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西敗後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是趙匡胤的「政治教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混戰的中原大地重現勃勃生機。
周世宗柴榮塑像
柴榮還是一位卓越的軍事統帥,他西敗後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將關中、蜀地、江淮納入後周版圖,幾乎在有生之年實現全國的統一。
而欺負柴家孤兒寡母,搞政變上台的趙匡胤則奉柴榮為「政治教父」,完全因襲了他的治國理念,延續了他所主導的統一進程和經濟、文化發展軌跡。
不妨說,柴榮是結束五代戰亂,奠定宋代繁榮,將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推向全面頂峰的總設計師。
然而,柴榮並非天生的一代雄主。
事實上,他最初的願望只是保境安民,過好自家的小日子,敵人打上門來,他第一次公開亮相就幾乎遭遇「滑鐵盧」。
但正是經歷了這次戲劇般的戰鬥,他的自信心被徹底激活,進而萌生了「削平天下」的雄心壯志。
後漢隱帝劉承祐死後,郭威入據汴梁建立了後周。
劉承祐的叔叔劉崇表示不服,控制河東十二州在太原稱帝,史稱「北漢」,跟後周死磕。
北漢人少地狹,劉崇便依照學長石敬瑭的樣子,認遼國(契丹)皇帝為叔父,借兵借糧,屢次南下約架。
郭威臨死前,為鞏固柴榮的地位,先後處置掉重臣王峻、王殷等人,並讓另一個潛在的接班人李重進(其母為郭威妹妹福慶長公主)與柴榮明確君臣關係。
李重進任殿前都指揮使(首都衛戍司令)、樊愛能任馬軍都指揮使(騎兵司令)、何徽任步軍都指揮使(步兵司令)。
這些安排雖然確保了柴榮順利接班,但軍權並不在皇帝手上,他能不能坐穩江山,還是個未知數。
郭威一死,劉崇認為重整河山的時機到了,立即給北邊的契丹叔叔送去白花花的銀子,請契丹派兵結夥南下,趁柴榮地位不穩,一鼓作氣滅亡後周。
這邊廂中原朝廷輪流坐莊,草原那邊的契丹也沒消停,經過幾番內鬥,皇帝也換了兩茬兒,耶律德光的兒子述律成為最後贏家。
但這個小傢伙能吃能喝能玩,尤其能睡覺,「達旦乃寐,日中方起」,人稱「睡王」。
「睡王」自家的事都沒時間打理,哪有心情摻和別人家的閒事?但大侄子劉崇苦苦哀求,又拿了人家的錢財,只好安排了個將領,象徵性地帶萬餘騎兵給北漢壯膽,胡漢合營,聯轡南下。
剛上任的柴榮收到鄰居這樣一份「厚禮」,心情不爽可想而知。
他決定親自動身去跟北漢打一架。
群臣都認為他屁股還沒坐熱乎,人心未穩,不宜親征。
連一向沉穩的老油條馮道也急了,死活不讓他出城,雙方竟吵得大傷感情。
下面這段對話堪稱經典——
柴榮: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上陣,我咋就不行?
馮道:您比得上唐太宗嗎?
柴榮:我軍兵力強大,收拾劉崇如大山壓碎雞蛋一樣容易!
馮道:您這小身板兒像大山嗎?
柴榮被噎得幾乎吐血,但他鐵了心要去,除了急於向天下展現後周新皇帝的英勇果決,他其實更想從郭威布置的權力格局中掙脫出來,將槍桿子牢牢抓到自己手中。
後周時期形勢圖
公元954年,周漢兩軍在高平(今屬山西晉城,秦趙長平之戰也發生在這裡)迎面相撞。
北漢皇帝劉崇居中軍,左翼是驍將張元徽,右翼為契丹騎兵;後周皇帝柴榮出陣督戰,禁軍統領張永德率軍居中,李重進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
劉崇見周軍數量較少,覺得靠自身力量就可拿下對手,有點後悔請契丹來幫忙,越想越心疼那筆銀子。
本來當天刮著東北風,北漢處於上風頭,這時候劉崇只顧著心疼銀子,等他定下神來下令進攻時,風向突然改變為南風。
這似乎是個不吉利的徵兆。
但自信滿滿的劉崇沒有通知右翼契丹騎兵,下令左翼先行發動進攻。
而「北漢戰神」張元徽也沒讓他失望,幾個回合就將當面的周軍右翼擊潰,樊愛能、何徽帶頭撒丫子逃跑,上千人放下武器投降北漢,漢軍團團圍裹上來,直逼柴榮中軍。
柴榮沒想到自己的首秀竟然以如此糟糕的方式開場,哨聲剛響,自己就被逼到了圍欄邊角。
但是,曾經吹出去的大話總得兌現,前進一步或許是鹹魚翻身,或許是死亡傷殘,但後退一步肯定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柴榮不暇細想,帶著數十名親兵直接撲向敵軍。
這個舉動對戰場形勢影響並不大,但在士氣上卻給後周軍打了滿滿一針雞血。
危急關頭,一位未來之星也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就是宿衛將趙匡胤。
要說軍事天賦,趙匡胤當在柴榮之上,他沒有跟在皇帝屁股後面直接衝上去拚命,而是扭頭對自己的領導張永德下達命令:你帶人從西邊高地繞出去為左翼,我帶人為右翼重新組織戰線!
