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號稱勝仗的關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糧草問題向來是戰爭的重要問題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對於軍隊和戰爭的重要性。
曹操之所以在官渡之戰中取得勝利,就是用火燒掉了袁紹的烏巢糧倉,袁紹軍隊沒了糧草,軍心大亂,這才被曹操打敗。
諸葛亮北伐,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把十萬人的糧草運到祁山或五丈原的前線。
淮海戰役勝利以後,陳毅元帥曾經十分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解放區人民用獨輪小車推出來的。
當時人民解放軍投入淮海戰役的總兵力是60萬,但動用解放區的支前民工卻是80萬,超過軍隊的數量。
支前民工用獨輪小車、馬車、牛車、騾車等極其簡陋的運輸工具,把糧食、物資、軍需及時運到前線,這才保證我軍奪取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
由此推斷,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交通工具更為落後,諸葛亮動用十萬大軍北伐,就必須使用超過十萬以上的民工。
而當時,整個蜀國在戶籍中登記的人口還不到一百萬。
諸葛亮為了北伐,實行了全國總動員,基本上青壯年男子都要當兵、上前線,而老弱的男子,甚至一部分婦女可能都要充當民工,運送糧草。
在這方面,諸葛亮絕對是以身作則。
起初他沒有自己的兒子,兄長諸葛瑾把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他視同己出,十分喜愛。
但他命令諸葛喬也要上前線充當運輸兵的小隊長,諸葛亮在寫給其兄諸葛瑾的信中說:「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
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
」(《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注引《諸葛亮集》)大概運輸任務十分繁重,諸葛喬過於勞累,竟然在押送糧草的途中病死,年僅25歲。
諸葛亮大公無私、高風亮節的高尚品格從這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出,所以後人無限敬仰諸葛亮,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確實是有道理的。
然而蜀國國家太小、人力不足,每次到了北伐的關鍵時刻,在諸葛亮已經打了勝仗、正要趁勢擴大戰果的時候,都是由於糧食沒有了,蜀國只能退兵,結果事倍功半、前功盡棄。
為了解決糧草運輸問題,諸葛亮煞費苦心。
史書中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可見諸葛亮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懂得工藝技術的發明家。
諸葛亮的最大發明,就是木牛流馬。
《三國演義》中也有相關描寫,說木牛流馬不喝水、不吃草,不要人工餵養,裡面藏有機關,只要撥動機關,它就能自己行走。
木牛流馬可以裝載許多糧食,蜀軍有了木牛流馬就再也不為運輸糧食發愁了。
魏國軍隊見了木流牛馬,大吃一驚,以為有鬼神在幫助諸葛亮。
毫無疑問,這是小說的誇張。
《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基礎上的藝術加工,不能作為史料依據。
木牛流馬的製作地點大概是在漢中的黃沙鎮,也就是今天陝西沔縣的黃沙鎮。
迄今為止,對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樣的形狀,眾說紛紜,還沒有統一的認識。
宋代人陳師道認為,它是一種木製的獨輪車,四川人稱之為「雞公車」。
專門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也認同這一觀點。
范文瀾先生不完全同意這個看法。
他認為木牛是一種人力的獨輪車,有一腳四足,所謂腳,就是一個車輪,所謂四足,就是車旁前後裝上四條木柱,這樣行車、停車時就不容易歪倒。
而流馬是一種改良的木牛,前後左右有四個輪——以前的手推車有兩個輪,諸葛亮改為一輪和四輪。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不管木牛還是流馬,都是木製的四輪車。
木牛和流馬的區別又在哪裡呢?木牛的特點是載重量大,但行走的速度比較慢。
根據記載,木牛每天能走二十里,一次能裝一個人一年的糧食,古人一年的口糧大概是六百五十斤左右,木牛行走速度慢的原因是因為車輪比較小,「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人走六尺,車輪轉四次。
流馬的特點是行走的速度比較快,但是裝載的糧食比較少,大概是每次裝載糧食一百四十斤左右。
流馬的創新之處是設計了可與車身分離的裝米箱,可以自由裝卸。
遇到陡坡時,若車子上不上去,就可以把糧食箱卸下來,用人力來扛,把車推上去後,再把糧食箱裝進車中。
木牛流馬的功效和作用又如何呢?應該說它們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都沒有超過一個月;第四、五次使用了木牛流馬運送糧食,情況有了轉變。
第四次北伐時間達到了四個月,第五次則從二月份到八月份,長達半年之久,如果不是諸葛亮病死,說不定這次北伐時間還會更長。
這就說明用木牛流馬運糧有一定效果,但也不能誇大其作用,因為第四次北伐蜀國最後還是因為糧盡而退兵。
第五次北伐雖然用了木牛流馬,但糧食還是不夠吃,所以諸葛亮又採取了新的辦法,就是屯田。
史載,蜀漢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雖然木牛流馬運載量有限,但有一點總是應該肯定,那就是木牛流馬的運輸效率肯定要高於人工的肩挑手提。
諸葛亮為十萬大軍運輸軍糧,所用的木牛流馬很多,決不止幾十架,而是動用了上千架,那麼為什麼木牛流馬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呢?我認為,其原因在於木牛流馬的運輸效率還是比不過真牛真馬。
三國時期不僅人口大量減少,而且牲口也比較少,牛和馬都很寶貴,牛主要用來耕地,而馬主要用來作戰,組成騎兵,諸葛亮捨不得用牛馬來運糧食。
後來人口的數量、牲口的數量都大大增加了,所以也就沒有必要使用木牛流馬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諸葛亮使用木牛流馬是出於無奈。
當時的交通條件實在太差了,所謂「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
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
(《晉書》卷34《羊祜傳》)蜀漢的牛馬太少,人口也少,所以才使用木牛流馬,可見諸葛亮為了北伐確實是鞠躬盡瘁,想盡了一切辦法。
如今,有許多學者和民間三國史的愛好者,對木牛流馬特別感興趣,他們想自己搞實物模型,複製木牛流馬。
據我所知,現在全國複製的木牛流馬大概有數十種之多。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看不然,你們怎麼認為?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北伐時最頭痛的就是糧草問題,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對戰爭雙方的重要性。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就是因為聽取了許攸偷襲了袁紹的烏巢糧倉,而袁紹沒有了糧草軍心...
三國謎團,諸葛亮遺留的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東西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的描述: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有多神奇?真相是這樣的,現代人都在用
三國時期,著名的文臣武將層出不窮,有像周瑜一樣能文能武之人,有曹氏父子一般兼顧文學與政治之輩,但是說起最全能的人,還是非諸葛亮莫屬,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戰場上算無遺策,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