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的確兵敗新野,但關鍵人物既不是徐庶,也不是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發生在徐庶獻策擊敗曹軍之後,主人公是劉備。

原文如下:

卻說單福正與玄德在寨中議事,忽信風驟起。

福曰:「今夜曹仁必來劫寨。

」玄德曰:「何以敵之?」福笑曰:「吾已預算定了。

」遂密密分撥已畢。

至二更,曹仁兵將近寨,只見寨中四圍火起,燒著寨柵。

曹仁知有準備,急令退軍。

趙雲掩殺將來。

仁不及收兵回寨,急望北河而走。

將到河邊,才欲尋船渡河,岸上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將,乃張飛也。

曹仁死戰,李典保護曹仁下船渡河。

曹軍大半淹死水中。

曹仁渡過河面,上岸奔至樊城,令人叫門。

只見城上一聲鼓響,一將引軍而出,大喝曰:「吾已取樊城多時矣!」眾驚視之,乃關雲長也。

仁大驚,撥馬便走。

雲長追殺過來。

曹仁又折了好些軍馬,星夜投許昌。

於路打聽,方知有單福為軍師,設謀定計。

不說曹仁敗回許昌。

且說玄德大獲全勝,引軍入樊城,縣令劉泌出迎。

玄德安民已定。

那劉泌乃長沙人,亦漢室宗親,遂請玄德到家,設宴相待。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逃到荊州後,荊州牧劉表讓他駐守新野。

曹操聞訊後,命大將曹仁、李典率部發動進攻。

謀士徐庶獻策,劉備得以打敗曹仁。

隨後,曹仁又向新野發動攻擊,並擺出八門金鎖陣,但又被徐庶識破,派趙雲破陣成功。

當晚,曹仁偷襲劉備軍營,又陷入徐庶早已布置的陷阱之中。

曹仁不僅傷亡慘重,連樊城都落入了劉備之手。

「大獲全勝」這句成語便出現在劉備獲勝之後。

所謂的「大獲全勝」,意為戰勝對方,取得全部勝利。

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劉備在新野擊敗曹軍,在小說中出現過三次。

一次是本文中徐庶參與的這次,另外兩次發生在諸葛亮出山以後。

作者的用意非常明顯,是為了突出徐庶和諸葛亮高超才能。

不過,新野之戰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徐庶和諸葛亮又是否在這些戰鬥中都發揮過決定性作用呢?

首先來回到第一個問題:新野之戰的真實性問題。

答案是肯定的,證據出現在《三國志先主傳》中。

據該傳記載:「(曹操)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

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這就證明了這一仗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分析史料的時間可以發現,此戰發生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才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

因此,小說中描述中諸葛亮在新野之戰中獻策肯定是虛構的。

那麼,回到第二個問題,既然諸葛亮參戰是虛構,徐庶參戰又是否是歷史的真實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三國志》還是裴松之引用的相關史料中均無徐庶參戰的記載,故此可以肯定,無論是徐庶還是諸葛亮參戰的故事都是小說作者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真實的策劃和實施者都是劉備。

參考書籍:《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成語故事:抱恨終天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應該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徐庶和劉備。原文如下:

從三個方面全面認識諸葛亮

我們對諸葛亮的認識或來自於演義小說,或來自於民間傳說,或來自於正經歷史。本文將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對諸葛亮的形象作一個綜述。以便為大家正確區分歷史人物與文學文化人物提供一些信息。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別逗了!

《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發生在諸葛亮剛出山時:當時劉備依附劉表,在新野屯兵,曹操派夏侯惇引曹兵十萬,攻打劉備。諸葛亮運籌帷幄,略施妙計,火燒博望坡,大敗曹軍,真是「初出茅廬第一功」!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成為劉備的軍師並數敗曹軍。為削弱劉備賺取徐庶,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徐庶母親,又以假書信將徐庶騙至曹...

《三國演義》和三國正史有什麼不同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大家注意了這是一部小說而不是正吏,真正的三國正史是記載在《三國志》這一史書中。你可以理解為《三國演義》是根據史實來寫的一部小說...

第四章 大敗曹仁!

卻說呂曠和呂翔兄弟二人的敗軍回樊稠去見曹仁,報告曹仁說:「呂曠和呂翔兩位大將軍被劉備軍的趙雲和張飛殺了,軍士多被活捉。死傷無數!」曹仁聽後大驚失色,急忙招副帥李典前來帥府商議!不久李典到了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