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姜維尚在前線拼殺,為什麼劉禪卻毫不猶豫的開城投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鐵血的時代,當時無數梟雄趁勢而起,咸多良才應運而生,力圖在戰場上揚名立萬的悍將,更是數不勝數。
他們或運籌帷幄,或戎馬一生,使那個時代,變得精彩紛呈。
細細品讀那段歷史,大多數人會被引發無限的豪情。
然而那段歷史,雖然熱血,卻也不乏令人倍感憋屈的事情。
例如公元263年,曹魏發動滅蜀之戰,大將軍姜維率大軍與鍾會相峙於劍閣,卻突然接到了投降的命令,同時,他也得知,蜀漢已經滅亡了。
此事讓他手下的將士悲憤不已,紛紛劈砍石頭泄憤。
明明前線還沒有放棄,為何後方劉禪就主動投降了呢?
原來當時曹魏兵分三路伐蜀,分別是鍾會、鄧艾和諸葛緒,在此之前,諸葛緒已經遭鍾會陷害,被收押回了洛陽;姜維在劍閣牽制住了鍾會,並使鍾會落了下風,《三國志》記載:「(鍾會)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
然而鄧艾卻趁此機會,率兵偷渡陰平,擊敗諸葛瞻,並直逼成都城下。
面對突然出現的魏兵,劉禪沒有反抗,而是自縛出降。
雖然鄧艾的出現,令劉禪措手不及,但是蜀漢還有姜維等人在,還有近十萬大軍,為什麼就這樣輕易投降了呢?
說到此處,可能很多人認為,這與譙周脫不了干係。
據記載,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不知如何是好,朝臣們意見也不統一,有人建議棄城逃往南中,有人建議投靠盟友東吳,還有人建議直接開城投降。
譙周是屬於降魏派陣營的,他出列道,曹魏強大而孫吳弱小,如果投靠孫吳,將來魏滅吳之時,蜀漢還要經歷一次投降的屈辱;去往南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臨時前往,根本不現實。
當時大多數人都六神無主,於是被他條理分明的觀點說服,劉禪也下定了開城投降的決心。
如此看來,這個觀點是站得住腳的,但是如果仔細去想,我們便會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因為偌大的蜀漢朝堂,竟然沒有一個人請戰,或提出據守的觀點。
蜀漢明明有兵有將,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小編認為,這與一個人的敗亡息息相關,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諸葛瞻的失敗,對蜀漢造成了哪些影響。
一、影響了士氣
諸葛瞻是蜀相諸葛亮的兒子,他雖然八歲喪父,幾乎未曾受到諸葛亮的培養,但是他自幼聰慧,再加上其父的名氣,包括劉禪在內,蜀漢的大多數人,都對他寄予了厚望。
《三國志》記載:「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
」意思是說蜀漢的人,早已將諸葛瞻當成了信仰。
但是他率兵迎敵,先失涪城,後失綿竹,自己也戰死沙場。
這對原本便岌岌可危的蜀漢政權,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試想蜀人心目中的神都敗了,誰還敢奢望勝利呢?
二、成都無兵可用
雖然鄧艾兵臨成都城下的時候,姜維手中還有近十萬的大軍,霍弋等人手中也各有萬餘兵馬,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這些人一時半會,根本無法回援成都。
成都原本的可用之兵,僅餘禁軍。
可是為數不多的禁軍,又被諸葛瞻帶走了大半,因此鄧艾來到成都城下的時候,雖然他手中的兵馬不多,成都城中可用的兵馬則更少。
沒有兵馬,戰爭又如何能展開呢?
三、成都無大將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就算劉禪能夠將成都的百姓組織起來,對鄧艾大軍進行反擊,但是沒有合適的將領,還是無濟於事。
當初姜維遠在劍閣,僅次於姜維的閻宇,在率軍回援的過程中,再無聲息。
原本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劉禪最能指望的人,便是諸葛瞻了,在他敗亡之後,成都便再無將才了,根本無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擊。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姜維還在劍閣拼殺,並占據上風的時候,劉禪卻毫不猶豫的開城投降,不僅僅是因為他窩囊,也不僅僅是因為譙周的勸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諸葛瞻的敗亡,使他陷入了無兵無將無士氣的無奈境地。
當然了,諸葛瞻雖能力不足,但是他對蜀漢的忠義,卻不容否認,在這一點上,他沒有辱沒諸葛亮的英明。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三國歷史上姜維真的是諸葛亮的私生子嗎?
