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描寫的技巧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描寫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可謂曲折且耐人尋味,其中不管是諸葛亮的大智還是劉玄德的誠心求賢,乃至整個故事的謀篇布局,其描寫技巧皆十分巧妙,下面主要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時間安排得當。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大約是深秋之時,有農夫耕作,第二次是隆冬風雪紛飛之時,第三次則是來年春暖之時。
這期中第一次到第二次只相隔了幾日,但從第二次到第三次則相隔了差不多一個季節,從這方面表現了劉玄德十足的耐心以及求得賢者相助的決心,為後來感動諸葛亮做鋪墊。
其次,從環境描寫方式多樣但皆為求才之難作鋪墊。
從出行的環境而言,第一次和第三次並無過多的描寫,但第二次則是隆冬之時,「天氣嚴寒,彤雲密布。
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裝。
」可見環境之惡劣,而描寫隆中環境的有好幾處,但無論直接描寫,還是用詩歌描寫其環境都顯示了諸葛亮並無聞達於諸侯之心,獨顯其求賢之難。
再次,細節描寫較為細緻,看似無關,卻又與情節相扣。
如第二次拜訪時的天氣描寫道出求才之路難,劉玄德與童子、崔平州等人的談話、第三次拜訪之前所做的準備(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岡謁孔明)中,在顯劉備求賢才的誠摯之心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讓人感覺對好結果多了幾分希望,另外,從關、張二人三顧茅廬前後的態度的變化盡顯劉玄德之賢。
由此可見,劉備恭謙的態度亦是他最後能請諸葛亮出山不可缺少的條件。
最後,人物的出場安排巧妙,處處設懸。
出發前,司馬徽來拜訪了劉備,從司馬徽之言中可知諸葛亮乃當世之大賢,「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從而更堅定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決心;在第一次拜見中,見農夫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由農夫口中之歌道出諸葛亮之志,在失望而歸的路上看見遇到諸葛亮密友崔平州並與之談論,後在第二次拜訪之時又先後遇到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諸葛亮的弟弟諸葛以及均岳父黃承彥,並錯把崔平州、石廣元或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當成諸葛亮,以此突出劉玄德求賢若渴之心並令人心生遺憾。
另外,從農夫、崔平州、石廣元或孟公威、諸葛均和黃承彥等人所吟之歌以及劉玄德與他們的談話中可從側面反映出諸葛亮的歸隱之心,更顯出請他出山並非易事。
這前兩次給人留下懸念之後才引出第三次拜訪,令人心生好奇之心。
而第三次拜訪見諸葛亮時也不先述諸葛亮是否出山助劉備,而是先寫諸葛天下定三分的高見,再次設懸,直到最後才寫出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感動而出山相助。
總之,《三國演義》作者描寫劉備三顧茅廬結構以及人物、情節安排都非常巧妙,使故事充滿懸念且耐人尋味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描寫的技巧性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描寫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可謂曲折且耐人尋味,其中不管是諸葛亮的大智還是劉玄德的誠心求賢,乃至整個故事的謀篇布局,其描寫技巧皆十分巧妙,下面主要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時間安排得當。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大約是深秋之時,有農夫耕作,第二次是隆冬風雪紛飛之時,第三次則是來年春暖之時。
這期中第一次到第二次只相隔了幾日,但從第二次到第三次則相隔了差不多一個季節,從這方面表現了劉玄德十足的耐心以及求得賢者相助的決心,為後來感動諸葛亮做鋪墊。
其次,從環境描寫方式多樣但皆為求才之難作鋪墊。
從出行的環境而言,第一次和第三次並無過多的描寫,但第二次則是隆冬之時,「天氣嚴寒,彤雲密布。
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裝。
」可見環境之惡劣,而描寫隆中環境的有好幾處,但無論直接描寫,還是用詩歌描寫其環境都顯示了諸葛亮並無聞達於諸侯之心,獨顯其求賢之難。
再次,細節描寫較為細緻,看似無關,卻又與情節相扣。
如第二次拜訪時的天氣描寫道出求才之路難,劉玄德與童子、崔平州等人的談話、第三次拜訪之前所做的準備(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岡謁孔明)中,在顯劉備求賢才的誠摯之心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讓人感覺對好結果多了幾分希望,另外,從關、張二人三顧茅廬前後的態度的變化盡顯劉玄德之賢。
由此可見,劉備恭謙的態度亦是他最後能請諸葛亮出山不可缺少的條件。
最後,人物的出場安排巧妙,處處設懸。
出發前,司馬徽來拜訪了劉備,從司馬徽之言中可知諸葛亮乃當世之大賢,「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從而更堅定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決心;在第一次拜見中,見農夫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由農夫口中之歌道出諸葛亮之志,在失望而歸的路上看見遇到諸葛亮密友崔平州並與之談論,後在第二次拜訪之時又先後遇到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諸葛亮的弟弟諸葛以及均岳父黃承彥,並錯把崔平州、石廣元或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當成諸葛亮,以此突出劉玄德求賢若渴之心並令人心生遺憾。
另外,從農夫、崔平州、石廣元或孟公威、諸葛均和黃承彥等人所吟之歌以及劉玄德與他們的談話中可從側面反映出諸葛亮的歸隱之心,更顯出請他出山並非易事。
這前兩次給人留下懸念之後才引出第三次拜訪,令人心生好奇之心。
而第三次拜訪見諸葛亮時也不先述諸葛亮是否出山助劉備,而是先寫諸葛天下定三分的高見,再次設懸,直到最後才寫出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感動而出山相助。
總之,《三國演義》作者描寫劉備三顧茅廬結構以及人物、情節安排都非常巧妙,使故事充滿懸念且耐人尋味
諸葛亮投靠劉備最擔心的一件事是什麼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先找了司馬徽,司馬徽把孔明的家族告訴劉備,以劉備的身份,很快就打聽明白了諸葛亮的背景。這提高了孔明在劉備眼中的身價,促成了劉備禮賢下士的決心。
曾令琪|武侯祠:諸葛亮是因為感激劉備「三顧」的知遇之恩才出山的嗎?好文!
