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白帝城的託孤竟是場暗藏玄機一次談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為一代梟雄,無論什麼時候,劉備都堪稱是識人的明主。
即便到了白帝城託孤的最後時刻,其精明之處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只不過將死之人,更多了一些無奈、多了一些留戀而已。
想當年,劉備與東吳陸遜決戰於夷陵,結果中了人家的誘敵深入之計,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大軍一敗塗地,最後退回白帝城,由此染病。
欲回成都,卻羞愧難當,病情漸漸沉重。
劉備自知不久於人世,便派人火速回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人前來永安宮託付後事。
經此慘敗,國家元氣大傷,自己身染重病。
這段時間裡,劉備在病床上肯定想了不少,面對匆匆趕來的諸葛亮等人,劉備表現出了極大的深謀遠慮,交代之全面、思考之縝密,即便是諸葛亮也在後來的日子裡一再為之感嘆。
縱觀魏、吳、蜀三國所有託孤之君,沒有哪一個人如劉備這般處心積慮、卓有遠見。
事實也證明,劉備的這次託孤,不僅確保了蜀國後來的長治久安,也由此留下了蜀國君臣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
那麼,劉備的這次託孤到底有什麼高明之處,又有什麼重大的歷史文化作用呢。
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理解。
一是慧眼識人,察知端倪。
再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似乎顯得老生常談了。
其實,看似老生常談的問題更容易讓人漠視,也更容易讓人忽略。
諸葛亮、龐統、法正這些人就不要說了,都是才華橫溢、鋒芒畢露之人,統統歸於善於識人的劉備麾下並不奇怪。
可貴之處在於,劉備不僅善於識別人才,更善於辨別庸才,知道什麼人可用,也知道什麼人不可用。
實際很多時候,這才是一個領導人最高明的地方,就如當年曹操對司馬懿評價的那樣——「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劉備同樣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了精準的判斷。
諸葛亮等人與劉備見面之後,劉備遍視眾人,當見馬良之弟馬謖也在跟前時,就先讓眾人全部退下,獨留下諸葛亮一人。
重新落座之後,劉備問諸葛亮:「丞相觀馬謖之才如何?」諸葛亮答道:「此人乃當世之英傑也。
」不料劉備卻說:「不然。
朕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丞相可深察之。
」
生命垂危之際,不先商量大事,倒談論起用人的問題,雖有本末倒置之嫌,卻足以見得劉備對此次託孤事件的思慮周全、用心良苦。
從長遠來看,儘管此時諸葛亮不以為然,但後來發生的事情卻對諸葛亮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震動。
很顯然,劉備的這番話,並不是先知先覺,或是有什麼超常能力,而是在長期的政治軍事鬥爭生涯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敏銳性和洞察力。
而所有這些,都不是在書本上能學得到的。
遺憾的是,對於劉備的先見之明、肺腑之語,諸葛亮並沒有當回事,最終錯用馬謖,丟失街亭,差點就全軍覆沒,以至於後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曾追悔莫及的說:「吾非為馬謖而痛……(乃)追思先帝之言,因此大痛也!」歷史不可重複,教訓發人深省,但劉備由此表現出來的識人之明、察人之智卻是顯而易見的。
二是先抑後揚,恩威並施。
與其說對馬謖是不是能用、怎麼用的問題上,劉備只是表現出了些許的擔心,那麼將整個蜀國託付於誰,結果如何,那才是劉備最擔心、也是最害怕的事情了。
知子莫如父,對於自己的那個兒子,劉備還是心中有數的,而對於諸葛亮的才能更是心知肚明。
自己死後,君弱臣強,將來蜀國的命運將走向何處,劉備有很多設想,也料到了幾種可能,因此如何安排就成了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要麼說,劉備就是劉備,心機和掌控大局的能力非比常人。
他當然知道,有些事情要單獨交代,有些事情必須公開。
當單獨交代了馬謖的事情之後,劉備又將眾人全部喚了進來,他要當著眾人的面一試諸葛亮的心跡。
於是劉備一面寫詔書,一面與眾人話別,極盡煽情之能事。
寫完詔書後,直接交給諸葛亮說:「煩丞相將詔可就付與劉禪,勿以為常言也。
凡事宜調教之!」一個「調教」,實際已經表明了劉備的本意。
但接下來的事情卻迅速逆轉,劉備先是讓諸葛亮站起來,一手掩淚,一手拉住諸葛亮的手,說出了一句最要命的話:「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此言一出,諸葛亮一下就跪下了,「汗流遍體,手足失措」的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願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從劉備這番話看,顯然是有些言不由衷、前後矛盾了。
目的當然只有一個,那就是對諸葛亮有所告誡,也好當著群臣的面讓諸葛亮表明態度。
假若此時諸葛亮有片刻的猶豫,能不能活命還真就不好說。
見諸葛亮如此緊張,劉備內心稍稍寬慰。
但未來不可預測,光靠壓制不行,還要捆綁,更要服其心。
於是接下來,劉備又把劉永、劉理喚至近前吩咐道:「朕亡之後,你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
