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如何將計就計給他「挖坑」的?諸葛亮也中過別人的計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的第一次中計發生在劉備在聽了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推薦後,先後三次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實現遠大理想。

而諸葛亮得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自己後,心中很矛盾。

劉備固然是位「仁主」,是「皇叔」,自己輔佐劉備肯定能夠得到重用,但當時劉備手下「文不過孫乾、糜竺、簡雍,武不過關羽、張飛、趙雲」,況且沒有牢固的地盤,沒有強大的軍隊,實力太弱,基礎太差,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難度確實很大,所以諸葛亮心裡猶豫,拿不定主意。


劉備第一次來訪,諸葛亮躲了起來;第二次來訪,諸葛亮出去「閒遊」了。

第三次來訪時,諸葛亮乾脆大白天貓在屋裡睡大覺,不肯相見。

張飛等的有些不耐煩了,於是想出了一條計謀,故意大聲對關羽說:「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張飛的嗓門高,諸葛亮自然能聽得見,想到張飛是個粗魯漢子,什麼事都能做得出來,況且自己的房子是「草房」,哪裡能經得起用火燒,只好翻身起床,出來拜見劉備,並為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於是答應跟劉備出山。

諸葛亮跟隨劉備來到荊州,拜見劉表。

劉表的大兒子劉琦因「繼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問計於劉備,劉備讓他問諸葛亮,諸葛亮藉故推託。

到了第二天,劉琦又兩次請求諸葛亮給他出主意,又遭到了拒絕。

於是劉琦對諸葛亮說:「琦有一古書,請先生一觀。

」乃引孔明登一小樓,孔明曰:「書在何處?」琦泣拜曰:「繼母不見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無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樓,只見樓梯已撤去。

諸葛亮說什麼也沒有想到懦弱無能的劉琦會使出這麼一招,如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又見劉琦連哭帶跪,甚至還「掣劍欲自刎」,實在是沒有了辦法,只好為劉琦出謀劃策,讓他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例子,「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以避禍矣」。

不見兔子不撒鷹,劉琦在得到了自己能夠「活命」的良策後,才命人安上梯子,送諸葛亮下樓。

劉備死後,諸葛亮全心致力於北伐中原,委派李嚴負責糧草供應。

李嚴的手下都尉苟安因為喜歡喝酒,解送糧米時耽擱了十天,被諸葛亮「杖八十放之」。

苟安因此懷恨在心,連夜投降了司馬懿。

懿喚入,苟安拜告前事。

懿曰:「雖然如此,孔明多謀,汝言難信。

汝能為我干一件大功,吾那時奏准天子,保汝為上將。

」安曰:「但有甚事,即當效力。

」懿曰:「汝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說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稱為帝,使汝主召回孔明:即是汝之功矣。

苟安允諾,徑回成都,見了宦官,布散流言,說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將篡國。

宦官聞知大驚,即入內奏帝,細言前事。

後主驚訝曰:「似此如之奈何?宦官曰:「可詔還成都,削其兵權,免生叛逆。

」後主下詔,宣孔明班師回朝。

西蜀皇帝劉禪聽到諸葛亮想謀反的傳言後,非常擔心,但又沒有證據,在宦官的挑嗦下,只得派使者星夜趕赴諸葛亮的軍營,告訴諸葛亮「眹有機密事,必須與丞相面議」,讓諸葛亮火速回成都。

就這樣,諸葛亮在軍事上連戰連捷的大好形勢下,只得服從命令,忍痛割愛的放棄了攻取中原的戰機。

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強硬、最頑固的對手就是司馬懿了,為了拿掉司馬懿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思,誘惑司馬懿出兵對打。

但是精明的司馬懿卻「吃一塹,長一智」,甘心「忍辱負重」,不管你諸葛亮再怎麼羞辱、挑戰,我就是堅決不和你交手,軟硬都不吃,司馬懿鐵了心的堅守不出,諸葛亮即使謀略再深,計策再高,也著實沒有辦法。

無奈之餘,諸葛亮只得運用「下三濫」的手段,派人把一套「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連同一封措詞極度羞辱的書信送到司馬懿面前。

