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名門,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憂憤而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荀彧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只因忠於漢室,和曹操志向不一,落得個憂憤而死,且不被魏廷承認(魏國配饗功臣中沒有荀彧)。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荀彧也可瞑目——他至少保住了自己漢臣之名。

荀彧一生都在為曹操謀劃,人生末了卻發現所託非人,最後只能以死表明了對漢室的忠貞。

可是歷史偏偏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在死後50年,他還是失去了漢臣名分。

公元265年,也就是司馬炎取代魏帝的那一年,不知出於什麼考慮,魏國追贈荀彧為太尉。

在魏國消失的那一年,他卻正式成為了魏臣;然而這樣一來,他的漢臣名節沒了...

荀彧,字文若,出身名門,少時便被譽為「王佐之才」。

早期在袁紹手下任職,袁紹四世三公,出身高貴,且素有威名,將荀彧奉為上賓,非常尊重他,看起來袁紹確實是個值得追隨的主公。

然而荀彧卻在袁紹勢力最盛的時候離開了他,投奔了相較之下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從此改變了這位梟雄的命運,也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荀彧長期堅守在曹操的後方,極少親臨戰場,這種堅守使得曹操沒有了後顧之憂。

雖然荀彧比曹操小七歲,但曹操卻將他視為師長,敬重有加。

兩人的關係,可以用鍾繇的一句話來概括:「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

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

曹操麾下謀士眾多,多智者亦不在少數,曹操與他們相處得也十分融洽,但其他謀士再是智計百出,也只不過是「受命而行」。

惟有荀彧不同,在荀彧面前,曹操恭謹得像個求教的弟子,雖然常年征戰在外,但無論軍國大事,必寫信向後方的荀彧請教。

荀彧的智慧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看破世事,洞察人心。

他看得出曹操是可以成大事的人,也知道自己有這個能力助他一臂之力。

然而亂世紛爭,群雄逐鹿之中,他卻沒有看清楚曹操真正的志向所在...

數十年光陰逝去,天下大勢已定,對於漢室他早已無力回天,最後只得「憤而以死明志」。

知識分子最悲劇的人生,莫過如此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謀士篇(4):郭嘉,三國中的鬼才

點擊關注↑壹盞青燈↑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那浩浩蕩蕩的三國時期里,各路英雄都在追求著自己的夢想,有才有名的人更是數都數不清,就像東吳有周瑜大將軍,西蜀則有臥龍諸葛亮,那三國的曹魏呢?我現在要講的就是...

三國荀彧:為大漢生,為大漢亡

近年來,隨著新三國的熱播,大家的視線又被拉回到了那個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動盪年代,在三國中,有一批人,他們具有古人的忠肝義膽,具有謀略全局的智慧,具有安家平天下的志向。他們不為俠客,不做腐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