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都是怎麼死的?為兄弟他發兵討吳,白帝城託孤抑鬱而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編在前期已經介紹了三國24名將,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三國時期那些名將是怎麼死的?

1.曹操:犯頭風病病死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位極人臣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

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

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

二軍相持月余,各無所獲。

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同年五月,復《禹貢》九州。

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

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王子皆為列侯。

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軍師謀略

統一北方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

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精通兵法

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

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

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

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治軍嚴整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

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

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

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

《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

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

」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

他確實是一個極為傑出的軍事家。

李靖的《李衛公問對》、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愛惜將才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

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壯士暮年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

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

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

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

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縣)西郊的高陵。

2.孫權:自然死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

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孫權在位時期,曾多次出兵北伐,發動兩次合肥之戰,意圖由此進攻曹魏,雖各有勝負,最終還是失敗。

嘉禾六年(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

赤烏二年(239年),孫權派羊衜等遠征遼東,但公孫淵已於此前為司馬懿攻滅,吳軍便攻打旅順口的魏軍海防城堡牧羊城,擊敗魏將張持、高慮,俘獲大批人口。

孫權稱帝後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擴充領地。

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權政權交納租稅。

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

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

大將呂范、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山越人的領袖被逐個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

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死後葬於蔣陵。

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

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

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3.劉備:夷陵兵敗,之後鬱郁而亡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夷陵之戰

占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

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吳將陸遜等屯兵秭歸,被蜀將吳班擊破。

劉備軍占據秭歸,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等戰死。

劉備退至永安。

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

病逝白帝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

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4.司馬懿:自然死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智抵諸葛

在曹營的眾多文臣謀士之中,能夠與蜀國軍師諸葛亮比智慧和謀略者,大概只有司馬懿一人。

所以,魏明帝曾對司馬懿說:「西方事,非君莫可付者。

」司馬懿對諸葛亮,攻無力取勝,守足可以自保。

諸葛亮北伐曹魏,在第四、五兩次最有威脅的出兵中,都是因司馬公的巧妙拒守而使其無功自撤。

公元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

此時,在西線駐守的重將曹真已死。

選誰擔當此任?魏明帝比較再三,認為非司馬公不可。

司馬懿受命主持西線軍政大事,進駐漢陽與諸葛亮對峙。

蜀軍撤退之後,魏將認為蜀軍不久即可捲土重來,因此,應立即調運糧草,抓緊備戰。

但司馬公認為,蜀國兵弱力薄,非三年的積蓄不足以發起大的進攻。

所以,他部署駐軍,不必緊張,應繼續實行屯田備邊之策,準備應付三年之後蜀軍的重大進攻。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直到公元234年,話葛亮才發起第五次北伐。

蜀將姜維知道辛毗傳達朝廷詣意,對諸葛亮說:「辛毗至此,魏軍更不會出戰了。

」諸葛亮也深知司馬懿的用意,就象司馬公知道他的用意一樣,他說:「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所謂請戰只不過是藉口。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想出戰,完全可以自己作主,有什麼必要往返千里去請戰呢!」兩軍長期相持,蜀軍力量漸漸不支。

諸葛亮也終因積勞成疾而病死軍中。

蜀將只好按照諸葛亮死前的部署,緩緩撤軍退回蜀中。

聲勢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這樣被司馬公拖垮了。

遠征滅公孫

公元237年,魏國範圍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魏朝廷,自立為燕王。

次年,魏明帝召司馬懿,令他率兵遠征遼東鏟滅公孫淵。

司馬懿領命點兵四萬即刻出發,明帝親自送出西明門,又命郡守、典農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見。

司馬懿發兵北進,經孤竹(今河北盧龍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遼水。

司馬懿到達遼東之後,命多樹旗幟於遼河南岸,虛張聲勢,造成準備渡河的假象,把敵人的主力吸引過來。

而在暗中卻將主力泛舟潛渡,逼近敵營,對敵形成包圍之勢。

將士不解司馬懿之用意,他解釋說:「賊堅營高壘,不與我戰,欲老我師,今若攻之,正中其計。

古人云,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必救也。

賊大部集結在此,則剿穴必虛。

我如潛攻襄平,敵人必懷內懼,懼而求戰,戰則必破」。

眾將理解了元帥的意圖,隧穿行而過,直逼襄平。

敵將卑衍見魏軍突然出現在其後方,果然沉不住氣了,主動向魏軍進攻。

司馬懿抓住戰機,縱兵激戰,三戰三捷,大破遼軍。

遼軍退守襄平,魏軍乘勢進逼,包圍了敵之巢穴襄平。

魏軍攻入襄平,隨後乘勝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

是年底,遼東平定,司馬懿班師回朝。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當年九月庚申,司馬懿被葬於河陰首陽山,諡文貞,追封相國、郡公,司馬孚秉承他的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

諡號後改為文宣。


以上就是今天的名將之死,你喜歡哪位呢?

明日看點:周瑜、郭嘉、華雄之死,敬請期待!

小編:小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中的十大名將,孫權居然能排第六

第十,福將曹仁曹仁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將,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大...

三國之外第四國,魏蜀吳之外還有個燕國

連小朋友都知道三國魏蜀吳,如果把這句話改成「四國魏蜀吳燕」,所有人都不習慣。但如果較真的話,三國演義應該改成四國演義,還有個燕國。這個燕國存在了48年,比蜀漢還多六年(不包括劉備入蜀後之、稱帝之前)。

司馬懿……

生平早年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三國人物評說之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

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國時期哪些人可稱名將?

「名將」一詞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離,秦之名將也。」所謂名將,就是著名的將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軍事家。我國古代史上三國並立的時候其實很多,比如前秦、前燕和東晉,比如北周、北齊和南陳,再比

三國六大統帥排名

三國第一統帥當然非魏武帝曹操莫屬。演義中王朗吹捧曹操說:「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憑心而論,曹操確實是三國時代軍事第一人,從討伐董卓起兵,平黃巾、戰呂布、破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