司馬懿看了女人衣服和書信後,「心中大怒」,這可是對一名將軍莫大的嘲笑,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司馬懿轉念一想,馬上看透了諸葛亮的用意在於讓自己出戰。

於是裝著很高興的接受了諸葛亮的「禮物」,並重賞了使者。

使者起初看到司馬懿生氣的樣子,還認為自己必死無疑呢,想不到司馬懿不但不殺他,反而對自己高標準的接待,未免心花怒放。

精明的司馬懿揣摩透了使者的心理,於是不失時機、將計就計的向使者打聽蜀軍軍情,問:「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

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

」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了孔明,具說:「司馬懿受了巾幗女衣,看了書札,並不嗔怒,只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

某如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孔明嘆曰:「彼深知我也!」

本來想用計謀引誘司馬懿出兵,不料司馬懿不但沒中計,反而獲得了自己身體狀況不好不能長久的最高軍事機密,這一機密的泄漏,無論是對諸葛亮本身而言,還是對下一步的軍事行動而言,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此刻,心理脆弱、心力交瘁的諸葛亮只能仰天長嘆,並由此而變的「神思不寧」,以至於舊病復發,最後死在了五丈原。

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的這些中計顯然是源自於內心的「人情味」,如果他連這都沒有,我想諸葛亮也不是我們所鍾愛的的那個諸葛武侯了。

諸葛亮也不是傳說中的神人,六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難的現象。

從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無數,但北伐成功大約只有兩次:一次是朱元璋對蒙元勢力的北伐,一次是國民政府的北伐。

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從《三國演義》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體原因。

第一次是因為馬謖失街亭,被司馬懿抄了後路;第二次是因為軍糧接濟不上;第三次是因為聽到張苞去世,諸葛亮因傷悲而生病,不得已撤軍;第四次是魏國使用反間計,苟安散布謠言,後主劉禪下詔回兵;第五次是李嚴因運糧出現問題,矯詔班師。

第六次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楊儀代理統帥,撤回西川。

《三國演義》寫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敗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實上,蜀漢每次北伐面臨的困難幾乎都是相同的。

蜀軍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運糧問題。

蜀道艱險,運輸困難,蜀軍因此打不起持久戰,且容易被對方截斷糧道。

打到最後,戰爭基本上就演變成了劫糧戰。

另一個是敵軍堅守不戰。

開始魏軍還存在一定的主動出擊和盲目追擊行為,到後來司馬懿堅守不戰,蜀軍幾乎沒有機會在野戰中殲敵,因而劉備的「三顧茅廬」又怎樣解釋呢?

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年代裡,所謂的人才首先就是軍事人才,其類型可能各不相同,或野戰型,或參謀型,但其價值是一樣的。

諸葛亮與關張趙黃馬相對照,肯定是參謀型軍事人才。

對於當年胸有大志卻沒有地盤的劉備來說,諸葛亮不但給他提交了一份東聯孫權,北抗曹操,西距荊益的遠景規劃,而且也是這個規劃的具體實施者,所以諸葛亮必定暢曉軍事。

並且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諸葛亮也得到了劉備的認可,被拜為軍師將軍,劉備曾對關羽、張飛說,我的諸葛亮,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曹操輪流把持朝政。

在漢武帝推行的儒家孝義思想的影響下,篡位。

即使這樣,曹操還要面對著「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社會輿論的指責,隨時提防各種相聲討和暗殺。

改變正統的代價著實不小。

那時,確切地說,是說從董卓入朝到赤壁大戰前後這段時期,應該說是興復漢室的最佳機遇期。

可惜,當時劉備沒有這個能力。

等劉備占據了西蜀,有了人馬,有了地盤,平定了南方孟獲,可以抽身北伐的時候,魏國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休養生息,人民生活安定。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新上台的統治者也在不停地對民眾進行這樣的思想灌輸,人們對曹氏集團政權的合法性也在逐漸認可。

這時,興復漢室的口號雖然掛在北伐者的嘴邊,但這個曾經讓很多英雄豪傑熱血沸騰的理想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漸漸淡化了。

