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作《隆中對》時,漏算一個人,此人若不早逝,天下不會三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是一個全才。

論智計,他曾於荊州助令郎劉琦脫身;論善辯,他曾孤身出使江東,力勸孫權聯劉抗曹;論用兵,他名成八陣圖,且曾大敗司馬懿;論理政,他主政時,蜀漢吏不容奸;論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但是最令先人津津有味的,仍是他對時勢的剖析才能,即未出山時,他便作隆中對,定了全國三分的局勢,並通過兩年的努力,完成了這一設想。

但是很少有人曉得的是,他功蓋三國分,實屬幸運,由於他在出山之前,漏算了一個人,假如這個人不早逝,天下三分是不可能的,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這人不是他人,恰是孫吳四英傑之首,大都督周瑜。

周瑜,字公瑾,與江東開拓者孫策是總角之好。

這人很有器量,且文兼軍備,是不成多得的奇才,不單他的兩任主公,孫策和孫權,對他稱譽有加;同事者呂蒙、諸葛瑾對他評價極高,以至一貫有知人之明的敵手劉備,也曾道:「公瑾文武準備,萬人之英」。

除去時人的稱譽,可以證實他的才能以外,他的戰績也十分刺眼:年老之時,他隨孫策先克橫江、當處,再攻秣陵,霸占湖孰、江乘、曲阿;隨孫權後,他不單到場了滅黃祖之戰,還自力批示了赤壁之戰,並從曹魏名將曹仁手中奪下了江陵。

那麼他又對諸葛亮三分全國之計,有甚麼影響呢?盡人皆知,諸葛亮隆中對可以完成的根本,即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

可是他出山以後,荊州很快便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劉備不單沒能地跨荊襄,還失去了立錐之地。

此時諸葛亮孤身於江東,力勸孫權聯劉抗曹。

要曉得,城池已失,輜重已失,戎馬也丟失、,名義上是孫劉同盟,實在劉備只不過算是如虎添翼而已。

此時作為江東的大都督,周瑜便站出來了,他曾前後兩次,試圖阻攔劉備的開展。

第一次:勸孫權幽禁劉備,消磨其鬥志

赤壁之戰後,劉備拿下了荊州四郡,屯兵公安,可是此地並不利於發展本人的權力。

為了可以更好的發展,完成本人的雄心,劉備親身見孫權,想要借南郡屯兵。

關於此事,周瑜是反對的,《三國志·周瑜傳》紀錄:「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男玩好,以娛其線人,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沙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

周瑜之言,大致意義是說,劉備是一個梟雄,而且有關羽和張飛這麼的上將互助,相對不會屈居人下。

如今該當趁他與關張別離的時機,將他幽禁在東吳,為他製作宮室,多送美女珍玩,消磨他的鬥志,這麼就可以根除這股權力了。

假如借給他們城池,則相當於養虎遺患,為自己樹敵。

也就是說,周瑜從未想過,讓劉備權力發展強大,更不能讓其三分天下。

只可惜孫權沒有接受他的提議。

第二次:先取西川,斷劉備發展之路

在孫權以劉備可以助本人抵擋曹操為由,拒絕了周瑜的發起以後,周瑜再一次上疏,試圖防止全國三分之勢的構成,那就是率兵攻擊益州和漢中。

益州和漢中也是諸葛亮隆中對中,較為重要的一環,而在周瑜準備出兵時,劉備還沒有入川的才能。

這一次孫權沒有再猶疑,他贊同了周瑜的提議。

以周瑜的才能,拿下益州仍是十分有把握的,假如他勝利了,劉備個人的發展,就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單沒有了成大業的可能,大概還會被東吳兼并。

但是上天是眷顧劉備的,周瑜的提議得到孫權的同意後,領兵出征的他,還未抵達沙場,便不幸病逝了。

通篇剖析以後,我們不難發明,周瑜先兩分全國,後揮師華夏的方案,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模一樣,都是占有荊益兩州及漢中,兵分兩路,同時伐曹,只不過他的方案中,少了劉備這一股權力而已。

若非天妒英才,他得以揮師入川,那麼三國史書大概真的會改寫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周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瑜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嘵的這個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判若兩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也即廣為人知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幹,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大不同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大不同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