮戰略,一旦讓秦朝穩定各地的局勢,陳勝的張楚同樣無法面對秦朝穩定而持續的軍隊進攻,失敗同樣註定。

陳勝派人到處略地,無非是擴大勢力,增加自己的實力。

用現在的話來說,陳勝的這種廣略地方法就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在陳勝的錯誤中,有一個具有轉折性的錯誤很少人提到。

那就是——殺葛嬰。

陳勝以大楚政權起兵,派遣葛嬰東略地。

葛嬰在略地時立楚國後裔襄疆為楚王,符合當時楚地的一般性思維——立六國後。

葛嬰在得知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后,即處死襄疆,承認陳勝的張楚王地位。

但葛嬰的這種知錯能改並沒有得到陳勝的諒解,最終被陳勝處死。

陳勝處死葛嬰的後果是:張耳、陳余勸武臣自立為趙王,脫離陳勝;周市堅持立魏咎為魏王。

簡單說,陳勝處死葛嬰,導致了陳勝部下脫離陳勝自立為王。


配圖

總結下:陳勝起義,傳統觀點認為是反秦的,但實質上是擁抱秦朝反對六國貴族觀念,並非反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起義口號,恰恰說明了秦始皇的黔守政策和李斯以吏為師政策對當時社會階層改造的成功——破除周禮嚴格規定的階層觀念。

正是秦朝社會政策的成功改造,給了陳勝起義和劉邦建立西漢稱帝的社會基礎。

陳勝的張楚和劉邦的西漢這兩個政權,都是繼承秦朝體制去治理,並非如同項羽等六國之後想要恢復周禮所規定的階層規範制度。

陳勝、劉邦等小人得志,是秦朝改革周禮思想規範下嚴格社會階層的成功說明。

而陳勝的失敗,和劉邦的成功,其實只是一個運氣問題——秦朝的內鬥因素。

陳勝時,秦朝在李斯等的治理下表面上很亂,但有條不紊,有步驟有計劃的按部就班地平定叛亂;項羽、劉邦時,趙高、章邯急於立功,急於短期內平定叛亂,導致了君臣、將相之間的不信任,胡亥拒絕趙高降位稱王、招撫劉邦等叛亂的建議,趙高不信任章邯的平叛能力,章邯懷疑趙高謀殺自己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秦朝在內部不團結下無力有效組織軍隊去阻擋和平定叛軍。

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說的就是秦朝的滅亡:殺李斯,獨信趙高、章邯;獨信章邯,把秦朝所有的兵力都交給章邯,致使秦朝無兵可調等等。

這些都是秦朝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案例。

歡迎關注歷史哨聲——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多元化解讀歷史!謝謝您的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透析陳勝起義失敗的原因

《史記》記載,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表示:「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從此踏上反秦的道路,而轟轟烈烈的反秦大戲也從此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