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的多疑沒用對地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想必大家都聽過林俊傑的這首《曹操》: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那麼可見,東漢末年的時候真的是不消停呀!那麼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有一個主要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曹操。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給曹操的評價有哪些:曹操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他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長期打壓吳蜀聯盟,從而奠定了曹魏集團的軍政基礎。

在 政治上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這樣一個全能人才為什麼在官渡之戰這個戰役中是遊刃有餘,而在赤壁之戰中缺慘不忍睹,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中間出了什麼問題。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略決戰

東漢獻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紹擁兵20萬南下,進攻許昌,想一舉消滅曹操。

不久,袁紹便帶兵渡過黃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當時兵力只有4萬)決戰。

袁紹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又對謀士猜忌多疑,屢誤戰機。

曹操則雄才大略、多謀善斷,取得主動。

曹操採納許攸(原袁紹謀士,後遭袁紹猜忌改投曹操帳下)建議,出奇兵偷襲烏巢,放火焚燒袁紹的糧草,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

曹操則全線出擊,殲滅袁紹的主力。

最後,袁紹只帶了800名殘兵敗將渡過黃河,逃回河北。

在小編看來雖然是在這場戰役中曹操險勝一籌,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他怎麼可能輕易的相信敵軍的謀士許攸,如果當時曹操沒有採納許攸的建議,那麼這場官渡之戰將會是有一番景象了吧!!

赤壁之戰

東漢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

九月,曹軍進占新野,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

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

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

劉備在長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

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

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

黃蓋擇時率蒙沖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

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

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

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在赤壁這場戰役中曹操的生性多疑就沒有什麼體現了,比如周瑜的詐降這一塊曹操就沒有多想,還有想法不夠全面,應該是在船上作戰早有對策才可以,總之準備太草率了。

兩大戰役都有各自的不同,目的也有所不同帶給後人的評價也各有不同,戰役的發生也是順應當時時代的潮流應運而生,那麼作為我們的歷史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當時的決定,都是為了更好的將來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火」 起來的戰爭(1)

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軍事鬥爭的歷史,《孫子兵法》十二篇裡面就有一篇是專門詳述火攻之法的,戰爭是殘酷的,對任何一方來說,過程不重要,結果才重要,所以在戰役膠著的時候用火攻之法有時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或...

赤壁之戰:諸葛亮與周瑜以少勝多的戰役

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軍的一次決戰。話說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揮師南下,欲先滅掉劉表,再順著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

文史隨筆 赤壁之戰勝曹操——以少勝多的戰役

  三國時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統一了北方,而後興兵向南。在強敵壓境、存亡未卜的危急關頭,孫權和劉備為了避免徹底覆滅,終於結成了聯合抗曹的軍事同盟。   公元208年lo月,周瑜率兵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