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概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并越加尖銳,地主豪強擁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對地方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而這些割據勢力又有著不同的興起過程與發展脈絡,反映出那個動亂時代的多元面向。

東漢末年被歸入廣義的三國時期。

背景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

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占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刺史改州牧

除了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制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群雄割據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官員監察等級高的官員,以達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制衡官員),儘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

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

於是,刺史成為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

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

割據情況

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

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曹操、袁紹、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著名的勢力外,另外還有一些勢力的堀起經過,更能呈現出亂世所發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劉表,他就是典型的受專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統治者。

劉表成為荊州牧,掌握荊州的軍政大權。

他在亂世之中,先殺孫堅,後抗曹操,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力量,不過劉表過於保守多疑,寵信奸佞。

他死後,其中劉琮繼位後,曹操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劉琮便舉眾投降。

接下來是劉焉、劉璋父子,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議,而後主動申請赴任益州牧,到了該地後,一方面掃除地方勢力,加強自身的統治;另一方面公然斷絕益州與中央的聯繫,成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後,由其子劉璋繼承其位,最後由劉備所降服。

領兵的武將如韓遂、馬騰等人,也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來源的一大途徑。

他們曾一再擊敗中央政府的軍隊,而聲名大噪,不過後來發生內鬥情況,最終被曹操所分化擊敗。

此外,民間出現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現的武裝集團,例如張角領導的黃巾賊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

另外還有一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間割據勢力,那就是張魯在漢中地區領導的五斗米道教眾。

涼洲枹罕的宋建則自立為「河首平漢王」,設百官改年號,並割據三十年;宋建以王的身份建國(有百官制及年號),為歷史之先。

割據勢力列表

各地勢力

河北地區(青、冀、並、幽四州)

袁紹,後分裂為袁譚、袁尚 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189-207

公孫瓚 幽州右北平187-199

公孫度,後繼者為公孫康、公孫恭及公孫淵幽州遼東 189-238

劉虞 幽州 187-193

張楊 并州上黨 190-198

張燕 并州黑山一帶 185-205

韓馥 冀州魏郡 189-191

中原地區(司隸三河及徐、豫、兗三州)

曹操 兗州、豫州、司隸、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荊州、涼州、揚州淮南 192-220

呂布 曾據長安,後據兗州,之後為徐州 192-198

王匡 司隸河內 189-191?

袁遺 兗州山陽 189-192?

橋瑁 兗州東郡 189-190

張邈 兗州陳留 189-195

張超 徐州廣陵 189-195

鮑信 青州濟北 189-192

張繡 荊州宛郡 196-199

孔融 青州北海 189-195

劉岱 兗州 189-192

陶謙 徐州 189-194

孔伷 豫州 189-?

漢江地區(荊、揚、交三州)

孫堅,後繼為孫策、孫權 揚州、荊州、交州 186-191,194-229

袁術 先據荊州南陽,之後為揚州淮南、壽春 189-199

劉表,後繼為劉琮 據荊州北部,之後將治理範圍擴及荊州南部與交州以北 190-208

劉度 荊州零陵 208-209

金旋 荊州武陵,初任漢陽太守,受漢廷之任命移治武陵 208-209

趙范 荊州桂陽 208-209

韓玄 荊州長沙 208-209

嚴白 虎 揚州吳郡 ?-196?

士燮 交州交趾 189-211

劉繇 揚州,初治曲阿,敗給孫策之後移治豫章。

192-196

陳溫 揚州淮南 189-192

王朗 揚州會稽 193-197

西北、巴蜀地區(司隸三輔及涼、益二州)

劉備 初據青州平原,後據徐州,之後為荊州,最後為益州 193-221

馬騰,後為馬超 涼州武威一帶 193-214

韓遂 涼州西平、金城一帶 185-215

宋建 涼州枹罕 185?-214

劉焉,後為劉璋 益州 188-214

張魯 益州漢中 189-215

李傕 雍州、司隸、涼州東部 192-198

董卓 雍州、司隸、涼州東部 188-192

後世影響

文化

正史《三國志》所記載的歷史時期從黃巾之亂開始,包括了這一時期,直到三分歸晉而結束。

後世的文化作品因而把東漢的群雄割據時代的歷史視為三國歷史的一部分,兩者的歷史關係非常緊密。

《三國演義》的內容也以《三國志》為本,橫跨群雄割據和三國鼎立的兩個時期,直到晉滅吳為止。

三國系列遊戲則在這個基礎上對歷史再進行加工。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戰國的地理:《禹貢》時期的九州

《尚書·禹貢》這篇文章,從標題來看,是「大禹時期的貢賦」的意思,實際上,該文所涉及到的地理範圍,早就超越了夏商時期的地理認知範圍,而是戰國時期後期的地理。傳說大禹在治水後,把中國化為九州,「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