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神機妙算,四千里遠征滅遼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朝;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222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三國鼎足局面確立。

三國之中,曹魏國力優勢顯著,但內部存在著隱患——公孫家族割據的遼東。

公孫家族反覆叛降於魏吳之間

曹操在擊敗烏桓之後考慮到遼東地遠,加之軍力受損嚴重並未乘機討伐遼東。

當時遼東的統治者公孫康也很識時務的斬殺袁氏兄弟向曹操納了投名狀。

但隨著各方面局勢的變化,尤其是隨著諸葛亮北伐失敗和曹魏南征孫吳的功敗垂成,遼東的公孫家族也漸漸不安起來。

遼東本來是幽州的一個郡

公元204年公孫度死後,接替其出任遼東太守的是其子公孫康,而公孫康死後成為遼東地區統治者的卻是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

公孫家族隨著公孫恭繼承遼東太守開始分裂。


公元228年,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發動政變奪取了叔叔公孫恭的遼東太守之位。

遼東的內亂讓一直想插手遼東的魏國得到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當時魏國侍中劉曄認為遼東從漢末就開始割據,而通往遼東的陸路被險峻的山嶺阻隔,又有波濤洶湧的大海,今天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進行討伐,以後這個家族世代傳襲就更難征伐了。

魏文帝卻否定了劉曄的建議。

因為就在這年曹休南征孫權失利,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

在這種形勢下魏國不可能打一場曠日持久的遠征。

魏國沒有征討遼東,而遼東的公孫淵卻蠢蠢欲動。

公元222年陸遜在夷陵之戰大勝劉備。

公元228年,陸遜率敗曹休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

這兩次勝利之後,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建立孫吳政權。

孫權

作為遼東的統治者公孫淵知道魏國遲早會解決遼東問題的,而要對抗強大的魏國就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盟友。

公孫淵的目標投向了地處江東的孫吳政權。

而孫吳政權多一個牽制魏國的力量自然求之不得,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公孫淵的舉動沒有瞞住魏國。

公元232年,魏明帝命令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眾軍從海道進攻遼東,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進兵遼東。

在這時散騎常侍蔣濟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蔣濟認為凡是沒有企圖吞併魏國的地方豪強,都不算叛變的臣子,不應該輕易興兵討伐。

討伐而不能制服,等於驅使他們成為叛賊。

蔣濟認為虎狼當道,不問狐狸。

先除大害,小害自除。

現在遼東之地,世代歸順,每年都向上交納稅賦推舉孝廉,既沒有失職的地方也沒有不繳納貢物的事情。

我們並無征討的理由,況且即便是得到了遼東也不能為國家帶來好處。

如果沒有成功反結怨失信。

魏明帝並沒有聽取蔣濟的建議,命令大軍全力東征,但這次征伐卻無功而返。

漢末三國漢人軍隊

233年2月,公孫淵派校尉宿舒奉表向吳國稱臣,孫權大喜過望。

得到遼東,首先可以威脅魏國的側翼,減輕吳國的軍事壓力,其次遼東出產的戰馬是地處江東的孫吳政權最缺乏的戰略資源。

孫權隨即派張彌率軍萬人,持金寶珍貨,九錫備物,渡海授公孫淵為燕王。

孫權想不到的是,公孫淵反悔了。

公孫淵認為吳國太遙遠了難以依靠,他又貪圖吳國帶來的財物,遂反叛吳國。

六月,公孫淵派兵斬殺了張彌,吞沒其兵資貨物,再次向魏國稱臣。

魏國也認識到無法在短時間裡解決遼東問題,也順坡下驢,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再次確認其對遼東的統治權。

曹魏徵遼東再敗北,司馬懿獻策

然而隨著時局勢演變,遼東公孫政權危機浮現。

首先是三國爭霸的總體局勢發生了變化。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蜀漢攻勢至此告一段落。

同年,孫權征合肥也以失敗告終,魏國的南部防線基本上穩定了。

公孫淵卻遇到了一個大麻煩。

孫權為了報復公孫淵,聯絡高句麗襲擊遼東。

此時魏國雪上加霜,再次將討伐遼東提上日程。

三國鼎立

237年7月,魏明帝任命毌丘儉為幽州刺史,率領幽州諸軍及鮮卑、烏桓軍屯駐與遼南,準備武力征討,同時徵調公孫淵到洛陽。

公孫淵當然明白魏明帝的企圖,他拒不奉詔,同時起兵反抗。


雙方在遼隧爆發激烈戰鬥(今遼寧鞍山附近)。

恰好遼東地區下大雨,十多天不停,勞師遠征的魏軍形勢嚴峻,毌丘儉作戰失利,魏明帝只得下詔退兵。

第二次征討遼東之戰又失利了。

公孫淵在勝利之後得意忘形,自立為燕王並設立百官。

毌丘儉

魏明帝召回在南方領兵的司馬懿,向他詢問征討遼東的方略。

魏明帝首先問司馬懿,公孫淵會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事先棄城逃走,是上策。

憑藉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中策。

坐守襄平是下策


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

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

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一定會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

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

當問需要多少兵力的時候,司馬懿回答道需兵四萬。

當時許多大臣認為四萬人出征保障後勤極為困難。

司馬懿反駁道,征討遼東需行軍四千里,這種長距離行軍雖說是企圖奇兵取勝,但也需要有足夠的實力,不能只考慮軍費。

司馬懿

司馬懿遠征滅遼東

公元238年正月,司馬懿正式啟程討伐遼東。

在司馬懿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

「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畢力遐方。

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公孫淵得知司馬懿進兵的消息後卻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為了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公孫淵又向吳國稱臣,並請求吳國進行北伐,以緩解遼東的壓力。

