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嘯龍吟:姜維把五胡亂華推遲了十年|文史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桓大司馬|文
收姜維是《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之事,姜維資質絕佳,諸葛亮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從此後繼有人。
但真實歷史沒有這麼傳奇,姜維在降蜀之前並沒有擊敗過諸葛亮的耀眼事跡,諸葛亮對姜維的重視以及姜維主軍後的戰略,其中有深厚的歷史背景,請聽大司馬為大家分析。
「隆中對」與「漢中策」
1
要談姜維,先要談到法正;要談法正,先要談到諸葛亮。
諸葛亮的「隆中對」人盡皆知,主要內容是奪取荊州、益州,然後從兩地分路北伐,奪取中原,光復漢室。
「隆中對」是劉備集團的遠景規劃,赤壁之戰後,劉備按此規劃,先後奪取了荊州、益州,隆中對的基本前提已經達到,接下來具體該怎樣兩路出兵,則隆中對並沒有詳細規劃。
此時,法正的「漢中策」出台,作為對「隆中對」的補充,規劃了接下來蜀漢政權的發展方向。
法正的「漢中策」
蜀漢後期戰略總綱
法正出身於扶風法氏,屬於關中人氏,因避涼州軍之亂才入蜀,所以對於關中、隴西、巴蜀的情況都比較了解。
劉備跨有荊、益二州後,法正即勸劉備奪取漢中,認為一旦攻取漢中,就有上中下三策可選,可以進退自如: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這裡上策的意思,是指按隆中對的規劃,與荊州方面配合攻取漢朝舊都長安、洛陽,北定中原;中策的意思,是奪取雍州、涼州(即漢代涼州的河西、隴右兩塊),然後從益州和雍涼兩路夾擊,奪取關中;下策則是指扼守秦嶺,保障巴蜀的安全。
具體採用哪個策略,視敵我實力對比而定。
後來蜀漢的戰略果然不出法正的「漢中三策」。
不久關羽敗亡,荊州易手,上策已不可實行,此後終蜀漢之世,軍事戰略都是在中策和下策中切換,處於攻勢時則取中策,處於守勢時則取下策,「漢中策」不愧為「隆中對」的發展和完善,也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戰略謀劃之一。
諸葛亮對「漢中三策」亦予以首肯,在實際操作中加以貫徹,五次北伐之中,至少有三次(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的目標是雍涼而非關中。
具體到軍事上,這麼做有兩個原因:一是蜀漢力弱,如果直接攻取關中,難免遭到曹魏雍涼、關中、中原兵力的三面夾擊,過於冒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否決就是因為這一點;二是蜀漢離涼州其實比曹魏更近,從漢中西部出發,有一條祁山道,可以從今陝西南部(漢中)快速進入甘肅南部(隴右)。
祁山道是以前古漢水的河谷,雖是山路,但比較平坦,道上還有西漢水、青泥河、嘉陵江等河流輔助運輸。
要不是西漢初年的武都大地震把漢水和嘉陵江震成了兩條河,蜀軍甚至可以從漢中溯古漢水而上,直達隴西,當年韓信暗度陳倉,就曾經派樊噲溯古漢水佯攻隴西。
祁山道示意圖
PS:關於武都大地震與漢水、嘉陵江的關係,可參看大司馬此文:
九寨溝這類地震,是連韓信和諸葛亮都會為之祈福的
而曹魏要救援隴西,則必須穿過關中平原,繞道關隴大道,從街亭礙口穿越隴山,再折向西南,繞路太多,路途遙遠;如果想溯渭水而上,則渭水的水量不足以運送騎兵為主的魏軍。
