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把培養讀書興趣,作為小學語文頭等大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語文教學的本質還是多讀書。

在語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亂的當今,重新提出這個樸素的道理,從「多讀書」的角度去闡釋語文的本質,是有現實意義的。

聽說讀寫,哪個最重要?「讀」最重要。

培養讀書的興趣與習慣,這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是建樹一種生活方式。

這幾年推行課程改革,有必要也有成績,但目前面臨一些問題。

主要是虛浮煩躁,坐而論道,翻來覆去,急於求成,往往是為改革而改革,走得很遠,卻忘記了為何要出發。

弄得一線老師也目迷五色,無所適從。



這樣的時候,我們特別需要定力,摒棄形式主義,回到樸素的立場,回到教育的本質上來。

語文課最基本的,還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培養讀書的興趣和習慣。

有了讀書的興趣和習慣,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帶動起來。

這兩句話是「課標」的精髓。

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中小學階段,讀書是取得精神和智力成長的主要營養源。


要有點平衡兼顧的意識。

看待讀書問題,我們當老師的要有點平衡兼顧的意識,既要照顧考試升學等現實的利益,更要從長計議,著眼於給學生的終身學習做準備,為他們走向社會之後的發展,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打底子。

講素質教育、人文教育,歸根結底還是要讀書。

語文課要培養讀書興趣與習慣,把這當作頭等大事。

提升國民素質,提升中國軟實力,改變中國生活風尚,要提倡讀書。




反思之一


語文課有沒有引導讀書的意識?是否有這方面的自覺?一個有水平的老師,會懂得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對高考中考,又竭力防止陷於題海戰術。

可以做到讓學生考得好,但又學得不那麼死板。

如果一個學生閱讀面廣,視野開闊,語文素養一般也會比較高,考試也不會差到哪裡。

在班級中做點調查,看看你們的學生讀書興趣到底有多高,這方面是什麼狀態?這也是檢查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指標。


反思之二


教學方式是否有利於提升學生讀書的興趣,或者反過來,是否敗壞讀書的興趣?精讀課功能是什麼?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味;略讀課,主要應當是學生自己去讀,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方法,拿到略讀課中去實踐、嘗試、體會,很多情況下,是自主性的泛讀。

摳得很細,就如同手術解剖。

這會帶來很嚴重的弊端。

課型沒有變化,沒有節奏,全都處理成精讀精講,基本樣式不變,反覆進行,學生會膩味,也就沒有讀書學習的興趣。

這種「細」要有意義,意義就是指向學生讀書的興趣,並要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而不能只是為了考試,陷於題海戰術。

起碼這兩方面都要兼顧一點,別走極端。

為了考試,把課講得非常精細瑣碎,而且千篇一律,面目可憎,那就扼殺了學生讀書的興趣了。

部編教材三位一體結構精讀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建構 「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反思之三


閱讀教學是否不教或少教讀書的方法?這樣的語文課是否很失敗?上了那麼多課,做了那麼多題,考了那麼多試,但我們的許多學生還是不會讀書,特別是不會完整地讀一本書。

一定要把讀書方法與能力的訓練,納入到教學安排之中,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除了精讀,還有瀏覽、猜讀、跳讀、群讀,等等,都需要給具體方法。

課標要求,從小學高年段開始,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

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範圍。

一堂課下來,有把握得住的「乾貨」。

學生為何不喜歡語文課?可能跟課程設置的程序太多,老是重複,又嚼得太細,是有關係的。

我們講課不能只考慮設計的如何周全漂亮,一定要讓學生有興趣,能投入,有獲益。


反思之四


我們的閱讀教學觀念,是否應當更新?「不動筆墨不看書」,一定情況下是可以要求的,但又不能規定學生凡是讀書都必須做筆記寫文章;閱讀教學可以也應當和寫作有聯繫,但不等於凡是閱讀全都指向寫作。

因為如果這樣去強硬要求,就會變成束縛,導致扼殺讀書興趣。

我們今後講「不動筆墨不看書」,最好限定在一定的語境之中。

「好讀書不求甚解」 。

這不一定就不好。

是讀書的一種常態,不必苛求。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讀書的。

提倡有條件的都實行海量閱讀我現在特別贊成,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

山東濰坊韓興娥:「讀一本書和讀很多書是不一樣的」 。

這對當下那種文摘式、快餐式、拼貼式的閱讀,以及這些閱讀所造成的思維能力的弱化,有針砭的意義。

學會「連滾帶爬」地讀,更新我們的閱讀教學理念,提倡大量的課外閱讀,學會「連滾帶爬」地讀。

不要每一本書都那麼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的,否則就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起閱讀興趣來。



反思之五



課外閱讀是否納入了教學計劃?「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以「課標」精神理解閱讀教學,應當有新的思路,那就是:讓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課堂閱讀教學往課外閱讀伸展,讓課堂內外的閱讀教學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聯成一體。

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大量」,主要就是課外閱讀,而不是現在常見的反覆做題,也不限於課堂教學。

現在是網絡時代,學生大量接觸網絡,當然也是一種閱讀,但容易浮光掠影,思維碎片化,淺化,所以提倡多讀書,還要加上「讀整本的書」,這還可以磨磨性子,養成好的習慣與學風。

