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侃三國:馬謖如果聽諸葛亮的當道紮營,就能擋住司馬懿大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馬謖聽諸葛亮的當道紮營,就能擋住司馬懿大軍?

失空斬,那都是戲。

戲是什麼?演給別人看的。

為什麼?

因為,諸葛亮的北伐必然不會成功,這一點諸葛亮本人比誰都明白。

但是,諸葛亮又必須一次次演註定要失敗的戲碼。

街亭這一次(北伐)當然同樣必須失敗,街亭必須失,而且失街亭必須是戰役勝負的關鍵(被),誰守街亭都一樣,都必須死。

只不過,這一次碰巧是名門望族的子弟馬謖而已。

正因為馬謖是名門望族子弟,死的才更有價值,戲份才更足。

因此,街亭之失與是不是「當道紮營」沒有屁的關係。

戲碼為什麼必須這樣演。

這決定於當時的時勢,整個中國歷史的價值取向,以及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

諸葛亮必須成聖

整部三國演義,第一中心思想是吹諸葛亮。

為什麼吹捧諸葛亮?

並非因為他真的有經天緯地之才(臥龍鳳雛得一可定天下的笑話就是明證之一),而在於其忠君——劉備死後,諸葛亮代表的荊州派 在權力鬥爭獲勝,當另一託孤重臣李嚴被殺後,諸葛亮權傾朝野,然而卻沒有自立,仍維護著蜀漢政權。

忠君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第一價值觀,因為這時維護所謂封建體制的第一要素。

整個中國史上,做臣子的好壞,第一標準是忠奸。

權傾朝野,卻沒有廢正統的劉漢而自立,在三國那樣的亂世,自然是天字號第一忠臣。

諸葛不成聖誰成聖?

諸葛亮為什麼「逆天」而行,明知北伐不可為而為之?

戰爭連綿的亂世,人口是天字第一號資源。


根據歷史資料,東漢末年的連年戰亂和瘟疫,華夏土地上人口經歷了歷史上最為劇烈的降低。

待三國鼎立時,雖然人就有一定恢復,總人口也不足千萬。

其中,蜀漢僅有百萬,東吳200萬多一點,曹魏人口則超過蜀吳的總數,約450萬,整整抵得上4各半蜀國。

以這種情勢,蜀國能通過北伐滅掉最為強大的曹魏,恢復漢室?

夢都不是這麼發的吧?

諸葛亮為什麼就會發這種白日夢呢?

無他,以北伐為名,養兵自重而已。

在蜀漢權力體系中,其實諸葛亮勢力並不強,地位並不高,他在荊州幫中,地位低於關張。

當劉備入川後,劉備首先倚重的是四川幫,他地位更進一步下降。


劉備死的時候,諸葛亮才熬到了荊州幫老大的位置,因此他與四川幫老大李彥一起被委以託孤重任。

但是,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來說,荊州幫作為外來的強龍難以壓制地頭蛇四川幫。

那麼,荊州幫用什麼來與四川幫抗衡?

唯有「繼承遺志」,在自己高擎的幡上寫上大大的「北伐中原恢復漢室」這一「終極理想」。

只有打仗才能掌握軍隊,在亂世才能真正掌握權力。

於是,諸葛集團,必須不停演註定不會成功的北伐——如果換成另一個主義,另一個角色,北伐就是不顧民間疾苦的窮兵黷武。

掌握了軍隊和權力,接下來的事就成了天下棋局的執子者,而以李彥為代表的四川幫註定全盤皆輸,淪為棋盤上被擺弄的棋子。

諸葛亮為什麼不自立?真的是因為忠?

除了諸葛亮本人,誰也不知道答案。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諸葛亮不能自立。

自立就是找死。

首先,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朝廷失去維持社會秩序的能力,各個地方只能割據自保。

這就催生了三國、晉代獨特的士族割據政治(晉代之亂,以至於演繹成中華民族史上最慘烈的五胡亂華之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氏為了對抗士族勢力而大力培植皇族集團)。

割據士族的勢力決定著天下大勢。

除蜀漢是打著承繼劉漢正統的旗幟,當時的各大勢力(包括被消滅兼并的各勢力)都脫胎於地方士族集團。

曹魏『孫吳,正是依託於士族勢力才得以自立。

如果,諸葛亮真的敢於自立,秒秒鐘就會滅。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亂世,要想立,首先必須名正和依傍士族。

就是在最強大的中原地區先後權傾天下的曹操和司馬懿都不敢自立,高擎的幡上一直寫著「終身為漢(魏)臣」的護身符。

諸葛亮兩者全無,何以自立?

同樣是沒有自立,曹操、司馬懿,因為後人最終自立而成了(漢、魏)賊。

而根本沒有能力、實力和任何可能自立的諸葛亮,因為沒有自立,而成整個中國歷史臣子的最高標杆(之一)。

三國演義中很大部分故事都是為了諸葛亮原本必然的失敗找藉口,包括馬謖失街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街亭之敗誰之過?

文|霍真布魯茲老爺(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建興六年春,矢志北伐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以趙雲鄧芝率疑兵出箕谷,自己身率大軍兵出祁山,達到了很好的戰略效果,一時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蜀,大批的魏國官員紛紛降蜀...

顧全大局,諸葛亮有苦難言揮淚斬馬謖

相信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諸葛亮原本計劃將隴右歸入版圖,作為攻取中原的前進基地。此次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朝野極為震動,隴右三郡皆反,魏明帝更是親臨長安親自督戰,這將是...

三國馬謖失街亭究竟在哪裡?

馬謖在歷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卻很高,一部《三國演義》的小說,一出《空城記》的戲曲,使得他以紙上談兵、膠柱鼓瑟的形象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植根在人們的心目中,整個兒眼高手低、誇誇其談的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