北伐最終甚至淪為類似春秋時期的不義之戰。

無怪乎我們常說機遇稍縱即逝,挑戰不請自來。

第二,後主劉禪對北伐持消極態度。

從《出師表》中諸葛亮「臨表涕零」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劉禪是並不積極支持北伐。

而且從《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南征,還是北伐劉禪都持消極態度。

諸葛亮南征時,後主說「東有孫權、北有曹丕,今相父棄朕而去,倘吳、魏攻來攻,如之奈何?」諸葛亮北伐時,後主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劉禪面對諸葛亮的出兵,總提出些很幼稚的問題,讓不明真相的人真以為劉阿斗是扶不起來的人。

其實,與其說劉禪不願證諸葛亮出兵,不如說他不願意讓諸葛亮帶兵。

在當年那個毫無政治文明的年代裡,兵權決定一切。

特別是蜀漢後期有,臣強主弱,諸葛亮總攬國家大事,劉禪隨時面臨被廢的可能。

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一口一個相父的背後是對諸葛亮深深的恐懼。

劉備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幫定國,終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王」。

其實等於是在告訴劉禪,這個身穿鶴氅,手搖羽扇的人,隨時可以罷黜自己,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

劉禪也應該知道,當年曹丕趁劉備新喪,自己即位不久的時機,糾集孫權五路伐蜀。

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候,諸葛亮已於自己的相府中退去了四路人馬。

可以說諸葛亮的個人行為已經凌駕於國家之上了。

因此,劉禪終日擔心的並不是魏國的進攻,而是諸葛亮對軍隊的控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韜光養晦,裝傻充愣。

蜀國的群臣對此也是心知肚明,譙周在劉禪的支持下,每次出征,總以天象為依據勸諸葛亮罷兵,後主的消極態度對北伐起到了重要的牽製作用。

第三,諸葛亮出於自保心理,把北伐當成避禍手段。

在臣強主弱的政治格局下,諸葛亮的日子也不好過。

當年劉備曾就立儲問題徵求過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以「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作答,採取了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雖然巧妙地避開了當時的政治鬥爭,但在這種「大是大非」問題上並沒有站出來支持劉禪,這點劉禪明白,諸葛亮當然也明白。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實際上相當被動。

永安託孤時,劉備的話語,劉禪會做怎樣的理解,諸葛亮當然也清楚。

如果劉禪一旦把自己當成威脅,那自己隨時也有可能面臨殺身之禍。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最安全的辦法無疑是手握重兵,當然還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諸葛亮不想或不去篡權。

這點我們應該相信,因為世界上總應該有些美好的東西存在的,即使在殘酷的政治鬥爭當中。

諸葛亮或為報當年劉備的三顧之恩,或根本不恥於幹些王莽、曹操之流的勾當,所以他沒有廢掉劉禪,而是採取了避禍軍中的辦法自保。

當年,他也是這樣教公子劉琦遠走夏口逃避後母迫害的。

而在諸葛亮死後,深得諸葛亮真傳的姜維接著採取這個辦法進行九伐中原和屯田沓中的。

當完全可派一位將軍南征時,諸葛亮要親征,南征過後,就是接連不斷的北伐。

而且總是一遍一遍地復出祁山。

兵貴速,不貴久,對於熟讀兵書的諸葛亮來說不會不知道,而且總是在一個方向用兵,也不符合「奇正用兵」的軍事原則。

是諸葛亮不懂嗎?

顯然不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得很好,「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兩路夾攻,以取天下。

頗有點當年東北野戰軍「一點兩面」的作戰味道。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在北伐中還要一點進攻呢?固然,由於關羽丟失荊州,東面失去了伐魏的跳板,但房陵、上庸仍可以成為威脅曹魏的犄角,可諸葛亮卻沒有這樣做。

甚至魏延多次明確提出循秦嶺,出子午谷方案時,諸葛亮也以冒險輕進為由,予以否定。

因為諸葛亮知道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君臣已經開始相互提防了。

如果真的奪取中原,君臣關係將更難維繫了。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寶弓藏」的道理諸葛亮不會不懂。

