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生於五月初五,但這個日子不吉利,為此他特地改了自己生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傳統社會裡,都有「多子多福」這個說法,對於國家而言,人口也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國力強盛的一個重要標誌。

可是在南宋時期,民間就出現了奇異的現象,剛剛生下來的兒子往往會被溺死,即「生子不舉」,因為在當時有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說法。

所謂的「生子不舉」指的是生育了兒子而不養育,這種現象廣泛見於南宋民間。

而且這種行為完全是民間的自發行為,國家並沒有明文規定。

在中國古代,一直講究的是多子多福、父慈子孝,在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之下,竟然還有如此的野蠻現象出現,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在南宋以前,生子不舉就已出現,這源於一個封建迷信,而且整體範圍不大。

民間認為,五月是一個不詳的月份,因為五月被稱為「惡月」,尤其是五月初五更是一個十分忌諱的日子,俗稱「五毒日」,這一天出生的孩子將會加害於父母。

在《風俗通義》中就記載:「五月五日生育,男害父,女害母」。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男害父」的傳言更讓人忌憚,所以一直以來,五月初五生子不舉主要受害者還是男嬰。

五月初五生子會招來不詳的說法之民間很有市場,還曾一度在皇室中流傳。

據說,宋徽宗就出生育五月初五,雖然沒有被溺死,但為了不招忌諱,他生下來便被送到宮外撫養。

宋徽宗長大繼位後,也受生子不舉風俗的影響,不得不將自己的生日改為十月初十。

到了南宋末年,生子不舉的現象進一步擴大,不僅僅局限於五月初五,也不局限與男嬰。

據說當時的農戶已經生育過三個子女,如果再出現第四胎,便無法養活。

其實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被溺死或丟棄的女嬰遠遠多於男嬰,直到清代時,這種現象還十分普遍。

客觀地講,這種生子不舉不僅僅是因為封建迷信的關係。

也是很多貧困人家無奈之下的選擇,因為生活貧困,加上南宋時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活狀況苦不堪言。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只能控制自家的人口數量,將多生的孩子殘忍地處理掉。

從醫學的角度出發,當時的醫學不發達,婦女們做不到合理的避孕,況且,婦女避孕和墮胎在當時是要被人恥笑的,而且還會因此而被社會所不容。

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婦女因為生理條件好,幾乎年年生育,既然不能墮胎那只能生下來,可是又沒有能力撫養,除了溺死別無他法。

還有一些情況比較特殊,很多富裕家庭也有生子不舉的現象發生,但他們的理由則不是因為貧苦,而是擔心多生兒子會造成財產分散,最終導致財力不濟而被其他大戶所兼并。

為了後世繼續保持自己的家族地位,所以不得不將新生嬰兒溺死,說起來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這種生子不舉的現象對國家造成了一定的打擊,人丁不旺讓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倍感焦慮,以當時國家的財力、兵力已經很難抵擋北方的女真、蒙古。

這時人口的緩慢增長限制了生產力和財政稅收以及國家兵源,這對朝廷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為了有力地抵制這種現象,南宋政府也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試圖通過經濟上的扶助來鼓勵人口生育,可是僧多粥少,由於需要救助的人太多,而朝廷給的也太少,這也導致很多措施胎死腹中,不能實行。

俗語說「虎毒不食子」,作為父母沒有不想讓子女健康成長的,但要是連自己的生存問題都不能解決時,就難免會出現一些有悖人倫的行為。

說到底,國家太弱,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能吃上飯,能活下去才是最基本的道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中國殺(女)嬰現象無法根除

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老師,近代反中醫第一人俞樾在他的《右台仙館筆記》里寫過這麼一件事。寧波有一家人得了兩個女兒,先後丟入江中。再生仍是女孩,用火燒死,再綁石丟入甬江,做此事時圍觀者甚多,有人問他為啥...

為什麼南宋末期會出現「生子不舉」怪現象?

南宋時期,朝廷偏安於江南,雖然當時東南地區,特別是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浙地區,屬於經濟發達,生活就富庶的地區。可是這一地區,特別是在較貧窮的農村,卻長期存在著「生子不舉」的怪現象,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