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竟是場暗藏玄機的「陽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為一代梟雄,無論什麼時候,劉備都堪稱是識人的明主。
即便到了白帝城託孤的最後時刻,其精明之處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只不過將死之人,更多了一些無奈、多了一些留戀而已。
想當年,劉備與東吳陸遜決戰於夷陵,結果中了人家的誘敵深入之計,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軍一敗塗地,最後退回白帝城,由此染病。
欲回成都,卻羞愧難當,病情漸漸沉重。
劉備自知不久於人世,便派人火速回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人前來永安宮託付後事。
經此慘敗,國家元氣大傷,自己身染重病。
這段時間裡,劉備在病床上肯定想了不少,面對匆匆趕來的諸葛亮等人,劉備表現出了極大的深謀遠慮,交代之全面、思考之縝密,即便是諸葛亮也在後來的日子裡一再為之感嘆。
縱觀魏、吳、蜀三國所有託孤之君,沒有哪一個人如劉備這般處心積慮、卓有遠見。
事實也證明,劉備的這次託孤,不僅確保了蜀國後來的長治久安,也由此留下了蜀國君臣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
那麼,劉備的這次託孤到底有什麼高明之處,又有什麼重大的歷史文化作用呢。
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理解。
一是慧眼識人,察知端倪。
再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似乎顯得老生常談了。
其實,看似老生常談的問題更容易讓人漠視,也更容易讓人忽略。
諸葛亮、龐統、法正這些人就不要說了,都是才華橫溢、鋒芒畢露之人,統統歸於善於識人的劉備麾下並不奇怪。
可貴之處在於,劉備不僅善於識別人才,更善於辨別庸才,知道什麼人可用,也知道什麼人不可用。
實際很多時候,這才是一個領導人最高明的地方,就如當年曹操對司馬懿評價的那樣——「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劉備同樣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了精準的判斷。
諸葛亮等人與劉備見面之後,劉備遍視眾人,當見馬良之弟馬謖也在跟前時,就先讓眾人全部退下,獨留下諸葛亮一人。
重新落座之後,劉備問諸葛亮:「丞相觀馬謖之才如何?」諸葛亮答道:「此人乃當世之英傑也。
」不料劉備卻說:「不然。
朕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丞相可深察之。
」
生命垂危之際,不先商量大事,倒談論起用人的問題,雖有本末倒置之嫌,卻足以見得劉備對此次託孤事件的思慮周全、用心良苦。
從長遠來看,儘管此時諸葛亮不以為然,但後來發生的事情卻對諸葛亮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震動。
很顯然,劉備的這番話,並不是先知先覺,或是有什麼超常能力,而是在長期的政治軍事鬥爭生涯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敏銳性和洞察力。
而所有這些,都不是在書本上能學得到的。
遺憾的是,對於劉備的先見之明、肺腑之語,諸葛亮並沒有當回事,最終錯用馬謖,丟失街亭,差點就全軍覆沒,以至於後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曾追悔莫及的說:「吾非為馬謖而痛……(乃)追思先帝之言,因此大痛也!」歷史不可重複,教訓發人深省,但劉備由此表現出來的識人之明、察人之智卻是顯而易見的。
二是先抑後揚,恩威並施。
與其說對馬謖是不是能用、怎麼用的問題上,劉備只是表現出了些許的擔心,那麼將整個蜀國託付於誰,結果如何,那才是劉備最擔心、也是最害怕的事情了。
知子莫如父,對於自己的那個兒子,劉備還是心中有數的,而對於諸葛亮的才能更是心知肚明。
自己死後,君弱臣強,將來蜀國的命運將走向何處,劉備有很多設想,也料到了幾種可能,因此如何安排就成了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要麼說,劉備就是劉備,心機和掌控大局的能力非比常人。
他當然知道,有些事情要單獨交代,有些事情必須公開。
當單獨交代了馬謖的事情之後,劉備又將眾人全部喚了進來,他要當著眾人的面一試諸葛亮的心跡。
於是劉備一面寫詔書,一面與眾人話別,極盡煽情之能事。
寫完詔書後,直接交給諸葛亮說:「煩丞相將詔可就付與劉禪,勿以為常言也。
凡事宜調教之!」一個「調教」,實際已經表明了劉備的本意。
但接下來的事情卻迅速逆轉,劉備先是讓諸葛亮站起來,一手掩淚,一手拉住諸葛亮的手,說出了一句最要命的話:「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此言一出,諸葛亮一下就跪下了,「汗流遍體,手足失措」的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願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從劉備這番話看,顯然是有些言不由衷、前後矛盾了。
目的當然只有一個,那就是對諸葛亮有所告誡,也好當著群臣的面讓諸葛亮表明態度。
假若此時諸葛亮有片刻的猶豫,能不能活命還真就不好說。
見諸葛亮如此緊張,劉備內心稍稍寬慰。
但未來不可預測,光靠壓制不行,還要捆綁,更要服其心。
於是接下來,劉備又把劉永、劉理喚至近前吩咐道:「朕亡之後,你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
」話一說完,立即命兒子上前拜諸葛亮為義父。
諸葛亮本就緊張萬分,劉備的「親情牌」又把諸葛亮感動的淚流滿面,跪下又是連連磕頭:「臣以肝腦塗地,安能補報知遇之恩也!」到了此時,諸葛亮已完全被劉備震住了,不要說自己從來沒有取代的心思,即便是有也已經沒有後路了,除了以死報答,別無選擇。
讓兩個兒子參拜完諸葛亮以後,劉備轉過頭來先對以李嚴為首的眾官說:「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
卿等官僚勿可怠慢,以負朕望耳。
」這話乍聽起來是囑咐大家,好好配合諸葛亮的工作,並沒有稀奇之處。
實際卻是話中有話,另有玄機。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專題: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為何至死都不稱帝?是不想還是時機未到?
劉備討伐東吳失敗,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可謂位極人臣,那諸葛亮是否有稱帝的野心?究竟是時機未到?還是他並無野心? 既然提到白帝城託孤.不得不說其實劉備在託孤時已經告訴諸葛亮:兒子昏庸.為了漢室天下...
劉備白帝城託孤,帳下真的暗藏無數刀斧手?
劉備中國三國時期漢國(習稱蜀國)開國君主。漢昭烈帝 。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朝皇室疏宗。關羽敗走麥城,最後準備為關羽報仇,誰知三弟張飛因白旗白甲的事情被手下暗殺,痛失手足兄弟的劉備決心為自己的兩...
這是劉備最聰明的一次決定,也成為歷史上最英明的一次
《三國演義》劉備夷陵兵敗後,退守白帝城,在臨死前囑託後事,《三國志先主轉》記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何不把兵權交給諸葛亮,反而給了拖後腿的李嚴
夷陵之戰失利之後,劉備遂駐軍白帝城,臨死前召集大臣們託付自己的身後事。他將朝中大小事務交給了諸葛亮,讓他代為處理,並輔佐自己的孩子劉禪。諸葛亮的才能我們都知道,劉備將朝中事務交給他乃是明智之舉,...
劉備在白帝城的託孤竟是場暗藏玄機一次談話
作為一代梟雄,無論什麼時候,劉備都堪稱是識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託孤的最後時刻,其精明之處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只不過將死之人,更多了一些無奈、多了一些留戀而已。想當年,劉備與東吳陸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