「課標」對九年的課外閱讀量專門做了規定: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需要有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的課外閱讀,注意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與閱讀難度,體現教學的梯度。

第一學段,小學低年段,「課標」要求「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

反對盲目提倡「讀經」現在有些學校和家長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學低年段甚至學前班就要孩子們「讀經」,是不合適的。

到第二學段,小學三四年級,「課標」 開始重視敘事性作品的閱讀。

根據這個學段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學生喜歡具有生動形象、故事性較強的作品。

第三學段, 「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對閱讀的水平也提出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從小學高年段開始,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

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範圍。

閱讀教學評價的建議,不只是課堂教學的,也適合課外閱讀。

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注意收集、積累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發展的資料,可採用成長記錄袋等各種方式,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

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

讓學生有選擇,有自由度,不斷拓展閱讀空間。

從中考或者高考的情況看,凡是形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閒書」的,這一部分學生思想一般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他們往往也能在考試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習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閒書」少,沒有閱讀習慣,即使考試成績不錯,視野都比較窄,思路也不太開展,往往是高分低能。

所以,在應試教育還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況下,最好還是要兼顧一些,讓學生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使他們的愛好與潛力能在相對寬鬆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

閱讀面寬了,思維開闊了,素養高了,反過來也是有利於考試拿到好成績的。


反思之六


老師是否知道學生的閱讀興趣?現在的小學生喜歡讀些什麼?舉出一些被他們熱捧的書來看吧:《植物大戰殭屍》《怪物大師》《神奇校車》《查理九世》《笑貓日記》《淘氣包馬小跳》《男生日記》《女生日記》,以及漫畫雜誌《幽默大師》《爆笑校園》《阿衰》,等等。

讀書其實是個人化的事情,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性情,甚至男生和女士,各自的讀書興趣可能都會有所不同。

閒書讀得多了,對閱讀能力肯定也有很大幫助,他們讀書的習慣養成了,閱讀和欣賞水平也會提高。

經典和青少年是會有些隔膜的,而且不一定喜歡。

怎麼辦?只能慢慢引導,不能強制。

其實孩子們成長過程,不同年齡段會有不同的興趣,他們會自我調整,自我塑造。

尊重學生的語文生活,語文課一定要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並能多少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

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反思之七

讀書的情況是否在評價考試中得以體現?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閱讀的興趣與習慣。

現今有些地區中考或者高考,也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閱讀面與知識面,有些題出得較活,光是讀教材教輔,是難於完成的。

這對課外閱讀教學的推動就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命題所依賴的材料範圍將大大拓展。

二、是更加注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

「非連續文本」 。

三、有意識考查讀書的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閱讀面與閱讀品味。

四川高考語文試題,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科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續寫下面的話:「即使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苦難帶給人生的意義。

」上語文課,要有培養讀書興趣這個意識,把讀書當作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要注意教學方式上對於讀書興趣的培養;語文課要教給學生讀書包括讀課外書的方法;一些傳統的閱讀教學觀念需要適當更新;要鼓勵讀閒書,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在評價考試中體現對讀書的重視。


語文課不要濫用多媒體。

不斷穿插使用多媒體,雖然很直觀,可是把課文講解與閱讀切割得零碎了。

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被擠壓了,文字的感受與想像給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

這樣的多媒體對語文學習並沒有好處。

過多依賴多媒體,還會制約老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很多老師得了「百度依賴症」,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有結論沒過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貼化。

語文教師必須是「讀書種子」。

「前日有雜誌採訪我,問:孩子們都不太喜歡讀書,怎麼培養興趣?答:家長自己愛讀書,孩子自然也對書有興趣。

父母成天打麻將看電視聊大天,家裡完全沒有讀書的氣氛,怎麼可能要求孩子讀書?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傳身教是第一位的。

如果能讓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習慣,加上陽光性格,比考上好學校更重要。

」「職業性閱讀」。

語文老師要養成讀書的良性生活方式。

如果老師自己不是「讀書種子",你的學生就很少可能會喜歡讀書。

專業發展是人生事業的發展的一部分,要有一點理想主義。

語文課要把讀書當作頭等大事。

老師先當好「讀書種子」。

要把當小學老師作為「志業」教師是穩定的職業,是創造性的職業,一定會重新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職業」有持久的熱情,又有長遠的目光,那就是「志業」了,和純粹賺錢謀生的心境不一樣了。

「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最好的老師都不會滿足於當一個「教書匠」的。

多讀書,增學養,求發展。

重要的是在整體素質提升方面下功夫,在志向和事業心方面下功夫,要培養專業興趣與專業敏感,拓寬視野,不斷更新知識。

應當少抱怨,懂平衡。

當前課程改革有許多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實施起來都有困難,但還得補台,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去嘗試,推進,做一點是一點。

暑期教師培訓體驗營


第一期:7月09-12日 地點:西寧

第二期:7月14-17日 地點:西安

第三期:7月11-14日 地點:貴陽

第四期:8月12-15日 地點:昆明

第五期:8月11-14日 地點:深圳

擬定日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