部署完畢,他大喊一聲:「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然後帶兵向北漢最囂張的前鋒軍衝擊。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後周軍隊看到皇帝、大將都如此玩命,士氣大振,無不以一當百。
後周所鑄「周元通寶」銅錢
劉崇聽說柴榮親自出戰,搬出整車的真金白銀當場獎賞張元徽,並催他乘勝出擊擒拿柴榮。
張元徽一激動,自個兒騎著馬就衝出來直奔柴榮,結果馬匹倒斃被亂軍所殺。
張元徽一死,北漢士氣沮喪,加上這會兒南風越刮越大,北漢兵敗如山倒,劉崇親手揮動紅旗整頓軍隊也制止不住。
眼見大勢已去,劉崇換了便服,乘著契丹贈送的黃騮寶馬逃竄,他本身年老力衰,又晝夜馳驟,一路飽經驚嚇,險些喪命。
僥倖翻盤的柴榮感慨頗多,他首先想到的是整頓軍紀,改革軍隊。
樊愛能、何徽是郭威指定的輔弼重臣,竟然臨陣逃跑,而且沿途劫掠,連朝廷派來勸阻的使者都敢殺害,視軍法為兒戲,這樣的軍隊如何能保家衛國?更不要說平定天下了!
柴榮痛下決心,命人將樊、何二人及部將70多人逮捕,當面痛罵,全部斬首。
這個舉動在五代軍人專權的大背景下絕對是條爆炸性新聞,史稱「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
」
同時,為獎賞高平之戰的功臣,柴榮對李重進、張永德等人大加封賞,特別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嚴州刺史。
但是,要想從根本上革除軍隊痼疾,僅靠賞罰這樣的手段遠遠不夠。
五代時期,皇帝身邊的宿衛軍工資高,危險係數低,因此都是累朝相承,近親繁殖,托門子找關係才能進去,戰鬥力弱,羸老者居多,還驕狂難管,百姓面前是狼,敵人面前是羊。
柴榮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像現在養這麼多無用的廢物,純粹勞民傷財。
柴榮的整軍方案核心有兩點:一是精檢裁汰,強壯者漲薪,羸弱者淘汰,精兵減賦;二是強幹弱枝,組建精銳的中央禁軍,削弱藩鎮勢力。
這套方案很快見效,後人評價說:「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資治通鑑》語)。
高平之戰激活了柴榮蟄伏已久的雄心壯志,當初他自比唐太宗,連身邊的近臣都覺得是個笑話。
高平之戰中他的表現讓臣民刮目相看,也讓他更加自信。
此戰之後,柴榮公開提出了「削平天下」這個政治理念,繼改革軍制之後,又採取了禁佛、重商、鑄錢、減稅、去奢等一系列政策,國勢蒸蒸日上。
更多靠譜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讀者群號 535858375
如此人不死,他所在的朝代將是盛世,史上的宋朝完全可能不會出現
----三晉戰事之高平之戰 中國古代史上,亂世中總有稱之「周」的朝代,還總要幾個很有作為的皇帝。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出了太祖宇文泰和武帝宇文邕,一個建立府兵制,一個統一了北方,為隋文帝楊堅...
史上堪稱聖主的他,在山西晉城指揮的一次經典戰役,以弱勝強
----三晉戰事之高平之戰 中國古代史上,亂世中總有稱之「周」的朝代,還總要幾個很有作為的皇帝。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出了太祖宇文泰和武帝宇文邕,一個建立府兵制,一個統一了北方,為隋文帝楊堅...
高平之戰勝利者是柴榮,得益最多的為何卻是趙匡胤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因其無子,所以遺命妻侄柴榮即位。郭威在位多年的勵精圖治, 柴榮即位時後周國力大增, 隱隱然具備了統一中原的基礎。 年富力強的柴榮豪情干雲,決心「十年開拓天下...
此戰明明柴榮打贏了,為何得益最多的卻是趙匡胤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因其無子,所以遺命妻侄柴榮即位。郭威在位多年的勵精圖治, 柴榮即位時後周國力大增, 隱隱然具備了統一中原的基礎。 年富力強的柴榮豪情干雲,決心「十年開拓天下...
柴榮御駕親征,一戰奠定兩個皇帝的前途,卻只能尷尬地笑笑
後周柴榮在高平大敗北漢,一舉奠定了後周王朝的中原霸主地位,此役同時也是趙匡胤的福緣之戰,從此跨入後周高級將領之列。柴榮登時本不想過早的於北漢和契丹直接抗衡,而是想先將南唐膏腴之地納入版圖,這樣既...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