」話一說完,立即命兒子上前拜諸葛亮為義父。
諸葛亮本就緊張萬分,劉備的「親情牌」又把諸葛亮感動的淚流滿面,跪下又是連連磕頭:「臣以肝腦塗地,安能補報知遇之恩也!」到了此時,諸葛亮已完全被劉備震住了,不要說自己從來沒有取代的心思,即便是有也已經沒有後路了,除了以死報答,別無選擇。
三是預設埋伏,相互牽制。
儘管如此,劉備還是不放心,這邊給諸葛亮一番軟硬兼施,那邊卻又給其他臣子作了另一番交代。
這番交代,看起來輕描淡寫,不如對諸葛亮的那番話有份量。
但仔細觀察卻不難發現,其實這正是劉備為防止將來諸葛亮慢慢做大而採取的一種補救措施。
讓兩個兒子參拜完諸葛亮以後,劉備轉過頭來先對以李嚴為首的眾官說:「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
卿等官僚勿可怠慢,以負朕望耳。
」這話乍聽起來是囑咐大家,好好配合諸葛亮的工作,並沒有稀奇之處。
實際卻是話中有話,另有玄機。
劉備這麼說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讓群臣作證,既成事實,給諸葛亮形成心理上的壓力;二是分明在暗示大家,要監督諸葛亮的行為,如果違背今日誓言,可群起而攻之,「勿可怠慢」、「以負朕望」。
後事交代得如此詳細,古今罕見。
但要說這樣就算完了,顯然還不是劉備的性格。
最後,劉備還是把「殺手鐧」亮了出來,給李嚴等人交代完之後,劉備又轉向趙雲。
與交代諸葛亮的話相比,給趙雲說的就完全是另一種意味了:「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卿可想朕之故交,早晚看覷幼子,勿負朕言。
」
趙雲一聽,也是「泣拜於地」,表達忠心。
如此三番五次,看起來是有些多此一舉了。
其實這正是劉備的精明之處,關、張已亡,在武將裡面,趙雲是唯一一個可以信任並能託付大事的軍事幹部。
早年追隨劉備,忠肝義膽,情同手足,長坂坡懷抱阿斗,出生入死之人,這種感情不是誰都能替代得了的。
更何況,趙雲是一員武將,軍中威信誰能仰望。
萬一有一天,諸葛亮偏離輔政軌道,趙雲出於對劉備的忠心和對劉禪的疼愛又如何能坐視不管呢。
白帝城託孤,千古流芳,令人稱道。
但仔細思來,卻也不免驚心動魄,暗流涌動。
或許也正是劉備如此的深思熟慮,縝密安排,才有了劉氏江山的長期穩固。
在後來的數十年里,劉氏集團除了面對魏吳兩國的軍事威脅,本國內部從未出現過任何的政治鬥爭和政局動盪,不像魏、吳兩國,內部爭奪、君臣易位此起彼伏,甚至一度到了血雨腥風的地步。
當年,司馬懿評價諸葛亮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孔明真神人也!」現在看來,料其死的高手不只是諸葛亮,還應有劉備。
當然需要補充的是,劉備給劉禪的詔書上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這是寫給劉禪的,也是寫給輔佐劉禪的眾臣子的,當然更是寫給諸葛亮的。
劉備夷陵兵敗病逝,內外交迫,蜀漢為什麼還能存活45年?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損兵折將,可以說基本上國力大傷,而次年,由於受不了這個打擊,劉備最終病逝,在外有強敵,內有叛亂,而且國力大傷的情況下,更是導致皇權不穩的時候,...
後主劉禪成為「扶不起的阿斗」此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子英雄兒好漢",這些話用在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身上卻不盡其然。劉禪的父親劉備可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英雄,一代梟雄劉備雖出身貧寒,青年時期曾靠"織席販履"為生,但素有大...
劉備託孤的兩個人,諸葛亮活活累死都不讓李嚴分擔工作,圖個啥
劉備在出兵攻吳失敗以後,羞於回成都。一直在白帝城居住,最後死在了這裡。臨死的時候託孤諸葛亮和李嚴。那麼為什麼後來李嚴被貶為平民呢?是因為諸葛亮嫉賢妒能排擠了李嚴嗎?那就要從劉備集團的人員組成開始講起。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背後玄機,諸葛亮說錯一句話就死!
當時劉備清楚,蜀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若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那麼,諸葛亮勢必會取代劉禪,奪走他的天下,可以說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這個其實在劉備入川...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
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何不把兵權交給諸葛亮,反而給了拖後腿的李嚴
夷陵之戰失利之後,劉備遂駐軍白帝城,臨死前召集大臣們託付自己的身後事。他將朝中大小事務交給了諸葛亮,讓他代為處理,並輔佐自己的孩子劉禪。諸葛亮的才能我們都知道,劉備將朝中事務交給他乃是明智之舉,...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竟是場暗藏玄機的「陽謀」
為一代梟雄,無論什麼時候,劉備都堪稱是識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託孤的最後時刻,其精明之處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只不過將死之人,更多了一些無奈、多了一些留戀而已。想當年,劉備與東吳陸遜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