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總是喜歡用火來耍計謀?蘇秦之說,車裂固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
火,是上蒼的恩賜,也是神靈的象徵,只可供奉,不可褻瀆。
如果用得恰當,它就是文明的使者,反之,則是野蠻的破壞。
若是用於戰場殺伐,成為逞強鬥狠的工具,那就必定是人類的災難了。
從來天命不可違,古人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之所以《孫子兵法》十三篇,一定要將「火攻篇」放到靠後甚至再靠後的位置。
無非就是告訴為將者,從來水火無情,不到三國演義》中,很多人卻與「火」結下了不解之緣。
尤其是名將,大多是玩火的高手。
縱觀三國大小戰役無數,「火攻」總是不離左右,即便是最著名的「三大戰略決戰」,最終取得勝利的關鍵之處,同樣沒有離得開一個「火」字。
從臥龍被張飛的一把火燒醒開始,諸葛亮也就和火結下了緣。
第一次施計火燒博望坡,第二次火燒新野,諸葛亮的成名戰火燒赤壁,到蜀國開始衰微的轉折戰火燒連營七百里,這場戰役雖然和諸葛亮沒有主要的關係,但是諸葛亮在蜀國角色轉換的一個導火索。
曹操大軍的到來,先燒博望,再燒新野,以一片殘垣斷壁和無數曹軍性命換來了最終的勝利,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但勝則勝矣,卻是不武,也非上上之策。
但諸葛亮的兩把火,不僅開創了實施火攻的先河,也為後來蜀國走向衰落埋下了深深地伏筆。
要說諸葛亮最初的這把火,也還是爐灶里的「微火」,只在爐中燒,範圍不大,危害也小。
赤壁之戰就不一樣了,那是一場大火。
這場大火,也是曹操惹火上身,被人牽了牛鼻子。
本來好好的,偏要聽從外人的建議。
納連環計,受詐降書,讓八十萬大軍葬身火海,一去不歸。
而其始作俑者周瑜,雖因此戰成就了千古英名,卻終究是袁紹大軍對峙官渡,什麼辦法都用了,就是不能動得袁紹分毫。
直到許攸進入曹營,曹操才如夢方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曹操終於把燒向自己的那把大火引向了袁紹的軍營。
烏巢燒糧,陸遜。
可能是劉備從沒嘗過被人燒的滋味,為給關羽報仇,傾全國之力,大軍突進,連營百里。
他不明白,大火是不長眼睛的,可以燒曹軍,可以燒袁紹,同樣也可以燒他劉備。
這場大火,不僅燒掉了劉備的自尊,也燒掉了蜀漢的半壁江山。
羞愧難當之餘,只能在白帝城託付後事。
這場戰役,西蜀慘敗,東吳全勝。
而實施這一計策的東吳名將陸遜同樣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
後來,因為參與太子之爭得罪孫權,從此再也沒有得到重用。
這還不算,孫權隔三差五就要派人前去大罵陸遜。
最終,陸遜憂傷過度,含恨而亡。
夷陵之戰,主公被人燒死了,諸葛亮也不想再用火攻了,可能也是覺得太殘忍,恐折陽壽。
但諸葛亮後來才意識到,身處那個位置,有時也會司馬懿父子也差點送了性命。
從此,諸葛亮也就陷入了勞而無功的北伐歷程。
常走夜路,難免遇鬼。
生命垂尾之際,為延續壽命,點起蠟燭,祈禳上天。
《宋書》卷19還有句話:「方今夷狄對岸,外御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難。
」說明就軍隊而言,每天七升口糧當屬較低標準。
《晉書》卷64「會稽王道子傳」記載:「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
」說明每天七升口糧對高級行政幹部(晉時「司徒」官位很高,常是宰相的別稱)來說,也屬於較低標準。
南朝梁後期,鎮北將軍江革被北魏軍隊俘虜,一度遭到虐待,「日給脫粟三升,僅餘性命。
」(《梁書》卷36,江革傳)「脫粟」就是去殼的小米,江革一天三升小米,跟諸葛亮一天三升大米差不多,既然江革每天三升「僅餘性命」,那麼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每天三升就斷言「其將死也」也算說得過去。
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天六到七升糧食應該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成年男子正常飯量的下限,如果低於這個標準,可能就會感到吃不飽;而每天三升糧食則是當時成年男子維持生命的下限,如果低於這個標準,可能就要餓死。
名人介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煌煌京洛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
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
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大憤不收,褒衣無帶。
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
傾側賣主,車裂固當。
賢矣陳軫,忠而有謀。
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
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夭夭園桃⑴,無子空長。
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⑵五刑,鳥盡弓藏。
