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井記·洛陽傳說中的帝王井(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洛陽傳說中的帝王井(下)

洛陽傳說中的帝王井,除了周靈王太子晉的雙泉古井、曹丕的八角井、曹睿的摩陂井外,還有老城的三眼宋井。

這三眼宋井分別為夾馬營古井、井胡同古井和馬蹄街古井。

據說,它們均與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

1.夾馬營古井

趙匡胤生於洛陽老城夾馬營,其父趙弘殷,系五代時期的一位高級將領,長期駐守洛陽,母杜氏。

夾馬營,時為後唐禁軍兵營。

據說在後唐天成二年(927)趙匡胤誕生時,室內異香經久不散,生下後體有金色,三日不變;室外則紅光沖天,遠遠望去,好像火燒一般。

臨近人家見狀,紛紛趕去救火。

恰好趙弘殷居處,左有水潭,右有水井,消防條件極佳。

水潭西自然形成,水井乃趙弘殷所鑿。

可當人們攜帶水桶盆罐取水救火時,定眼一看,哪有半分火焰?原來是趙弘殷喜得貴子,人們便驚嘆而去,後來人們便把生太祖的那條街命名為「火燒街」。

幾年後,其弟趙匡義(後改名趙光義)誕生時,又是赤光上騰如火,間巷聞有異香。

於是,在趙家兄弟雙雙作皇帝後,趙弘殷居所所在的那條街,又改名為「雙龍街」。

居所前的水潭取名雙龍潭,水井則取名為龍井。

趙匡胤幼年時,其父趙弘殷出外謀業,其母杜氏帶著幼小的趙匡胤和趙匡義兄弟倆在家。

井畔空地,是兄弟倆經常玩樂之處,也是他度過童年時光的地方。

有一年,為避兵禍,杜氏從家中取出一擔羅筐放於井畔,讓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坐進去,準備離開夾馬營外出避難,遇到隱士陳摶。

陳摶見羅筐之中的匡胤、匡義兄弟倆,詳觀片刻後,仰天長歌曰: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上擔挑。

大宋開寶九年(976)三月,已登基做皇上十餘年的宋太祖趙匡胤西巡洛陽。

再次回想起幼年玩耍的夾馬營古井。

想自己數十年戎馬,一直難有機會故地重遊。

如今,開國十六年來,大宋國力日強、國運大盛,便決定西幸洛陽,來一次充滿溫情的懷舊之旅。

傳說太祖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時,欣喜懷戀之情溢於言表。

他指著故居前一處古井對隨從人員說:「那眼井周圍,是我幼時經常玩耍的地方。

我有一心愛的玩具小石馬,就藏在那裡,不知現在還能不能找到?」說罷命人去掏井,果然在井裡找到了小石馬。

趙匡胤拿起來愛不釋手,就帶在了身邊。

然而,此次西巡卻並非都是終日宴飲、君臣共歡。

太祖突然提出了遷都洛陽的動議,令群臣大為驚駭,而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也讓太祖滿心不悅,索性在洛陽夾馬營一住兩個月,拒絕東返開封。

僵持了兩個月後,趙匡胤才在弟弟趙光義的勸說下,極不情願地起駕回京了。

但五個月後便在開封的皇宮中猝然亡故,留下了有宋一代最大的一個謎團。

與這個謎團一起讓人不可理解的是,趙匡胤為何要在故居前的井中埋藏兒時的玩具石馬。

據說就在趙匡胤從夾馬營返回京城汴京的途中,行至鞏縣(今河南鞏義市)時,抽出一支鵰翎箭,張弓射向遠方。

然後,對身邊的眾臣說,人生終須有歸宿,今日落箭之處,就是我日後長眠之所。

說完,取出從夾馬營井中淘出的那具石馬,命人埋在落箭處為記。

如今,在洛陽老城夾馬營,趙匡胤故居前的那眼古井早已不見蹤影,僅餘一通石碑、一片廢墟。

2.井胡同古井

在洛陽老城區西南隅,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街,北連西大街,南接連生街,緊鄰中州渠,西與金業路平行,全長341米,寬4米。

