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究竟誰才是真英雄,羅貫中為何毀他英名,不得不說的周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名篇《赤壁》是這樣描述當年那場決定歷史的大戰的:「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說的其實是赤壁之戰靠的是周郎。
很多人誤以為這首詩寫的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諸葛亮借來的東風,周瑜怎麼能打贏曹操呢?問題是:諸葛亮怎麼能借來東風呢?難道他真是個妖?
再看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千古名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可以說將周瑜指揮大戰的儒將風度刻畫的極為傳神,描寫的極為豪邁。
杜牧是唐代詩人,蘇軾是宋代文豪,都是飽讀詩書,熟知典故的大家,他們在作品中如此歌頌周瑜,是因為他們所讀到的,聽到的周瑜就是這樣大氣的英雄,為什麼到了明代,在羅貫中的筆下,周瑜的形象就變了味道呢?熟知《三國演義》的人對周瑜的印象就是那個被諸葛亮調戲再三悲慘死去心胸狹窄的角色,臨死的時候還在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可以說,周瑜這一被矮化和醜化的形象在很多人心中已經形成了定格效應,很難改變了。
羅貫中到底與周瑜有什麼仇,要像這樣貶低周瑜,弄得有些人在讀蘇軾赤壁賦的時候還以為雄姿英發和羽扇綸巾寫的是諸葛亮呢!讀了半天讀不懂。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主要取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以《三國志》為主要的史傳材料;另一種,則是以平話、戲曲為主的民間傳說。
《三國志》中的周瑜,形象是很正面的,那麼,影響羅貫中對周瑜價值認知的最重要因素自然就是來自於民間傳說了。
三國以後,周瑜的形象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從魏晉開始,由於正統之爭,周瑜受到越來越多的非議,比如東晉時已經有人稱周瑜為「小人」,後來更有人斥責周瑜為「漢賊」,原因是大家都把蜀漢作為正統。
南宋時期,由於邊患日急,很多士大夫為了強調宋朝的正統地位,也會極大貶低和醜化與劉備作對的周瑜形象。
那個時候,正是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平話和戲曲等等民間文化大行其道之時,這樣,才最後把周瑜塑造成了一個氣量狹小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一個一生都非常了不起的大英雄,他字公瑾,瑾和瑜都是美玉的意思,他沒有辜負自己的好名字,不但是一個美男子,更是一個從小就樹立遠大志向的奇男子。
他十四歲結交孫策,把家中的一所大宅子給孫策使用,而且拜孫策的母親為義母。
建安三年,周瑜正式投奔孫策,開始了自己建功立業光輝奮鬥的一生。
周瑜不僅傾力幫助孫策打天下,具有了不起的戰略眼光,同時他也是多才多藝的人,當時流傳一句歌謠,叫做:「曲有誤,周郎顧」,凡是想濫竽充數的人在周瑜那裡絕對混不下去。
就是這麼神奇。
孫策去世後,周瑜又開始忠心耿耿效忠於孫策的弟弟孫權。
赤壁之戰中,周瑜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而諸葛亮不過是到東吳來求救的。
就連諸葛亮估計也不會想到,多年之後赤壁之戰的首功居然會記到自己的頭上。
從這一點講,羅貫中一直以來嚴重誤導了大家。
實際上,周瑜絕不會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相反,他是一個非常大度的人,《三國志 吳書
周瑜傳》就曾經評價他說:「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剛開始對周瑜有看法的程普後來就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並且盛讚周瑜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這一句話就把周瑜的豁達個性和寬廣胸懷表述的生動而形象了。
周瑜之死大揭秘:諸葛亮「三氣」所致,還是另有隱情?
說到三國,很多人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了解這段歷史的;而《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絕倫的人是誰呢?無疑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了。在諸葛丞相流傳下來的各種畫像,和近些年的螢屏形象中,「羽扇綸巾」似乎是他的標配:
才華洋溢的周瑜羅貫中為什麼要黑化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
讓曹操垂涎三尺的二喬到底有多美?
二喬究竟有多美?《三國志》沒有寫,杜牧沒有寫,羅貫中也沒有寫,這種美實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來,這「模糊美」卻一直動人心魄。如果說起漢末三國時期的美女,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江東二喬」了。史...
他被人抹黑數百年,至今有人不明真相
讀過《三國演義》的看官都明白:書里的周瑜,被描繪成器量狹小,忌才妒能,眼光短淺,容易衝動,意氣用事的無能之輩。其實,這是編書人為了神化諸葛亮而蓄意對周瑜進行醜化,是對東漢末年英雄形象的抹黑和扭曲...
遙想公瑾當年,歷史上真正的周公瑾
提到周瑜周公瑾,人們的頭腦中就立即會想起那個年輕氣盛,氣量狹小,嫉賢妒能的小人形象。想起那句著名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最後這個人被諸葛亮三氣而死,臨死前留下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才貌雙絕甩諸葛亮幾條街,只可惜被歷史扭曲成為心胸狹窄小肚雞腸的笑料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
羽扇綸巾並不是用來形容亮,而是被三國演義所耽誤的周郎
三國中,我最不喜歡西蜀。其中大部分原因來源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依稀記得小時候,初看三國,羅貫中的描寫和父親的影響,對蜀國印象好得就像迷了一位電影明星。而現在,有了自己的思想後,我越發地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