保身全名,獨有子房⑶。
大憤不收⑷,褒衣⑸無帶。
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
傾側賣主,車裂固當⑹。
賢矣陳軫⑺,忠而有謀。
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⑧,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
峨峨仲連⑼,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注釋
⑴園桃:《詩》云:人之雲亡,邦國殄猝。
漢室滅矣,園桃無子,所為作也。
⑵淮陰:指淮陰侯韓信。
"漢初三傑"之一,為漢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後被呂雉殺害。
⑶子房:即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功成隱退,身名全保。
⑷大憤不收:此指三大憤不收:何進欲盡誅宦官而敗,何進被殺;袁紹發病捕諸宦者,無長幼,皆殺之,得一時之快而至董卓得肆其毒;王允既誅董卓,使皇甫嵩領其眾,因李傕等求赦而赦,終至兵連禍結。
⑸褒衣:褒,大裾,言著褒大之衣、廣博之帶。
⑹蘇秦:,戰國人,合縱六國,為縱約長。
《戰國策》記載,蘇秦封武安侯,相燕,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奔,入齊,齊王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
⑺陳軫:戰國時期楚國人。
秦王使張儀說楚王,秦願以商於六百里地與楚國交好,使楚與齊絕交。
楚懷王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群臣皆賀喜楚王,唯獨陳軫看出這是秦的反間計,不主張接受秦商於之地。
楚王不聽。
後秦齊共攻楚國,楚大敗,不得已割兩城以求和。
此處暗喻陳琳。
⑧吳起:戰國時期法家、軍事家。
初事魯,後事魏。
魏武侯即位後,吳起因不受信任又投奔楚國,被楚悼王任用為相,僅一年便創造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顯赫成就。
楚悼王剛死,吳起便被眾多宗室大臣追殺。
儘管他臨危仍顯智謀,趴在按禮教神聖不可侵犯的故王遺體上,還是死於雨點般射來的亂箭之下。
此處暗指何進,參考曹操薤露行。
⑼仲連:即魯仲連,齊國高士。
幫助田單攻下聊城卻拒絕田單給他封爵,遂逃隱於海上。
【作品鑑賞】
《煌煌京洛行》是曹丕對戰國和漢初的人物進行評價的一首詩歌,表明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
孟子云,不信仁賢,則國空虛。
此則詩人詠京洛之微意也。
《魏風》園桃,尚有實可食,本詩園桃,並無子而空長。
憂心歌謠,亦魏文篡漢,托為《黍離》之作也。
通過評價歷史人物,表明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
前四句直言虛美者多敗,表明人才應具有真才實學,而不應徒有華麗的外表。
五至八句論韓信與張良之事,通過對比表達讚賞張良的態度。
九至十二句言行事不能太極端,物極必反,反則受其亂。
十三至二十四句通過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從不同的側面補足前意。
末尾句讚揚魯仲連,與前面讚揚張良形成了呼應之勢,至此也表明了詩人的人生態度。
揭秘諸葛亮用計為什麼總離不開火?
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火,是上蒼的恩賜,也是神靈的象徵,只可供奉,不可褻瀆。如果用得恰當,它就是文明的使者,反之,則是野蠻的破壞。若是用於戰場殺伐,成為逞強鬥狠的工具,那就必定是人類的災難了。
玩火者必自焚:諸葛亮用計為什麼總是離不開火?
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火,是上蒼的恩賜,也是神靈的象徵,只可供奉,不可褻瀆。如果用得恰當,它就是文明的使者,反之,則是野蠻的破壞。若是用於戰場殺伐,成為逞強鬥狠的工具,那就必定是人類的災難了。從...
司馬懿如何將計就計給他「挖坑」的?諸葛亮也中過別人的計嗎?
諸葛亮的第一次中計發生在劉備在聽了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推薦後,先後三次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實現遠大理想。而諸葛亮得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自己後,心中很矛盾。劉備固然是位「仁...
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什麼人送的?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
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
司馬懿為何總堅守不出?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但是每次北伐,司馬懿雖然手握重兵,卻總是按兵不動,龜縮防守,卻是讓人看不懂。究竟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