【揚揚導讀】「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或許,我們更多地是從杜甫這首著名的詩中,知道了錦官城,知道了成都武侯祠。武侯祠位於成都市武侯區,是紀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也是中國唯一...
三國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為什麼劉備兩者兼得也沒得天下
首先三國演義里說這話的人是誰?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跟尋訪諸葛亮的劉備說的,劉備是怎麼知道諸葛亮的?是徐庶臨走前推薦的。然後劉備三顧茅廬一顧遇到崔州平,二顧遇到石廣元、孟公威、黃承彥,三顧才...
諸葛亮的「朋友圈」__原創文(一)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234年),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提起諸葛亮,幾乎家喻戶曉,智慧的代名詞。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更成就了他的美名。今天,我們從神一樣的光環下面,來看看諸葛亮的"朋友...
三顧茅廬:諸葛亮做三個套,前兩個探風,最後一個把劉備徹底套牢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故事,這個故事很是耐人尋味,仔細研究,可以從中看出諸葛亮求職的大智慧。說白了,三顧茅廬就是諸葛亮做三個套,讓劉備好奇往裡鑽,前兩個探風,最後一個徹底套牢。
劉備為何要三顧茅廬?只因諸葛亮身世背後,暗藏一個秘密!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三顧茅廬,從表面上看,無非是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實際上卻非表面這麼膚淺,諸葛亮也絕非水鏡(司馬徽)嘴裡講得那麼簡單: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不然...
你道諸葛亮真是隱居南陽嗎?他不過是在學姜太公釣魚
文/王逸風大家都曉得諸葛亮隱居南陽的故事。唐代大文學家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諸葛亮的草廬,無論多麼簡陋,因為他是諸葛亮住的,也便不再簡陋。 為什...
現代語分析諸葛亮和徐庶,石廣元等等之間不得不說的秘密
本文以「三國演義」來談三國演義,諸葛亮徐庶等人物都是小說中的人物,並非攪亂歷史。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是好朋友孔明嘗指四子曰,公等仕可進刺使。就是說,你們四個當官的話,可以當到省委...
臥龍崗環境如何?以諸葛亮當時的銀子能在這裡建起草廬嗎
劉備早年身邊並沒有十分厲害的謀士,所以是打一仗敗一仗。而後好不容易遇到了徐庶,徐庶幫助劉備剛打贏一仗自己母親就被曹操拐跑了,徐庶為了孝義不得不離開劉備,離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三國傳說之「諸葛亮三試劉備終出山」
人們都知道劉備三請諸葛亮的故事,其實,諸葛亮出山之前還試過劉備三次哩!徐庶走馬薦諸葛以後,怕諸葛亮不肯出山輔佐劉備,專程繞道隆中對諸葛亮說:「劉備是當今首屈一指的英雄,既寬厚仁義,又禮賢下士,只...
諸葛亮出山之前做了什麼:窮游,交友,刷朋友圈!
諸葛亮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三國人物了,未出茅廬便三分天下,跟隨劉備奠定蜀漢基業。世人更是對諸葛亮一生整理成一副對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
歷史上有三顧茅廬嗎?劉備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都見到哪些人物
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 次日,玄德同關、張並從人等來隆中。(但未見到諸葛亮)。
你所不知道的三國:諸葛亮與龐統是親戚,與徐庶是同學
《三國演義》誤人太多,諸葛亮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亦耕亦讀的隱士、天才,毫無背景;其實不是,他不僅是個小官二代,而且有後台、有關係。諸葛亮是山東臨沂人。他爸爸叫諸葛珪,字君貢,是兗州泰山郡丞;他媽媽...
諸葛亮未經實戰,一出山就這麼厲害,難道是因為出身?
諸葛亮在27歲之前,也就是公元207年之前,他一直躬耕於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有了著名的隆中對,才一步步輔佐劉備三分天下,那話說諸葛亮所謂的隆中對不過是紙上談兵,和歷史上的趙括又有何不同呢,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