所以,他寧可在陝甘一帶的山地里和司馬懿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也不願全力北伐。

我們沒有理由鄙視劉禪和諸葛亮以一已之私而廢天下大業。

因為從結局上看,無論是劉禪的韜晦之計,還是諸葛亮的避禍北伐,與同一時期魏、吳君臣之間的兵戎相見都要高尚許多。

諸葛亮病死軍中,也許對誰來說都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名人介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煌煌京洛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

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

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大憤不收,褒衣無帶。

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

傾側賣主,車裂固當。

賢矣陳軫,忠而有謀。

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

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夭夭園桃⑴,無子空長。

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⑵五刑,鳥盡弓藏。

保身全名,獨有子房⑶。

大憤不收⑷,褒衣⑸無帶。

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

傾側賣主,車裂固當⑹。

賢矣陳軫⑺,忠而有謀。

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⑧,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

峨峨仲連⑼,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注釋

⑴園桃:《詩》云:人之雲亡,邦國殄猝。

漢室滅矣,園桃無子,所為作也。

⑵淮陰:指淮陰侯韓信。

"漢初三傑"之一,為漢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後被呂雉殺害。

⑶子房:即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功成隱退,身名全保。

⑷大憤不收:此指三大憤不收:何進欲盡誅宦官而敗,何進被殺;袁紹發病捕諸宦者,無長幼,皆殺之,得一時之快而至董卓得肆其毒;王允既誅董卓,使皇甫嵩領其眾,因李傕等求赦而赦,終至兵連禍結。

⑸褒衣:褒,大裾,言著褒大之衣、廣博之帶。

⑹蘇秦:,戰國人,合縱六國,為縱約長。

《戰國策》記載,蘇秦封武安侯,相燕,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奔,入齊,齊王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

⑺陳軫:戰國時期楚國人。

秦王使張儀說楚王,秦願以商於六百里地與楚國交好,使楚與齊絕交。

楚懷王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群臣皆賀喜楚王,唯獨陳軫看出這是秦的反間計,不主張接受秦商於之地。

楚王不聽。

後秦齊共攻楚國,楚大敗,不得已割兩城以求和。

此處暗喻陳琳。

⑧吳起:戰國時期法家、軍事家。

初事魯,後事魏。

魏武侯即位後,吳起因不受信任又投奔楚國,被楚悼王任用為相,僅一年便創造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顯赫成就。

楚悼王剛死,吳起便被眾多宗室大臣追殺。

儘管他臨危仍顯智謀,趴在按禮教神聖不可侵犯的故王遺體上,還是死於雨點般射來的亂箭之下。

此處暗指何進,參考曹操薤露行。

⑼仲連:即魯仲連,齊國高士。

幫助田單攻下聊城卻拒絕田單給他封爵,遂逃隱於海上。

【作品鑑賞】

《煌煌京洛行》是曹丕對戰國和漢初的人物進行評價的一首詩歌,表明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

孟子云,不信仁賢,則國空虛。

此則詩人詠京洛之微意也。

《魏風》園桃,尚有實可食,本詩園桃,並無子而空長。

憂心歌謠,亦魏文篡漢,托為《黍離》之作也。

通過評價歷史人物,表明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

前四句直言虛美者多敗,表明人才應具有真才實學,而不應徒有華麗的外表。

五至八句論韓信與張良之事,通過對比表達讚賞張良的態度。

九至十二句言行事不能太極端,物極必反,反則受其亂。

十三至二十四句通過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從不同的側面補足前意。

末尾句讚揚魯仲連,與前面讚揚張良形成了呼應之勢,至此也表明了詩人的人生態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可思議的真相 諸葛亮也曾四次被騙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通過對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巧擺八卦、智取成都、罵死王朗、木偶退兵等一系列「典型事跡」的濃墨重彩的描寫,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具有傳...

千古一相,智駭天地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所為何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北...

諸葛亮也中過別人的計嗎?諸葛亮是怎樣中計的

諸葛亮的第一次中計發生在三顧茅廬時:劉備在聽了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推薦後,先後三次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實現遠大理想。而諸葛亮得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自己後,心中很矛盾。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