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州刺史到底有多少權力,有哪些著名人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我們常常通過《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能夠了解到這個時代的官職,很多是州刺史、州牧、郡太守,他們一個個都掌握著地方的大權,手中握有重兵,成為了歷史之中群雄角逐的重要角色。

那麼三國時期州刺史、州牧、郡太守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到底有多大的權利,又有哪些著名人物擔任州刺史呢?

很顯然,這是個信息量非常巨大的話題,小編就長話短說,言歸正傳,歷史上,郡太守的官職早於州刺史和州牧。

西漢初年,沿襲秦朝,在地方上設置郡、縣兩級行政機構。

當時的郡漢景帝時(公元前148年)改名為太守,從此,這一稱謂一直延用到了東漢。

郡守或郡太守初期的職責只是掌管一郡的民事、訴訟、農桑生產、賦役等事物,屬於對地方的行政管理,後期也可以掌控軍事。

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市委書記。

而刺史是漢武帝時(公元前106年)開始設置的,其職責是監察地方上的各級官吏。

據《漢書?地理志》所記,當時天下分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幽州、并州、交趾州、朔方州。

這些州的設置、管轄區域及其名稱,除個別的在後來有所改動、變更外,基本上一直延續到了東漢。

州刺史在西漢成帝時改名叫州牧,到了西漢末年又改回稱刺史,但不久再改稱州牧;東漢時亦不斷易名,大致初年叫刺史,末年又稱牧了。

這種情況反映在《三國演義》里,便出現了「州刺史」與「州牧」稱呼的混雜狀況。

刺史是一個州(漢代有十三州)的行政長官。

略相當於省長但實際沒有這麼高。

因為漢代郡守和刺史都是俸祿兩千石的官員,層級其實是相同的,目的為了互相制約。

州牧是在東漢黃巾起義大亂後,朝廷增設的官職,是一個州的軍事、行政官員,可以自行徵兵,實權非常大。

州牧則是比刺史稍微高點的官職,與刺史不衝突,但也管轄州郡。

但州牧比刺史的兵權要大,地位要高。

相當於省長+省委書記+省軍區司令員。

曹操受封魏王以後,改兩漢十三州為九州,即梁州(原益州)、雍州(原涼州+司隸部的三輔地區)、兗州、徐州、豫州、冀州(原并州+冀州+幽州)、荊州(原荊州+交州)、青州和揚州。

曹丕即位後,又改九州為十三州。

三國鼎立時期,交州分為交州+廣州,涼州分為了雍州+涼州。

公元263年鄧艾鍾會滅蜀後,司馬昭分蜀地為益州+梁州,並在南中地區設立寧州。

公元269年,晉武帝司馬炎在雍,梁,涼三州中分出了秦州,在遼東和幽州中分出了平州。

至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時,天下共有十九州。

西漢武帝:青、冀、並、幽、朔方、徐、兗、豫、揚、益、涼、荊、益。

(十三州)

東漢建立 - 公元213年:青、冀、並、幽、司隸、徐、兗、豫、揚、益、涼、荊、益。

(十三州)

公元213 - 曹魏建立: 青、冀、梁、雍、揚、豫、徐、兗、荊。

(九州)

公元220年 - 公元263年:青、冀、並、幽、司隸、徐、兗、豫、揚、益、涼、荊、益、雍、廣。

(十五州)

公元263年-公元280年:青、冀、並、幽、司隸、徐、兗、豫、揚、益、涼、荊、益、雍、廣、秦、寧、梁、平。

(十九州)

那麼各州刺史(州牧)又有哪些人擔任過呢? 非常感謝黃粱花了五六個小時整理了下。

如有錯誤或疏漏,還望知友指出。

註:因刺史與州牧有時會重疊,故此表刺史與州牧不分,請自行查詢判斷:

一、荊州、揚州、徐州、豫州、兗州;

二、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三、雍州、涼州、益州、交州、司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戰國的地理:《禹貢》時期的九州

《尚書·禹貢》這篇文章,從標題來看,是「大禹時期的貢賦」的意思,實際上,該文所涉及到的地理範圍,早就超越了夏商時期的地理認知範圍,而是戰國時期後期的地理。傳說大禹在治水後,把中國化為九州,「茫...

東漢末年概述

東漢末年(184年-220年,東漢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軍閥割據,...

三國時,蜀漢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魏國不用多說,人才濟濟,曹操具有較高的統領才能;吳國占據較好的位置,只有劉備的蜀國,似乎見到最多的就是敗仗。這樣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