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誰更會打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古兵家大體分四派,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而諸葛亮、司馬懿大體上都是兵權謀一派,戰略戰術全面,屬於正兵流(演義中諸葛亮應歸到兵陰陽一派)。

先說司馬懿,此人謀略深沉,善於抓住時機,能攻善守,用兵極為老道。

新城之戰擒斬孟達,遠征遼東速戰速決都把"兵貴神速"這四個字發揮到了極致。

並且多次在東線打敗東吳,名將之謂實至名歸。

而諸葛亮本身定位其實是類比蕭何,鎮守中樞、運籌調度,而不是效仿韓信成為軍事統帥的。

這一點隆中對說的很清楚,是命一上將(關羽)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得。

可人算不如天算,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為弟報仇葬送了季漢泰半精兵猛將。

後來白帝託孤諸葛亮接手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當時沒人看好蜀國,但是諸葛亮沒有放棄,外聯孫權,南平孟獲,嚴法治蜀、勠力北伐,打得曹魏一日數驚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如果不是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雍涼不復曹魏所有。

後續撤退過程中在失去戰略要地街亭的情況下還能全身而退並且遷走了隴西千餘戶已經證明了諸葛亮的軍事水平。

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曹真統兵據之,諸葛亮糧盡而退,魏將王雙率部追擊被諸葛亮擊敗,王雙也被當場斬殺。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蜀軍取武都、陰平兩郡。

建興八年曹魏分兵三路攻漢中,其中一路主將正是司馬懿。

本次會戰由於大雨連下三十日最後不了了之。

但是這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宿敵在戰場上的第一次相遇。

建興九年諸葛亮再出祁山,由於曹真病重,司馬懿代替他都督關中主將與之對抗。

這次大戰發生在魏國境內,張郃建議分兵守要地,並留一定機動兵力策應來抵抗這次諸葛亮的進攻。

司馬懿沒有答應只留下了費曜、戴陵精兵四千守上邽,其他軍隊悉數去往諸葛亮主力所在地。

諸葛亮擊破了魏軍先鋒郭淮,司馬懿率主力與諸葛亮相遇在了上邽以東。

各自憑險堅守營寨,雙方都沒有交手的機會。

然後諸葛亮撤退了。

(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

看到諸葛亮撤退司馬懿接著領兵追擊在鹵城這個地方兩軍又展開了對峙。

司馬懿領兵追上了諸葛亮但是又是老一套堅守營寨,不跟諸葛亮交兵。

手下將領覺得這麼打太憋屈了,紛紛請戰,並罵司馬懿怯懦(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請戰的次數多了,司馬懿就說自己病了。

後來實在熬不過眾將領,同意張郃出擊攻打王平堅守的南圍陣地。

這場戰鬥以蜀軍勝利告終,魏國損失頗重(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後來諸葛亮糧盡退兵,曹魏宿將張郃追擊,也被射殺了。

這次張郃的陣亡應該說對曹魏軍心影響很大,張郃是曹魏宿將,五子良將之一,說是雍涼軍的軍心所在也不為過,這樣一員上將居然在追擊戰中被殺,對於曹軍士氣的打擊是極大的。

最後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大軍出斜谷與司馬懿對陣渭南,司馬懿根本就不敢正面交鋒了,只一味堅守。

諸葛亮送女裝羞辱司馬懿,司馬懿佯裝發怒千里請戰以平息眾將怨氣,最後終於相持百餘日熬死了諸葛亮。

就這樣也沒敢追,只敢等蜀軍撤退後來到諸葛亮的營壘中感嘆一句"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在兵力弱於敵方的情況下,多次發動戰略進攻,在敵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進退自如。

司馬懿只能防守,一旦進攻必然被打敗,一旦追擊一定會被算計,最後只能通過耗死蜀軍的笨辦法來拖延。

假使諸葛亮能多十年壽命,雍涼一日數驚,十幾萬大軍衣不解甲民怨兵疲,只怕歷史將會被改寫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現在人都開始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近年來感覺黑諸葛亮的人越來越多了,想我諸葛武侯,天才一般的存在,智慧的化身,雄才大略,喝劉關張一起坐鎮巴蜀,爭霸天下,成就了蜀漢的一番事業。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