小街上,有老城區法院、市金筆廠等單位,洛陽市第一中學也曾長期蝸居此街,前幾年才遷移至瀍河區爽明街。

這條街的北端,曾有一眼著名的古井,因此,這條小街便以井命名,即井胡同。

該街的南段(安樂東街之連生街),在新中國成立前曾名太平街,後來也併入井胡同。

圖2:老城井胡同內的老建築

井胡同不僅是洛陽著名的胡同之一,同時這裡的人文風情也是老洛陽的文化元素。

胡同雖小,傳說故事卻又一大串兒。

井胡同的周邊,曾經布滿了文物古蹟,如今尚存的遺址有:安國寺、文昌閣、奎星樓等,還有著名的楊家大院。

從這裡走出的文人呂乃斌,是清末洛陽最後的舉人。

另外,像白衣閣、奶奶廟、馬王廟、娘娘祠、清河南府察院、清河南參府署、周南書院、麗澤書院等,儘管已不存在,但傳說很多,故事依在。

而要說起井胡同最著名的遺址,還是胡同北端的那眼古井。

那是一眼宋代古井,據說與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有著密切關係。

話說趙匡胤當年在洛陽駐軍時,為了軍飲馬餵之需,曾親自監理在老城鑿了三眼水井。

一為安國寺水井(另有一說是四眼井),一為井胡同水井,一位馬蹄街水井。

有一天,趙匡胤一人騎著馬溜達,不知不覺來到安國寺門前。

寺院內的小和尚一抬頭,見山門外有一位氣宇軒昂的將軍,趕緊告知方丈。

不大一會兒,一位衲衣錫杖、鶴髮童顏的方丈出來拜見趙匡胤。

趙匡胤一看便知是位大德高僧,也不敢怠慢,便將馬拴在寺門前的一棵大樹上,趕上前去拱手行禮。

方丈慌忙答禮,說:「將軍為民除害,恩及眾生,光臨敝寺,老衲有失遠迎,幸勿見怪!」趙匡胤道:「今屯營貴地,順便瞻仰寶剎,多有打擾,還望高僧見諒!」老和尚忙說:「哪裡哪裡,將軍降臨,敝寺甚感榮幸!」於是,便邀趙匡胤入寺游觀。

二人來到一口井旁,老和尚說:「將軍所賜的這口井很有靈性,與地下河相通,敝寺用水全賴此井。

」趙匡胤聽罷,忽然想起自己童年時期那眼熟悉的夾馬營古井,趕忙走上前去,想看一下究竟怎麼個有靈性。

站在井口向下一望,只見井內水氣氤氳,深不見底。

誰知就在他偏俯身的一瞬間,腰間的寶劍「噌」地一聲,從鞘中脫出,直落井中。

趙匡胤大叫一聲「不好!」趕緊退後兩步,十分詫異。

作為一個將軍,寶劍是不能離身的,這可如何是好。

方丈見狀,雙手合十,上前俯首安慰道:「阿彌陀佛!昔時飛劍救真主,今真主失劍,得無異耶!真主在此,可速還劍!」說著帶將軍走出寺外,來到不遠處的另一水井邊,說此處可取寶劍。

趙匡胤趕緊走上前來,原來這眼井也是趙匡胤領軍所鑿,表面看來,與安國寺水井並無二樣,側身細聽,還能聽到井內水聲嘩嘩。

方丈命小和尚過來幫忙,不大一會兒,只見一道紅光托著寶劍從井中飛出。

趙匡胤右手向前一伸,早已執劍在手。

方丈賀道:「阿彌陀佛,寶劍失而復得,不愧是真命之主。

」趙匡胤稱謝,即向方丈拜別。

這眼讓趙匡胤的寶劍失而復得的水井,便是井胡同北端的宋井,如今已被壓在老城西大街的馬路之下。


圖3:井胡同的老漿坊及胡同里賣漿的商販

後來,洛陽漿飯(即洛陽漿麵條)在老城興起。

漿飯做的味道如何,不是看主料麵條,而是由配料酸漿所決定的。

因為煮漿麵條的水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製的漿。

煮麵條的綠豆漿,一般都是由專業作坊釀造的。

可能是宋井裡的水特別適合做酸漿,明清時期在井胡同一帶,湧現出現眾多老漿坊。

最為著名的當數清末從孟津縣會盟鎮遷往井胡同的王家漿坊。

每天清晨,那獨具特色的吆喝聲,準時在井胡同里響起,響遍整個老城:舀——酸漿吆!酸著哩!

