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 五代第一明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柴榮的設計環環相扣,互相牽制,理論上很完美,軍政兩個方面也都平衡了。

柴榮鬆了口氣,而他的生命也走了終點。

顯德六年,也就是公元959年6月19日,柴榮生命的最後一刻,將范質、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叫到跟前交待後事。

先說了一些託付的話,最後說:「翰林學士王著,是我的老部下,我以前當藩王時就跟著我,此人無論從情誼還是能力方面都可以重用,如果我不行了,一定得提拔他為宰相。

對於范質,柴榮看重的就是有主見,遇事果斷。

這一回,范質又給他果斷了一回,三人剛出大殿,范質哼了一下,就對其他倆人說:「王著這個酒鬼,整天就知道喝酒,能當個辣子宰相。

」說完掃了王溥、魏仁浦一眼,又說:「這事就到這裡,再別往外說了。

」柴榮還沒咽氣,范質就開始「做主」了。

柴榮沒有熬過這一天,他帶著對這個國家的無限眷戀,帶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帶著對幼子的一百個不放心走了。

作為公認的五代第一英主,史稱「五代第一明君」,在壯志躊躇時,離開了這個世界。

柴榮從孤兒成為郭夫人的養子,受到郭威的喜愛,一直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默默無聞地履行著自己的崗位職責,不受群臣的重視。

當了皇帝後,大臣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可是在親征北漢、三征淮南中,他做到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迅速提升了人氣,讓朝廷上下刮目相看。

到北征契丹時,聲名顯赫到讓敵人望風而逃,不動一刀一兵,就收回重要的二州三關。

柴榮在位期間,加強軍隊建設,打造了一支鐵軍,征伐所向披靡。

在使用人才上,知人善任,唯才是舉,選拔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文臣武將。

他凡事親力親為,每一戰都能身先士卒,用自己強大的感召力帶領隊伍,全軍將士無不以一當百。

在內政上,提倡休養生息,注重文化建設,管理深得人心。

在他執政的短短几年時間內,使國家吏治清明,天下承平。

通過恢復漕運、規範佛教、考正雅樂、雕刻古籍等等舉措,使國家物質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做出了許多超越古人,啟迪來者的事,為其後的統治者夯實了基礎,也指明了方向。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透支生命,只能是過早的死亡。

柴榮正是在連年征戰、積勞成疾的狀態下,走完了自己年僅39年的生命歷程,離開了他熱愛的土地和人民。

柴榮死了,第二天,按照遺訓,六歲整數不到,號稱(虛歲)7歲的柴宗訓登上了皇位。

這麼個孩子,只能是個擺設,只有讓一天之內由皇后變成太后的符太后聽政。

剛過了一個月,符太后和宰相們不知道那根筋出了問題,任命李重進為淮南節度使,下派到揚州去工作。

也許是讓有威脅的人別呆眼皮子底下,也許是為了防備南唐在主幼國疑的情況下生事。

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事,這個人事安排可能沒有問題,可是後來出事了,這就成了一步臭棋。

據說趙匡胤看到李重進走了,要求自己也去地方工作,可能是為了避嫌,因為有了「點檢作天子」這檔事,他畢竟是現任點檢,難免被戳戳點點。

李重進走了,自己站在了風口流尖上,不如一走了之,眼不見為凈。

結果朝廷真給准了,任命趙匡胤為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

兩位最高軍事首領下放地方工作,朝廷大臣們和皇室成員應該心裡安穩了些,當然倆人的軍職沒有解除,只是換了個辦公地點。

但是對趙匡胤有個要求,就是出京做「裸官」,家屬不能帶走,得讓她們在首都「享受」大城市生活。

趙匡胤到歸德府幹了些啥,他的後人在整理《太祖實錄》時居然沒有記,也就是這一段是空白的。

可能是沒幹出可圈可點的事,也有可能是這一段不能記,幹了些不光彩的事。

總之,他一定沒閒著,因為柴榮把他給叫醒了。

此話怎講?還得說說柴榮。

在後事安排上,柴榮設計的很周到,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柴榮一直以唐太宗李世民為榜樣,在後事安排上也走了李世民的老路,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臨終為兒子選「託孤之臣」時選了徐懋公,就是《隋唐演義》中那個能掐會算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由於功勳卓著,被唐王朝賜了李姓,改名李勣。

選中李勣後,毫無理由、莫名其妙地把同中書門下三品,身處宰相行列的李勣貶為離京城一千多里的疊州都督,就是現在的甘肅省迭部縣,至今還欠發達的地方。

李世民貶了李勣,告訴太子李治:「李勣文武雙全,可是你對他沒有恩惠,你當皇帝,他不服你,現在把他免了,他要有異常舉動就殺了他,要是沒有怨言,我死後,你把他聘為首席宰相,他為了報恩,會好好扶持你。

