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趙匡胤遷都洛陽成功了,北宋的歷史會改寫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北宋京城開封無險可守,而洛陽是形勝之地,所以一代政治家、軍事家趙匡胤同志力主遷都洛陽,再圖定都長安。
當然,趙匡胤遷都洛陽,也有人認為他是對故土情深,趙匡胤就是在洛陽夾馬營出生的。
為了遷都這個事,趙匡胤不怕舟車勞頓,親自帶領一班人馬到洛陽進行實地考察,可惜一幫大臣辜負了趙匡胤的一片苦心,竟然集體反對這個事情。
其實,這些人是享於安樂,開封當時四通八達,相當於西方鼎盛時期的羅馬一樣,官道、漕運都是全國的樞紐。
如果是遷到洛陽,什麼宰相府、將軍府又得重建,又得花一大筆的銀子,還得把老老小小妥善安頓,所以集體反對也是情理之中,中國歷史是沒有幾個朝代遷都是大臣們贊成的。
反對歸反對,皇帝要做的事,做臣子的反對也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但有一個人反對,趙匡胤不得不高度重視,那就是晉王趙光義。
趙光義不僅僅是晉王,不僅僅是趙匡胤的弟弟,還是形成了共識皇位繼承人,也就是說下一位皇帝就是他,他不喜歡洛陽當都城,那就沒得什麼好講的了,趙匡胤只得一聲長嘆:「不出百年,大宋的國力就要吃緊了!」
這話說得有道理沒?有點道理,北宋是公元1127年滅亡的,離趙匡胤建立大宋的公元960年為167年,而確實在第三代第四代皇帝的時候,大宋的國力就有急劇下降的趨勢。
那遷都洛陽就能解決國力被消耗的問題嗎?我認為不能。
這個判斷是基於北宋抑武的戰略決定的。
無論是趙匡胤還是趙光義,兄弟倆對陳橋兵變都記憶猶新,他們都知道軍事將領手握重兵,搞個什麼政變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兩人在當皇帝的時候都時刻提防著當兵的。
特別趙匡胤,他在後周的時候是「國防部長」,自己建立大宋以後,乾脆就把這個「國防部長」的職位給撤了,設立了「騎兵軍團」「步兵軍團」「警衛兵軍團」,一人的權力分3人來掌握,還搞了個「杯酒釋兵權」,把那麼能打仗的軍事家們都弄回鄉下養老去了。
沒有好的將領,就不會有好的國防,恰好北方當時又強盛起來,此消彼長,北宋被金國滅亡就順理成章了。
宋都之危:北宋初年的遷都之議
要保證四戰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為險,所以駐守開封的禁軍數量急劇膨脹。那些已經習慣於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們,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師或許會感到心安,而太祖則已清醒地認識到了軍隊龐大對國力的巨大消耗。
古代王朝定國都最看重的因素是什麼?看宋朝初期洛陽與開封之爭
上一篇介紹趙匡胤欲西遷據形勝之地而為朝臣和皇弟趙光義所諫止——開封無險可守,難以御外,而洛陽則是河山拱戴,若遷都洛陽則可「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為何不願葬在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名蓋世豪傑,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地登上了帝位,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但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英雄的陵墓多年來卻默默無聞,更為蹊蹺的是,這位祖籍河北、定都開封的北宋開國天子死...
宋朝遷都秘聞:趙光義說了五個字,宋太祖馬上打消了遷都想法
懂點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好多次遷都。比較著名的就有:殷商時期的盤庚遷殷,周朝的「平王東遷」,秦朝的首都櫟陽遷到咸陽,衣冠南渡時的晉室南遷,北魏三次遷都、最終遷都到洛陽,以及金元明...
北宋為什麼選擇開封作為首都?
在河南有一座著名的城市,這座城市乃是一座古代著名的王都,這裡曾有過光輝燦爛的文化,也曾有過激盪人心的輝煌,同時,這裡也有世人難以忘懷的傷痛。這裡就是開封城。眾所周知,北宋滅亡的十分窩囊,金國大軍...
北宋為何偏要定都開封?
宋朝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王朝,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統一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周邊卻先後有著遼、金、西夏、吐蕃、大理、蒙古等國家的存在,軍事上雖然羸弱,但是在文化、經濟上卻是空前的繁榮。公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