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貓聽歷史之十三:秦朝崩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等等貓聽歷史之十三:秦朝崩潰

撰文 / 老六

美術:鄧鄧

劃重點:

秦亡前發生了什麼

秦亡的原因是什麼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全文3390字,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講述 / 李偉

1945年7月,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與毛澤東主席談到歷史周期率的問題,他講到,歷朝歷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律的。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國祚僅十四年,沒有像秦始皇希望的那樣,傳萬萬世,僅傳了三世就土崩瓦解了。

秦朝速亡的深層原因極為複雜,但直接的原因恰恰如黃炎培先生所說,亡於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榮取辱。

【 沙丘之變 】

秦始皇在位期間喜歡巡遊,他的足跡幾乎遍布中國各地。

公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開始他一生的最後一次出巡,陪伴的有小兒子胡亥,胡亥的老師、掌印宦官趙高,丞相李斯。

秦始皇從咸陽出發,先後到達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山東,行至山東平原時,突然一病不起,堅持到河北邢台的沙丘時,已經病入膏肓。

秦始皇忙寫遺詔,讓在陝西榆林監軍的長子扶蘇將軍權交於親信蒙恬,然後趕到咸陽主持葬禮,詔書還未發出,就一命嗚呼了。

沙丘成了秦始皇的絕命之地,歷史上死在這裡的名人還有一位,就是趙國一代英主趙武靈王。

八十五年前,趙武靈王到沙丘巡遊,趙國發生宮廷兵變,趙武靈王被圍在沙丘行宮,圍而不殺,身邊無一人侍奉,終日無一滴水米,最終被活活餓死,形如枯槁,慘不忍睹。

秦始皇的命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他死後,丞相李斯害怕皇帝死在外地,容易激起政變,於是秘不發喪,導致秦始皇的遺體在盛夏時節,腐臭不堪,要靠臭魚爛蝦來掩蓋。

屍臭可以掩蓋,但一場奪嫡的陰謀卻在這屍臭中如爛蛆般生了出來。

這場陰謀的主角是宦官趙高,他是個野心勃勃、性格冷酷、極具手腕的天生閹人。

他看準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又摸透了胡亥和李斯的弱點,決定鋌而走險,沖向權利巔峰。

趙高向胡亥建議,假傳聖旨,誅殺扶蘇,自立太子。

胡亥高興得不得了。

但偽造聖旨,沒有丞相的配合不行。

趙高找到李斯,李斯正氣凜然的一口回絕了。

趙高便問李斯,一旦扶蘇繼位,他能否斗得過扶蘇的親信蒙恬,保住相位,李斯又猶豫了,最終他作出了求榮取辱的決定,夥同胡亥、趙高製造沙丘政變,秦朝的巨輪從此徹底迷失了方向。

三人毀掉秦始皇的遺詔,又假擬了兩份,一份命扶蘇、蒙恬自盡,一份命胡亥繼位。

接到詔書後,蒙恬很懷疑,勸扶蘇要謹慎。

扶蘇不知道從哪裡接受的儒家思想薰陶,抱定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信念,自行了斷。

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他的兄弟蒙毅在朝中也是實力超強,他們有充足的力量反抗,但此時也都選擇了堅持大義,寧死不反,最終服毒而亡。

胡亥是個典型的花花公子,繼位後不久,就向趙高提出一個問題,人生在世如白馬過隙,如今我至高無上,應當竭盡全力,追求享樂,才算不枉此生,你認為如何?

趙高聽了之後,心中高興的不得了,碰上了這麼個昏君,想不執掌大權都困難。

但想執掌秦王朝大權,還有一股勢力橫亘在他的面前,那就是王室成員。

趙高知道沙丘之變是胡亥的軟肋,便以此事被眾皇子懷疑為由,建議胡亥將他們全部誅殺。

不可救藥的胡亥已經徹底失去理智,竟然同意了趙高滅贏氏一族的建議,於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同門相殘開始了。

史書中對秦始皇的子女記載不詳,有名有姓的僅有四人。

根據記載,胡亥總共處決了十八個哥哥,另有包括扶蘇在內的五個哥哥自盡身亡,還有十位公主被五馬分屍。

胡亥以這種極端慘烈的方式殺害了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除胡亥之外,秦始皇從此絕後,獨留下一個身份成迷的子嬰。

秦王室被徹底清除後,趙高又把目光集中到了丞相李斯身上。

此時,胡亥已經沉迷於享樂不能自拔,他的揮霍與殘暴使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屍橫遍野。

李斯多次勸諫均無效果,而且惹怒了胡亥。

趙高抓住這一時機,以中國歷史上百試不爽的莫須有罪名—謀反,治罪於李斯,最終李斯被腰斬於市,滅三族。

趙高獨攬大權,再無對手,開始連胡亥也不放在眼裡。

趙高想要篡權,就先設下圈套試探大臣。

他帶來一隻鹿獻給胡亥,胡亥說是鹿,他卻說是馬。

二人便問身邊的大臣,有的人說是鹿,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胡亥也只好順從趙高的說法。

之後,說鹿的人都被迫害致死,自此,趙高指鹿為馬,秦王朝政怠宦成。

關於沙丘之變,史書中記載的非常詳細,但即便這樣,仍然讓人產生諸多疑問。

秦始皇給扶蘇的遺詔到底有沒有?扶蘇、蒙恬為何死的如此草率?胡亥繼位,朝中為何沒有人提出疑義?