結果是「李勣受詔,不至家而去」。

就是說,李勣接到命令,二話不說,立馬動身,連家都沒回就趕赴疊州。

可能是更聰明的李勣一下看穿了李世民的伎倆,他的舉動有兩層意思:一是保命要緊,二是可能寒心了。

李勣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對李唐王朝的功績和忠心天地可鑑,卻遭到如此的對待。

之後的情節,跟李世民的編劇一樣,太子李治即位後僅三日,就提拔李勣為洛州刺史,三個月內連升三級,拜其為尚書左僕射,坐了首席宰相的位置。

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李世民沒法編劇了。

因為武媚娘走到了政治的前台,小尼姑要升職,誰也擋不住。

武媚娘要取王皇后而代之,元老重臣都出來反對,李治說反對無效,老臣繼續反對,李治就堅持不下去了,最後問李勣怎麼辦?這時候的李勣,估計想到此前的境遇,心想你老爺子給我耍了回小聰明,我給你也用用,於是很平淡地說:「此乃陛下家務事,何須問他人」。

李治如夢方醒,說他奶奶的,老子「離個婚」還要問你們這些老東西的意見?於是果斷下旨,廢王皇后而立武昭儀為後,此後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了,李唐王朝很快改姓為周,還好後來又改了回來。

假設李勣不耍滑頭,估計就不會有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柴榮也一樣,「點檢作天子」,叫醒了趙匡胤,沒做點檢,就不會想天子的事,做了點檢,就另當別論。

人都是這樣,走到那一步,就想那一步的事。

如果一個年青人餓肚子,整天想的就是怎麼弄到吃的,一般情況下想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偷,絕對不會想娶媳婦的事。

當吃飽肚子了,就有了「溫飽思淫慾」這檔事,朝思暮思娶漂亮媳婦。

娶了媳婦,物質生活又好,就胡思亂別人媳婦了,因為有句話叫「孩子是自己的好,媳婦是別人的好」,但這個階段只是想想而已。

以後發達了,手裡有權有錢,就會更進一步,謀劃怎麼得到別人的老婆。

趙匡胤也一樣,要沒有「點檢作天子」這個事,也許暫時不往這上面想,這個事提了個醒,不想就不行了,而且越想越急。

估計在歸德軍的這段時間裡,就是在謀劃這個事,在當時的所謂正統思想中,這種「大逆不道」的不光彩的事當然不能記了。

趙匡胤光有這個想法不行,還得有這個實力,要不想了白想,白想還不如不想。

那麼看看當時的實際情況,就知道他是白想,還是不白想。

要當天子,就得有人支持,有人支持才有希望。

第一個站出來的,當屬趙普無疑。

當年趙匡胤占了滁州,趙普給他當副手,倆人一深入接觸,就成了親密戰友。

當時生病的趙弘殷在滁州城外呆了一夜,給兒子贏得了不徇私情、堅持原則的美名,可凍了一晚上,病情加重。

柴榮又派趙匡胤增援揚州的韓令坤,趕往六合,趙普主動擔起了照顧趙弘殷的重任。

在照顧並護送趙弘殷回家時,趙普親力親為,比兒子還兒子,史載:「朝夕侍奉藥餌」,趙家人被感動得一塌糊塗。

趙弘殷叮囑趙家人,將趙普按宗情對待,也就是說,在趙家人的眼中,趙普就是自家人。

趙匡胤到宋州任歸德軍節度使後,推薦趙普當了節度掌書記,是節度使的高級幕僚,首席參謀。

從此以後,趙匡胤老媽杜老太太一直親切地叫趙普為趙書記。

乍一聽,這個職務名稱好現代,這可不是翻譯過來的,當時就是這個名稱,就這麼叫。

趙普可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謀略家,跟了趙匡胤,覺得趙匡胤是個可造之才,所以,一直在謀劃趙匡胤的升遷,當然了,肯定是走一步看一步,直到趙匡胤做了點檢,自然就要謀劃天子的事了。

所以,一個人要認準了一件事,不遺餘力地去做,總會有收穫的。

趙匡胤主動到地方工作,應該是他們戰略中的一個步驟,離開事非之地,好遮人耳目,便於籌劃,利於聯絡各方。

趙普的存在,在戰略謀劃及組織設計上,已優勢明顯。

策劃很重要,實施更關鍵,靠趙普一個人也掀不起什麼大浪,下面就得看趙匡胤還有那些機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祖上幾輩為宦,多為文職

宋太祖軼事 宋太祖趙匡胤祖上幾輩為宦,多為文職。其父趙弘殷驍勇,善騎射,於戰陣中得顯赫功名。後漢乾祐中,趙弘殷率將士與蜀軍會於陳倉,剛一交戰左眼就被流矢射中。負傷後他卻「氣彌盛」,一舉大敗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