提起三國時期的名將姜維來,他給人以一種英雄身不逢時的感受。縱有一腔的忠義,卻沒能發揮好,最終落得被亂兵所殺的下場。所以一些介紹三國歷史的書都同情的中把姜維稱作「孤臣」。
鄧艾僅憑兩千兵馬,為什麼就能逼得劉禪投降?其實原因很簡單
眾所周知,劉備是一代梟雄,他出身草根,本以織席販履為生,在黃巾軍起義的時候,投身軍旅,憑藉著漢室後裔的身份,和個人魅力,一步一步成長為了一方諸侯,先地跨荊襄,後雄據巴蜀,再拿下漢中,終於建立了蜀...
姜維傳(9)國破山河在 三國歷史爭議最大的人物傳記
國破山河在262年秋天,61歲的姜維最後一次(第九次)率蜀軍北伐,向隴西郡的洮陽縣(洮水北岸)進發。而鄧艾早就探到蜀軍的動向據城鎮守,姜維看到洮陽有所準備,就往東進發。結果在侯和被鄧艾軍堵住,蜀...
蜀國還有十萬兵馬,劉禪為何要選擇開城投降?
文/寂寞的紅酒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鍾會率領大軍發動滅蜀之戰,蜀魏相持於劍閣。鍾會派鄧艾率領三萬精兵偷渡陰平,抄小路奇襲成都。成都乃蜀國國都,城內有兵馬四五萬,城堅糧足,尚能固守。前方姜維的兵馬...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熱播電視劇《虎嘯龍吟》濃墨重彩地演繹了蜀漢、曹魏、孫吳之間的激烈爭鬥。特別是蜀漢和曹魏,幾十年來互為敵我,干戈不休。應該說,在諸葛亮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進攻態勢;到了姜維時代末期,曹...
諸葛亮保劉備輝煌,可他的兒子卻坑了劉禪
漢末三國時期無數梟雄趁勢而起,咸多良才應運而生,力圖在戰場上揚名立萬的悍將,更是數不勝數。他們或運籌帷幄,或戎馬一生,使那個時代,變得精彩紛呈。細細品讀那段歷史,大多數人會被引發無限的豪情。然...
蜀漢滅亡前,姜維手中還有十萬大軍,為何劉禪會降?與諸葛瞻有關
景元四年秋,魏國舉兵攻打蜀漢,當時鐘會被司馬昭任命為三軍統帥。出征時,鍾會讓鄧艾率三萬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進攻,從而牽制姜維,又命諸葛緒率三萬多人向武街、橋頭等地出發,來截斷姜維的退路。而鍾會則...
蜀漢滅亡的時候,為什麼是劉禪的兒子殉國而不是劉禪
公元263年,魏國鍾會兵臨劍閣,此時的姜維集合大軍在劍閣抵禦鍾會的大軍,但是沒曾想鄧艾繞道劍閣走了七百多里的小路陰平,直插蜀漢腹地,而此時的蜀漢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領兵禦敵。但是諸葛瞻顯然不如諸...
諸葛亮死後 劉禪為什麼要開城投降?
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欲奪荊州,出兵攻打東吳,不料起兵前夜張飛被殺,屬下更是逃往東吳,這更加堅定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心。劉備戰敗逃至白帝城,次年劉備由於病情惡化在白帝城去世後,諸葛亮是一心輔佐劉禪...
三國名將之鄧艾(二)功成身死
滅蜀漢戰爭發生在景元四年是263年。當時司馬昭執政。他在為自己取代曹魏政權走出突破性一步。當時司馬昭估計蜀漢不過九萬人兵力,他出動了十八萬大軍,相當於曹魏兵力一半。分作三路,一路三萬多人馬,由鄧...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尚有十萬大軍,為何劉禪會投降?因為一個人
魏元帝景元四年,魏國征四方之兵約十八萬,分三路進攻蜀國。當時征西將軍鄧艾率魏軍三萬餘人,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魏軍三萬餘人,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魏軍主力約十二萬人,分別...
鄧艾為什麼只憑2千兵馬就能滅蜀漢?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決心伐蜀,徵調18萬人馬,兵分三路,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取道漢中,直逼陽安關(今陽平關);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餘人,由狄道進軍向甘松、...
劉禪要投降曹魏時,他有一個兒子以死相勸,死後被供奉在諸葛亮廟
自諸葛亮北伐後,由於成效甚微耗費了大量蜀漢國力,諸葛亮死後,姜維等人為了進一步拓寬蜀漢的生存空間,也繼續堅持北伐曹魏,但是都收效甚微。 到公元258年,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開始干預政事,導致蜀漢國...
姜維劍閣擋住了魏軍,劉禪為什麼還投降?
回想三國,在那個動輒的亂世,你都想到了什麼?是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機智還是曹操的奸詐、孫權的謀略?常言道, 「亂世出英雄」,是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三國造就了數不勝數的梟雄,他們或才智雙全,或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