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神機妙算背後的四位高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網絡圖)

歷史把諸葛亮寫成一位神機妙算的神人,但諸葛亮卻說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濟四人「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

」因為這四個人能使他「少過」《蜀志 董和傳》,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少犯過錯。

他是中國史上知道集思廣益的第一人—

《三國志·蜀志》卷五〈諸葛亮傳〉注引〈袁子〉,說諸葛亮「治實不治名」。

這句話概括了諸葛亮一生活動中最根本的東西。

可惜千百年來,很少有人注意到。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一個哲學家。

和漢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說相反,諸葛亮聲稱:「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諸葛亮集 文集》卷二〈陰符經序〉,十分強調人的作用。

諸葛亮非常重視「多見多聞」,以為「多見為智,多聞為神」。

為了求得對事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他要求做到「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

同書卷三〈便宜十六策 視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觀察問題。

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書〉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

〈蜀志 諸葛亮傳〉他認為「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便宜十六篆 思慮,「視微知幾,聽細之大」〈便宜十六策 視聽〉,高下、前後、隱顯、大小兩方面是有關連的,都要留意,決不可只顧一方面,決不可以為是細微的東西,輕易忽略過去。

在〈便宜十六策 治亂篇〉中,他說到要使政治由亂到治,應當「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強,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身,後理人。

」之所以分先後,是因為「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

」但絕不能只顧先,不顧後。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書。

評論者往往說這是諸葛亮的「事務主義」的表現。

下這種評論,表明未深究諸葛亮的思想。

殊不知諸葛亮極端重視兼顧事物的兩個方面,大事像「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他抓得很緊;小事,像自校簿書,他也不忽略。

他知道大小之間是相通的,治實不能忽視小事。

關於自校簿書,丞相府主簿楊顒曾用「坐而論道謂之三公」、「邴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穀之數」等話勸過他《蜀志 楊戲傳》注引〈襄陽記〉。

但在他看來,這些是治名不治實。

丞相府的簿書能反映國家各個方面的情況,諸葛亮要治理好蜀國,怎能不翻?

在治實上,諸葛亮還有一個可貴的地方,他懂得一個人的所見所聞畢竟有限,提出了「集眾思,廣忠益」集思廣益的思想。

集思廣益是諸葛亮的一句帶有民主性的名言。

他說他在隆中,初交崔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徐元直,「勤見啟誨」。

並且用了「處茲不惑」的話,稱讚徐庶元直做到了集思廣益《蜀志 董何傳》在益州,他把「集眾思,廣忠益」當作丞相參署的辦事方針。

他要求做到「聽察採納眾下之言,旨笆?俊!供z〈便宜十六策 視聽〉他稱讚董和參署七年,對他「每言必盡」,「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

」稱讚胡濟對他「數有諫止」。

他說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濟四人「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

」因為這四個人能使他「少過」《蜀志 董和傳》,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少犯過錯。

人們還曾稱道他「聞惡必改而不矜過」。

《蜀志 諸葛亮傳》附〈董厥傳〉注引《漢晉春秋》他是古代一個少有的懂得「集眾思」的好處,具有民主精神的人。

集思廣益的目的,正是為了求實,治實。

從他所說的在隆中、在益州都力求做到集思廣益,可知他的求實、治實精神是一貫的。

這就可以解開早在隆中的時候,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為什麼那樣準確之謎了。

他在隆中所以能熟知北方曹操、江東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的情況,所以能預見到「鼎足之勢」可以爭取實現,所以能提出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一系列制勝方針與政策,是因為他始終一貫地「治實不治名」,研究問題,分析問題,集思廣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人生啟示錄與智慧秘籍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問世數百年來,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雄奇瑰麗的藝術成就,一直膾炙人口,長盛不衰。《三國演義》寫的是天下大勢、國家興亡、英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