遼東的使者來到吳國時,吳人紛紛要求殺了他們為張彌報仇。

但孫權聽取了大臣羊衜的建議厚待遼東,並派秘使前往遼東。

得知公孫淵向吳國稱臣後,魏明帝也頗為擔憂。

他問蔣濟,孫權會派兵救遼東嗎?蔣濟認為孫權不會為遼東而出兵北伐的,現在孫權大張聲勢無非是為了欺瞞遼使和迷惑我方。

但我們也要做好準備,遼東的登陸地點沓渚(今遼寧旅順),據公孫淵的老巢襄平很遠,但如果我軍在遼東久攻不下,孫權很有可能派兵從海上來襲擊我們。

魏明帝曹叡

這時司馬懿的大軍經碣石到達了遼東。

公孫淵立刻派將軍卑衍、楊祚等率步、騎共數萬前來迎擊。

遼東軍以遼隧為核心組織起一個南北六七十里的防線來阻擋魏軍。

司馬懿看到這個情況立刻改變行動方案,決定以一部兵力多樹旗幟佯攻遼隧防線,自己率主力繞過遼隧防線偷渡遼水突襲公孫淵的老巢襄平。

當時很多將領對於司馬懿的方案不了解。

司馬懿就向眾將解釋道,敵軍堅營高壘,如果我們進攻勢必會師老兵疲,這樣正中敵軍下懷。

現在敵軍主力都留在這個防線上,老巢一定兵力空虛。

他們看到我軍去攻擊老巢,一定會折返與我軍交戰,這樣我們就能趁機大破敵軍。

果然如其所料,當卑衍看到司馬懿出現在自己後方時,連夜撤出了遼隧防線趕往襄平。

司馬懿看到遼東軍驚慌趕來,立刻命令魏軍發起進攻。

魏軍三戰三捷大破遼東軍。

卑衍只得率軍退守襄平。

司馬懿命令魏軍挖掘塹壕對襄平進行圍困。

這時正值七月,遼東大雨不停。

這場大雨卻令魏軍喜憂參半。

喜的是,魏軍的糧船可以通過遼河直接運到城下,使大軍不必擔心後勤問題。

憂的是,大雨一月不止,即便是平地都水深數尺,對於魏軍的士氣打擊極大,三軍將士都紛紛請求移營。

司馬懿卻下令軍中敢有言移營者斬。

都督令史張靜犯令,司馬懿立刻將其斬首示眾,軍中才穩定下來。

司馬懿還下達命令,禁止諸將擅自出擊,並允許城中的守軍出城樵採。

這時軍中的司馬陳珪就向司馬懿問道,從前進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停,半月之內就克堅城,斬孟達。

現在怎麼打的這麼遲緩。

司馬懿回答道,孟達兵少但糧多,我軍兵多卻糧少,我軍只能進攻,況我軍當時兵力四倍於孟達,即便只有一半的勝算也得進攻,因為我們要與糧食競爭。

反覆叛變於蜀魏之間的孟達

現在的情況是敵軍人數是敵眾我寡,但糧食方面卻是敵飢我飽,況且現在的雨那麼大,我軍根本無法進行合圍,如果現在我軍還不讓其出城樵採那不是逼他們逃跑嗎?我軍從洛陽出師,不擔心敵人進攻,就擔心敵人逃跑。

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我們現在的目的就是要讓敵人安心的待在城中,不讓其逃離。

雨停之後魏軍立刻對襄平進行合圍。

魏軍起土山,挖地道,晝夜不停的發起進攻。

城中很快就彈盡糧絕,隨之而來的是人人相食的慘劇。

在這種情況下遼東軍的將官也開始發生動搖,楊祚向魏軍投降。

八月,公孫淵在無可奈何之下派自己的相國王建和御史大夫柳甫談判,向魏軍提出先撤圍後投降的請求。

司馬懿斬殺使者、拒絕了公孫淵的請求。

公孫淵只得再次派人向魏軍談判,並把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送入魏軍。

司馬懿還是拒絕了公孫淵的條件,開出自己的條件,讓公孫淵在死亡還是投降上做選擇。

公孫淵看到這個情況徹底絕望了。

公孫淵

這時魏軍加緊了進攻,8月23日魏軍攻入襄平,公孫淵和自己的兒子公孫修只得率數百騎突圍,但還是被魏軍斬殺於梁水。

司馬懿進城之後,對遼東公卿以下七千多軍民進行了屠殺,並將其屍體做成了京觀,以炫耀勝利。

遼東48年的割據狀態就此終結。

整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了短短七個月,若算上來回的時間剛剛為一年零一個月。

由此足見司馬懿計算之精準。

這一戰中司馬懿從決策到具體實施無一不顯現出優秀統帥的風采,在最後的決戰中,司馬懿對於人性的把握實在是令人嘆服。

征遼東成為司馬懿軍事涯中最出彩的一次,司馬懿及其家族在曹魏的地位聲望隨著這場大勝而水漲船高。

魏明帝死後,司馬懿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家族牢牢地掌控了曹魏政權,最後由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完成了晉魏易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小小的家族,竟左右了三國時期的歷史進程

東漢末年,地方軍閥割據,隨著「逐鹿」大戲的落幕,最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即雄踞北方的曹操(北魏),占據東南富庶之地的孫權(東吳)以及坐擁天府之國的劉備(西蜀),這段歷史被稱為「三國時期」。

人生大贏家司馬懿,司馬仲達(下)

袁元上期說到諸葛亮第四次功魏,最終在與司馬懿的對峙中,因糧草不及不得不退兵。諸葛亮退兵後司馬懿料定此次諸葛亮回去後必定廣積糧草,不經過三年是不會出兵的。 果然3年後,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攻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