但無論沙丘之變的真相如何,結局都是肯定的。

三個密謀者,助紂為虐的李斯,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毫無頭腦的胡亥,形同木偶被玩弄於股掌之上,心狠手辣的趙高,陰謀詭計得逞,登上了權力巔峰。

任何一個朝代,傳位到第二、三代時,都會到達瓶頸期。

這個時期,新政權還沒有獲得人民的慣性認同,如同一座剛建成的大廈,水泥還沒有完全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動都會使它倒塌。

秦王朝恰恰在此瓶頸期里經歷了如此重大的沙丘之變,本來就因改革充滿各種矛盾的秦朝巨輪,由秦二世這種昏庸無能的人掌舵,怎能不觸礁沉沒。

【 揭竿而起 】

胡亥繼位第二年,就發生了暴動。

領導暴動的是陳勝、吳廣,暴動的原因有些偶然,陳勝、吳廣從安徽帶領補充兵員趕往千里之外的北京戍邊,經過大澤鄉時遇到大雨,橋斷路絕,無法按規定期限到達。

按照秦律,延誤期限的,不問原因,一律誅殺。

這隻千人左右的秦國後備軍,因為一場大雨,剎那間變成了一堆活死人。

這種僵化呆板的法治,已經背離了公平正義的原則,一旦被腐敗惡毒的執法者掌握,反倒成為迫害人民的殘酷工具。

橫豎是個死,置之死地而後生。

陳勝和吳廣決定帶領這幫亡命之徒起事造反,陳勝創造性地喊出了一句理論性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口號的震憾力絲毫不亞於兩千年後,偉大導師恩格斯喊出的那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陳勝吳廣的暴動像是碰倒了多米諾骨牌,全國範圍的民變連鎖而起,呈燎原之勢。

這其中既有不滿秦朝暴政揭竿而起的底層民眾,也有被滅國之後隱姓埋名的舊貴族,還有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就是大批被排斥的儒家門生,他們早已恨秦入骨,一聽到有人造反,便迅速投靠。

起義力量的迅速壯大和勢如破竹的進展,遠遠超出了陳勝吳廣的想像,他們逐漸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陳勝迅速稱張楚王,並派出八路大軍征服四方。

派出的將領在攻城奪地之後,也開始動起稱王之心。

為了擴大影響力,那些已經消失了十二年之久的六國國名被重新起用,六國故主的牌位和他們的後裔又被請上了神壇。

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六國故土上,竟然先後有十三個新王出現,其中楚王換了四個,齊王換了三個,趙王換了兩個,魏王換了兩個,燕王一個,韓王一個。

單單從王的數量上也可以看出,這些舊勢力心懷的鬼胎,救民於水火是假,爭權奪利、割據一方是真。

事實也正是如此,這些草莽勢力多是起義軍自我分裂而成,在奪得一地幾城之後,馬上開始玩起縱橫捭闔那一套,沒有幾個真正為推翻口中的暴秦竭盡全力。

史書中記載,當年秦滅楚國時,楚國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不想多年後一語成讖。

始終不渝攻擊秦國的主力軍全部來自楚國。

首先出馬的便是第一個舉起義旗的張楚王陳勝。

陳勝稱王后,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向西進攻秦王朝上,對各路將領的背叛自立採取了容忍態度。

在擊敗關東大量郡縣地方武裝後,陳勝產生了明顯的輕敵情緒。

其實,起義軍並未遇到過真正的大秦軍團,一旦遭遇,立時變得不堪一擊,而且他們面對的不過是秦朝大將章邯率領的驪山囚徒。

章邯的囚徒大軍從函谷關出擊,所向披靡,張楚軍節節敗退。

失敗的恐懼和不安使得起義軍內部的分裂不斷加重,最終吳廣、陳勝先後被手下人殺害,面臨潰散的起義軍急需一個新的領袖。

恰在此時,舊楚王國的將門後裔,項梁、項羽叔侄二人,率江東八千子弟西渡長江,一時歸附者眾多,楚軍迅速達到了六七萬人,項梁成為反秦義軍的首領。

在加入楚軍的多路人馬中,有一路看起來並不顯眼,那就是從楚地江蘇沛縣起事的逃兵頭目劉邦。

劉邦是真正的一介草民,沒有任何背景,出身農家,卻不愛勞動,從小就仰慕戰國四公子之首的魏國信陵君,大有俠士風度。

劉邦喜歡結交朋友,作了泗水鄉長後,更是通吃黑白兩道,在當地小有名氣。

他的造反同陳勝一樣,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劉邦押送泗水郡徒役去驪山,半路逃走了多半。

劉邦無奈,就把剩下的人都放走了,自己也準備逃命。

偏偏徒役中有十多個願意跟隨他一塊出去闖天下,劉邦便有了最早的一隻隊伍。

逃亡的路上,發生了史書中記載的路遇白蛇、劉邦拔劍斬蛇的故事,使得劉邦開始身披神話色彩。

隨著蕭何、曹參、張良的陸續加入,劉邦的力量開始壯大起來,逐漸成為反秦義軍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圖片來自於網絡

聲明:

文章、圖片及音頻,均系老六胡說頭條號作者老六及相關授權人原創。

嚴禁一切形式的抄襲及無授權轉載。

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

來自網際網路的圖片文中已註明,尊重作者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輔客帶你看西安——秦二世陵有多簡陋

秦二世陵遺址公園位於曲江新區內內曲江遺址公園南岸。整個陵墓呈半圓形。現封土堆直徑25米,高5米。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少子。秦始皇死,靠趙高等偽造遺詔繼位。在位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