另外,曹魏長期處於守勢,往往是先聽到蜀漢進攻隴西的警訊才出發救援,只要蜀軍動作夠快,是有可能在魏軍趕到之前拿下隴西的。
曹魏救援隴右、河西路線
因此,奪取雍涼,然後從雍涼和漢中兩路出兵,夾擊關中,從操作上是完全可行的。
諸葛亮鑒於蜀漢實力較弱,北伐也以攻打雍涼為主,直接攻打關中的第二次、第五次北伐則另有原因,第二次是試探,第五次估計是知道身體不行了,沒時間從雍涼迂迴了。
神威天將軍與涼州上士
2
既然雍涼是蜀漢用兵的重點,那麼對涼州有影響力的人就很重要了。
蜀漢建立之初,確實擁有一個這樣的人,那就涼州漢羌叛軍的首領馬超,《演義》里甚至說他被羌人視為「神威天將軍」。
涼州是漢武帝時代開拓和設置的,西漢時因為國都在關中地區的長安,所以把涼州當成後院來經營,還是比較重視的。
而東漢建都於關東地區的洛陽,對關中和涼州也就不那麼在意了,加上東漢與羌族的戰爭比西漢劇烈,涼州殘破,東漢朝堂里的關東籍大臣屢次提出放棄涼州,還經常利用政治權力迫害涼州豪族。
這種情況下,涼州豪族對東漢政府日漸離心,他們與羌族雜居日久,羌族在漢化的同時漢族也在羌化,最終涼州漢人豪族與羌人酋長組成漢羌聯軍,一起反叛漢朝,掀起了歷時數十年的叛亂。
這個過程中,他們從涼州進據關中,有時還會跟漢朝政府互相利用。
PS:關於涼州豪族與關東豪族的恩怨,可參看大司馬此文:
中原人死不死關我屁事——三國探微之不一樣的賈詡
曹操直到平定中原後,才對以馬超、韓遂為首的涼州叛軍予以重創,夏侯淵、張郃又窮追猛打,虎步關右,最終趕走東山再起的馬超,斬殺一路逃亡的韓遂,涼州的隴右部分才告平定。
而涼州的河西部分則因為曹軍鞭長莫及,金城麴氏、敦煌索氏、酒泉黃氏等豪族不斷叛亂,直到曹丕時代才消停下來。
整個涼州地區的羌族、氐族、盧水胡等族,也始終在魏蜀之間搖擺。
涼州的漢胡各族對曹魏政權相當不服,這就給了蜀漢爭取他們的空間。
劉備攻打漢中時,派馬超深入祁山道上的氐族居住區,一次就招降了氐族七個部落數萬人。
可惜馬超因滿門死絕心理創傷太大,又不是真得劉備信任,很快就鬱鬱而終。
有英布、韓王信之勇的馬超
蜀漢經營涼州不能少了本土人士的助力,於是諸葛亮北伐時,姜維就映入了他的眼帘。
姜維出自天水四大姓之一(姜、任、閻、趙),其父姜冏在羌亂中為保護郡守而戰死,所以姜維是烈士之後,名聲有父輩的加持。
他自己則文武雙全,一方面精研當時的主流儒學鄭玄之學,從武力豪族向文化士族邁進,一方面又秉持涼州豪族的尚武之風,豢養死士,想在疆場上有一番作為。
姜維的鄭學水平不低,後來諸葛亮稱之為「涼州上士」,認為蜀地儒宗譙周、荊州名士馬良都有所不及,鍾會滅蜀後與姜維交好,認為姜維可與中原大名士諸葛誕、夏侯玄比肩,《世語》則說「時蜀官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可見姜維已經成功的打入名士圈,在涼州聲望頗高,降蜀後曹魏抓了他全家卻沒殺,只是監視居住,也有顧及這方面影響的緣故。
姜維的聲望如此之高,而且難得的還長於軍事,是蜀漢爭奪涼州的重要助力,所以降蜀後,年僅二十七歲就封了侯,又得到諸葛亮著重栽培,在蜀漢可謂官運亨通。
姜維也因蜀漢的厚待,而為蜀漢盡忠竭智,發揮自己對涼州的了解和影響力,多次領兵為蜀漢爭奪涼州。
涼州上士、天水麒麟兒姜維
因為姜維在蜀漢只管軍事,所以大家可能以為他只是個赳赳武夫,其實不然。
以他的鄭學修養,未必不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只不過蜀漢大權掌握在荊州派、東州派的手中,涼州人很少,難以形成勢力與他們一爭,姜維連年攻打涼州,未必沒有吸收涼州人進入蜀漢政權,增加自己發言權的意圖在內。
