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入川前為何猶豫不決?聽了他的說詞後又決心入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劉備入川前猶豫不決是為了信譽?可是聽了他的話後有為何又選擇了信義?下面筆者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吧!
當時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派法正前來迎接他。
來到荊州後,法正向劉備提出說:「憑藉您的英明才能」,正好利用劉璋的怯懦。
並且憑藉張松是益州得力的官員,在為你做內回應,藉機攻取益州,那不是易如反掌嗎?正當劉備仍然遲疑不決時。
有一旁的龐統向劉備問道:「荊州現在已經逐漸荒廢凋蔽,人力和物力也快要消耗完了?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恢復的,而且東面又有孫權,北面又有曹操,他們都對荊州虎視眈眈,我們在這裡很難復興漢室啊!現在益州人口有數百萬,土地又肥沃,資財也豐裕。
如果我們能得到益州來作為資本,我們就有更大的資本興復漢室!」可是劉備卻說:「當今與我如同水火的是曹操。
曹操用嚴厲,我以寬厚;曹操用兇殘,我以仁慈;曹操用詭詐,我以忠信,總是與曹操相反,事業才可成功啊。
如果現在因貪小利而在天下失去信用,今後怎麼辦啊?
龐統又說:「混亂分裂的時代,當然不是一種方法能說得通的。
況且吞併弱小,攻打愚昧,用不合理的方法攻占,再用合理的方法守衛,這是古人也推崇的。
如果大業成功之後,封賞個大國,對信義有什麼違反呢!今天不去奪取益州,最終將會成為別人的。
」劉備認為這話有理。
於是留下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己和龐統率步兵幾萬人進入益州。
本來,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時,都說清楚了益州的重要性,只有「跨有荊、益」,才能可成就霸業,那麼當劉璋相邀,劉備本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益州時,為什麼反而遲疑起來了呢?是不願意「因貪小利而失信譽嗎?但緊接著龐統的一番說辭後,劉備馬上就同意了。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為劉備展示宏偉藍圖,但構想本身卻有重大缺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
為這個不相干的人,劉備不惜與孫權反目成仇,這樣做值得嗎
孫權準備借道取益州劉璋,劉備卻為這個八十竿子打不到的宗室不惜與大舅哥反目成仇,甚至打出「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的義字旗,竭力阻撓孫權圖蜀。事出反常必有妖,劉備表現如此過激,原因無它...
龐統曾給劉備留下24個字,劉備不聽,導致關羽慘死,蜀國衰敗!
三國演義中龐統與諸葛亮齊名,事實上這絕非言過其實。也許龐統排在第五有點低,也許他比諸葛亮更能輔助劉備完成霸業,然而龐統留給我們的印象太過短暫了,從投奔劉備到卒於雒縣,只有短短數年,他的才能還沒...
劉備有諸葛亮和五虎將,最終也沒能一統天下,只因幹了3件缺德事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群雄並起逐鹿中原。一番血火拚殺之後,曹操、孫權、三個最強者得以勝出,割據一方三分天下。三國之中,曹操實力最強,又占據中原腹地。孫權次於曹操,但憑藉長江天險和江東魚米之鄉,也足...
劉備原本想給龐統拿頭功,沒想卻把軍師給坑在了川地。
劉備要聘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直到去了三次,諸葛亮才見他,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三顧茅廬」。劉備見到諸葛亮,兩人有一番談話,諸葛亮說:曹操已經強大,暫時不可以和他爭鋒,孫吳政權已歷三世,只能...
「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後面其實還有一句……
有一句話叫「天下大勢,合久比分,分久必合」,這也是《三國演義》的開場白。而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知道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這便是書中,被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所...
孫權和劉備翻臉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關羽,而是劉備對不起此人
諸葛亮在「草蘆對」(俗稱「隆中對」)中,給三顧茅廬的劉備擬定的戰略方向,便是先接管劉表的荊襄地區,然後揮師西進,攻取益州。當時益州大部分地區,在益州牧劉璋的治下。北部的門戶漢中郡,則在天師教教主...
龐統如果在落鳳坡逃過一劫,他能否輔佐劉備興復漢室呢?
龐統是一位非常有謀略的人才,人稱鳳雛先生的他和諸葛亮一起,成為劉備的軍師,共同輔佐劉備。然而,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統在跟隨劉備征戰劉璋的時候,在落鳳坡被中箭身亡,年僅36歲。那麼,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