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亡國之君,這些「皇帝」為什麼能安享晚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念田

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精彩的歷史時期,其中後漢政權、曹魏政權、蜀漢政權、孫吳政權和司馬晉政權相繼在歷史舞台上興衰崩潰,各色人物相繼上演愛恨情仇的大戲,可以說是精彩絕倫。

不過三國時期有一個極有趣的歷史現象,不同於戰國間的殘酷、楚漢間的對峙和後來五胡十六國期間的相互傾軋,三國時期的失國之君包括漢獻帝劉協、蜀漢後主劉禪、魏元帝曹奐和東吳後主孫皓,都被後來者奉為王侯加以頤養,而且此後並未被加害,都是安然去世。

這是為什麼呢?

這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儒家的「禪讓」學說。

漢獻帝和魏元帝都是通過「禪讓」交出政權的,蜀漢和東吳雖然都是被滅,但晉王朝為了顯示自己的雍容大度,也給予了兩位亡國之君很高的待遇。

「禪讓」這種說法起源於何時已經不可考證。

有學者推測「禪讓」在上古時期並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墨家的發明,是墨家「尚賢」學說的一部分。

秦漢以來,禪讓學說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

而第一個實踐這種學說的,就是王莽。

雖然王莽的新政權最終覆滅,但是「禪讓」這種政治行為還是產生了很深遠的政治影響。

漢獻帝劉協禪陵

而第二次成功的「禪讓」就是在漢獻帝劉協和魏文帝曹丕之間。

有學者認為,這次才真正是一次「禪讓」,是政權的和平交接。

這次「禪讓」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禪讓」,為後來的幾次失國立了比較好的榜樣。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薨,王子曹丕繼承王位,並造勢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

曹丕稱皇帝之後,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繼續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並且享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

公元234年,漢獻帝壽終正寢,曹魏政權還為他議定了諡號「孝獻皇帝」,這就是後世「漢獻帝」稱呼的來源。

安樂公國位於今北京市順義地區

公元263年,魏國進軍蜀漢國都城成都,蜀漢政權後主劉禪投降。

後被迫遷往洛陽,魏帝封其為安樂公,建立安樂公國,食邑萬戶。

劉禪本人最終確實在安樂中怡享天年,直到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去世,終年64歲,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

而安樂公國仍然延續,直到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方才滅亡。

東吳後主孫皓

東吳後主孫皓在被俘後,也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最終也是安享晚年。

不僅如此,即使是被司馬師廢黜的皇帝曹芳,也被封為齊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後改封為邵陵縣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也是正常死亡,終年四十三歲,諡號厲公。

參考文獻

戴燕:《三國志講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炎統一三國時,為什麼厚待三國後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帝數量有很多,不過,說到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卻是屈指可數的。自秦始皇、漢高祖、漢光武帝後,晉武帝司馬炎成為第四位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265年,司馬炎襲父爵晉王,數月...

司馬炎為何不殺曹奐?

一是曹丕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司馬炎之所以能夠善待三國後主,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因為曹丕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大家知道,公元220年,曹丕繼承曹操王位之後,逼迫漢獻帝禪讓,自己稱皇,但曹丕登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