後來,老城西大街擴建加寬,宋井便被掩埋在街道下面。

再後來,井胡同的居民,家家用上了自來水,但用自來水製作的酸漿,儘管依然新鮮暢銷,依然有商販用板車拉著大木桶滿街轉叫賣,但缺少了宋井井水的酸漿,其口味肯定是大打折扣了。

至今在井胡同,仍不時能見到老漿坊的遺址。

3.馬蹄街宋井

趙匡胤在洛陽鑿的第三眼水井,位於老城靠近城南的護城河畔,西距四眼井、東距玉虛觀古井各約100餘米,也名曰宋井,即馬蹄街宋井。

關於馬蹄街的由來,好多老城人都不陌生。

說是東漢末年,這條街的西邊草場街是曹操的屯兵之處,除草料場外,還有練兵場、點兵台。

曹操的兵士操練完畢後,一個個牽馬從此走過,到東南角一個大水池飲馬,一早一晚總是留下馬蹄聲聲、蹄印串串。

於是,人們就把這條不知名的街稱為馬蹄街。

草場街,今名操場街,西起道尊街,東至明新街,全長150米。

這裡據說是曹操屯兵的草料場,因為東南隅一帶在三國時期是武庫區。

直到明代,這裡仍是河南衛的一處草料場使用。

從操場街至明新街往南,就進入柳林街,然後向南拐向馬蹄街。

馬蹄街呈環形,其內是湖泊,此湖即蓮花池。

池南有文峰塔,文峰塔西為柳林街,此街將蓮花池分成東西兩部分,街中間有渠貫通兩池,渠上有橋。

蓮花池通過東側的水洞門與護城河相通,西邊有渠通向松島湖(煤渣坑)。

1927年馮玉祥進駐洛陽後,將馬蹄街分別改名柳林東街、柳林西街、成功街。

成功街是東門南側靠近東城牆的一條南北街,柳林東西街是一條東西向的彎月形街,柳林東西街與成功街相接,形如馬蹄,故稱馬蹄街(這是馬蹄街由來的另一種說法)。

馬蹄街宋井是一眼比四眼井還要大的古井。

此井水除了供應附近居民使用外,還主要供這一帶的餐飲業館所及茶館使用。

在馬蹄街東北部,有一條與東大街相通的小巷,名為豆腐巷,是清代洛陽老城的豆腐作坊集中區,豆腐作坊做豆腐用的水,基本上來自馬蹄街宋井。

為滿足居民需要,街上又先後開設了豆腐湯館、餛飩館(圖4)。

清朝末年,偃師的風味肉食店「一鼎香驢肉館」和嵩縣的眾芳園茶館也遷至馬蹄街西段(今柳林西街),開始賣驢肉湯和醬驢肉,所用的基本上也是宋井之水。

以至於終因商戶過多,用水量超負荷,致使馬蹄街宋井枯竭,逐漸荒廢,人們只好另尋水源。

民國15年(1926年)1月,河南民眾為驅逐省長岳維峻,聯合成立了民間組織「紅槍會」。

其成員多為農民,洛陽的「紅槍會」一度被兵匪、鄉紳所把持,其會員經常到馬蹄街小吃街強吃強喝。

馮玉祥占領洛陽後,對紅槍會進行收編、改編。

由於馬蹄街宋井井口較大,且裸露在外,給部隊操練帶來很大不便,為了安全起見,馮玉祥下令,將青年宮石獅子前的四眼井蓋移至馬蹄街,將宋井覆蓋。

1944年5月,日軍進犯洛陽,馬蹄街一帶歷經戰火摧殘,到處是殘垣斷壁,宋井也在劫難逃。

抗日戰爭結束後,馬蹄街的宋井便在戰火中被掩埋得不見蹤影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都之危:北宋初年的遷都之議

要保證四戰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為險,所以駐守開封的禁軍數量急劇膨脹。那些已經習慣於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們,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師或許會感到心安,而太祖則已清醒地認識到了軍隊龐大對國力的巨大消耗。

洛陽老地名夾馬營,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出生地

夾馬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橋東,今洛一高附近。據傳為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的誕生地。現在的夾馬營以風味特色小吃——「燒烤」而聞名。夾馬營位於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內瀍河橋東邊不遠處。夾馬營得名的原因,一般...

趙匡胤與陝北府谷趙家山

陝北府谷縣,黃甫鎮趙家山村,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得不能再小的紅石山樑。現在這裡僅住有幾戶非趙姓人家,但這裡千百年來流傳著一個故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出生在這裡,而歷史的蛛絲馬跡讓人相信,傳說未必是空...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為何不願葬在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名蓋世豪傑,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地登上了帝位,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但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英雄的陵墓多年來卻默默無聞,更為蹊蹺的是,這位祖籍河北、定都開封的北宋開國天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