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讀「閒書」,何來開卷有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看來,這是一個不需要太擔心的問題,鼓勵學生讀「閒書」,就是讓學生拋開必讀書單、拋開精讀的語文課式閱讀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興趣來選書,儘量讓閱讀變成一個自然、自發的過程。

題海戰術只會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讓他失去對語文的興趣

很多家長畫地為牢,只容許孩子讀他們指定的書,甚至只讀和考試有關的書。

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不對。

不讓讀「閒書」,讀書成了非常功利的行為,老是圍繞考試需要讀那點課文,頂多還有一些教輔,限制那麼死,怎麼可能有閱讀興趣,怎麼可能拓展閱讀面,又怎麼可能提高語文素養?即使對考試而言,這也是下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確要求,就是讓學生讀書有選擇,有自由度,擴大閱讀空間。

對於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閱讀量,才有語感,閱讀能力、語文素養也才能得以提高。

題海戰術只會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讓他們失去對語文的興趣。

光是讓學生在指定範圍內閱讀,也是不好的,那會限制學生的自主性,也會挫傷讀書的興味。

課外閱讀「閒書」少,學習上升的潛力更小

讀「閒書」是自主選擇的閱讀,是目的性不那麼強的閱讀,甚至是漫不經心的、帶有娛樂性質的閱讀。

放手讓學生讀「閒書」,就等於把他們送到浩瀚的書海之中,讓他們自由穿梭「歷險」,這是引發閱讀興趣的最好辦法。

書海中當然五光十色,甚至泥沙俱下,孩子們剛進入,適當給以一些指引是必要的,這指引主要是導向閱讀名著和經典,導向那些健康的、有文化意義的書,導向適合孩子們不同年齡段讀的書。

但「導向」不是死板限定,更不是強行禁止接觸某些「壞書」。

堵塞不如疏導,你越是禁止,越可能引起好奇心,他們反而可能偷偷找來讀。

引導他們讀健康的、有內涵的書,他們的閱讀口味和分析能力慢慢提升了,也就逐漸學會遠離那些低劣的書了。

所以,讓孩子們讀「閒書」,在適當指導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放手。

我曾經在北大本科一年級新生中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兩點:

一、凡是喜歡語文,養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閒書」的,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

二、只熟習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閒書」少,沒有閱讀習慣,即使考試成績不錯,進入大學後,往往會感到學習困難,視野窄,思路不夠開展。

在應試教育還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況下,我認為,除了「為高考而讀書」,應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學生的愛好與潛力在相對寬鬆的個性化閱讀中發展。

人文素質高了,其實也是有利於考試取得好成績的。

語文教學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要看課外

現在的語文課不太受學生歡迎,究其原因,是混淆了精讀課與略讀課的功能。

本來,精讀和略讀是兩類功能不同的課型,精讀就是教讀,是示例閱讀方法;略讀是自讀,老師指點一二即可,讓學生自己讀,用精讀所學的方法去實踐,舉一反三。

如今,多數語文教師把語文課全都講成精讀了,學生的自主閱讀空間被壓縮,又不讓讀「閒書」,這樣的語文課學生怎麼會喜歡?

應建立這樣一種觀念:語文教學的效果好不好,不止看課內或考試,很大程度上要看課外,看是否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這次課標修訂也強化了對於課外閱讀的指導,強調在閱讀上「尊重天性,培養興趣,提高能力」。

這三句話很值得琢磨。

在課內要注意引起閱讀的興味,學生課外就會主動找書來讀,慢慢形成習慣。

現在語文教學幾乎完全指向高考,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學生中學畢業了,卻沒有形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除了課本與教輔,沒有讀過幾本書,閱讀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優雅有趣的事情。

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

語文教學除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應該把閱讀習慣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來培育。

一個人成年後不管從事什麼工作,無論貧窮富貴,如果沒有讀書的習慣,就很難實現終身教育,也很難提升素養。

培養閱讀習慣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

這樣看來,「閒書」不閒。

(文/溫儒敏)

家長有話說

「孩子愛看書,最愛看那些圖片精美的畫冊,還有雜誌,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些糾結,覺得是不是應該引導孩子或者是限制孩子在這些方面的閱讀,先從中華名著開始讀起。

但看了這篇文章之後覺得,只要不涉及不正確的人生觀,讓孩子自己選擇,這算是一種遊戲,最起碼不用天天對著玩電腦,起碼還是在吸收知識的。

——@宇小小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小學語文課本換了!

今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部編本)。今後3年,「部編本」將陸續推向全國使用。這是全國「三科教材」(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