隨著蜀漢對雍涼的一再用兵,在關東立國的曹魏不得不重視雍涼一帶,這深刻的影響了兩晉的歷史。
涼州豪族與五胡亂華
3
曹操時代勉強平定了隴右,對河西則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曹丕時代河西豪族的叛亂被平定,但整個涼州並沒有被曹魏消化,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輕鬆的奪取天水、安定、南安三郡,曹魏駐守雍涼的郭淮、陳泰、鄧艾、王經等也多是客將,不太敢起用涼州本地人。
不過隨著諸葛亮的去世以及曹魏對雍涼的重視,隴右地區逐漸被曹魏消化,安定胡氏(胡遵、胡奮、胡烈)等隴右大族得到曹魏重用,姜維只好向更偏遠的河西地區發展。
到蜀漢滅亡後,河西也被魏晉政權消化,金城麴氏、敦煌索氏、酒泉黃氏等紛紛進入魏晉政權,索靖、黃華等人還位居高官。
天下將亂
索靖發出銅駝荊棘之嘆
也正因為如此,魏晉政權雖然立足關東,但對涼州的重視勝過東漢。
晉初,河西鮮卑禿髮樹機能叛亂,晉軍一敗再敗,晉武帝在準備滅吳戰爭的同時,卻毫無放棄涼州之意,而是派出精兵良將堅決鎮壓,最終晉將文鴦、馬隆等討平叛亂,保住涼州。
雍涼豪族獲得較和平的發展環境,迅速從武力豪族向文化士族轉化,對晉朝的向心力也日益增強。
西晉時,雍涼士族張軌(安定烏氏人)出任涼州刺史,其時匈奴人劉淵在羯人石勒、漢奸王彌的幫助下席捲中原,都城洛陽岌岌可危,張軌多次派部將北宮純率精銳騎兵「涼州大馬」支援洛陽。
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大漢奸王彌率軍數萬攻打洛陽,北宮純率精兵百餘人沖陣,大破王彌;永嘉二年,劉淵之子劉聰率軍五萬攻打洛陽,北宮純再次入援,率軍夜襲,大破劉聰,涼州豪族可謂兩保晉朝,忠義無雙,時人亦競相傳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洛陽陷落,晉懷帝被匈奴所虜,又是涼州豪族武威賈疋、金城麴允、敦煌索綝在關中扶持晉愍帝,屢次擊破匈奴劉曜的大軍。
最終因關中殘破,給養不足,到建興四年(316年),長安才被劉曜攻破,西晉滅亡,可以說涼州豪族將五胡亂華推遲了將近十年。
而張軌依託涼州豪族建立的前涼政權,則成為漢人在北方的避難所,文治武功為十六國諸涼政權之首。
前涼政權——三國時代的遺產
因為中原士人的流入與涼州本土越來越重視文教,前涼不但自身文化成就迭出,而且帶動得周邊的禿髮鮮卑、乞伏鮮卑、盧水胡人、略陽氐族都日益漢化,後世在雍涼建立政權的南涼禿髮氏、西秦乞伏氏、北涼沮渠氏無不重視文教,北魏消滅北涼後,得到的河西士人李沖等成為魏孝文帝漢化的主要助手。
涼州豪族尚武的傳統則使前涼政權名將輩出,前涼創立者張軌、隴上壯士陳安、一代儒將謝艾等人都堪稱名將。
尤其是後趙統一北方後,石虎三次派大軍攻打前涼,都被謝艾以少勝多,鎩羽而歸。
直到數十年後,才在大秦天王苻堅壓倒優勢的兵力下滅亡。
總之,以姜維為代表的涼州士人,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中,發出了耀眼的光輝,涼州士人對華夏文明的保存和延續有巨大的功勞。
這一切都離不開魏晉政權對涼州的努力經營,而這又是被蜀漢的涼州戰略逼迫所致,所以,姜維對涼州的覬覦,反而成就了涼州,間接挽救了華夏文明。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三國演義》諸葛亮也不是神人,來看看他有哪些決策失誤!
小時侯看《三國演義》,最喜歡本事大如天的諸葛亮,感覺他比那些浴血疆場的猛將還厲害。每當看到諸葛亮出場,心裡便不慌了。諸葛亮為劉備服務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207年,諸葛亮那年27歲,劉備47歲,有...
劉備三顧茅廬只為諸葛亮?他背後強大的勢力集團更具吸引力!
劉備的出身比較特殊。他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後」,但從小「與母販履織席為業」。所以劉備的出身,既非「貧賤」又非「富貴」。這就使他具有了雙重身份,在士族和寒門兩方面都受歡迎。劉備這樣出身「貧寒」...
蜀漢堅持北伐,為何不攻略涼州西域等地呢?
蜀漢政權是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雲南...
他是蜀漢後期的第一名將,卻被小說家整整毀了600多年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出現之前,尊劉貶曹的情況遠沒有這麼嚴重。但是自從羅貫中完成了這部作品之後,劉備成了全國人民的大救星,曹操則成了一代奸雄。但是這僅僅是文學作品,與真實的歷史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如果劉備不打益州劉璋,轉攻此地,蜀漢就能攻滅曹魏,一統中國
27歲的待業青年諸葛亮,在面試報告「草蘆對」(俗稱「隆中對」)中,向新野縣長劉備提出,他應當先奪取荊州省長劉表的地盤,再兼并益州省長劉璋的地盤,然後聯合江東省長孫權,組成南方聯軍,分路北伐,共同...
蜀漢北伐的戰力來源竟不是本國人?
提到三國時代,蜀漢北伐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從諸葛亮到姜維,蜀漢前後共計十六次北伐(諸葛亮五次,姜維十一次),每次北伐,蜀軍夜打過能有所斬獲,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畢竟無論是國力軍力,蜀漢都照比...
三國大將軍姜維,驍勇善戰支持北伐,最終卻無奈向手下敗將投降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年代,可以說英雄豪傑無處不在,無論是漢末三國初期,還是中後期,都有著非常知名的大將,他們的存在支撐著三國的鼎立。然而時代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天下分久必合也是一種趨...
諸葛亮用兵如神,姜維敏於軍事,為何他們都沒能北伐成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胸懷大志的劉備,趁勢而起,從一個織席販履的草根,成長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先是地跨荊襄,爾後雄據巴蜀,並終成帝業,縱觀他的一生,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勵志無比。然而這一在普通人看來,...
劉備手下四大政治集團,內部矛盾很深,導致蜀漢短短3個月內滅亡
大家都知道,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在建立蜀漢政權的之前, 劉備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顛沛流徙,沒有固定的據點。直到赤壁之戰後,借了孫權的荊州,才慢慢的發展起來。後來跟劉璋鬧翻臉,入川...
同樣都是北伐,諸葛亮和姜維有什麼區別?目的分別是什麼?
諸葛亮和姜維這兩個人物相信很多人都不會覺得陌生,兩人同作為三國時期的名人在民間流傳著諸多的傳奇事跡。在歷史上,諸葛亮和姜維都進行過北伐,但得到的後世評價卻截然不同。關於諸葛亮北伐雖有批判之聲但肯...
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那蜀漢的命運會逆襲嗎?
劉備作為三國之中蜀漢的開國君主,其一生就是標標準準的窮屌絲逆襲。蟄伏市井,窮的只能以賣鞋織鞋為生,喜歡結交豪俠,實際跟想混黑社會沒什麼區別。後來靠著皇族後裔的頭銜,得到財團的風險投資拉起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