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宋朝皇帝趙匡胤 死後百年屍體噴毒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盜墓者在盜墓的過程中常發生一些恐怖怪事,如打開古墓後發現死了幾百年的人,身體不僅沒有腐爛,臉色還鮮活如生;或者他們正在投入地收集墓中的珍寶時,屍首突然坐了起來;再或者在挪動屍體的時候,屍體的口中突然噴出黏液。

宋末元初時,有個盜墓賊在挪動趙匡胤屍首時,就被噴了一臉的黏液,怎麼回事?在宋朝的盜墓賊中,有一個叫「朱漆臉」的人,臉上覆蓋著一層黑漆。

說到這層黑漆的來歷,還與死去的趙匡胤有關。

北宋被滅後,北宋皇陵從此無專人看管,在金國扶植下成立的「大齊」偽皇帝劉豫寡廉鮮恥,竟然成立「淘沙官」,大肆毀壞北宋皇陵,盜取財物。

上行下效,連皇帝都盜墓,民間的盜墓者也跟著趁火打劫,朱老大就是這些盜墓賊中的一個。

網絡配圖

朱老大與永昌陵陵使的後人是鄰居,無意中聽到這人說起隨趙匡胤葬下的有一條非常貴重的玉帶。

這條玉帶是趙匡胤從後周皇帝那裡得來的,上面鑲有七七四十九顆夜明珠、七七四十九粒大鑽石、七七四十九片翡翠,堪稱稀世國寶。

金兵盜陵時,因不知其珍貴,並沒有將這條玉帶盜走,依舊留在陵中趙匡胤的腰上。

朱老大出自盜墓世家,自己本身也以盜墓為生,聽了墓使後人的話,立馬就打起了玉帶的主意。

一天晚上,朱老大瞞著他人,一個人偷偷來到了永昌陵。

當時的永昌陵,早就被金人損壞得不像樣了,朱老大很容易就找到了趙匡胤的棺木,一看,趙匡胤的腰上果然有一條玉帶,朱老大就伸手去拉玉帶。

趙匡胤雖然死了一百多年,但由於屍首曾做過防腐處理,還如剛死不久一樣,將玉帶牢牢壓在身下。

這次朱老大是一個人來的,沒有帶幫手,只好找來一根繩子,一頭套在趙匡胤的脖子上,另一邊套在自己身上,試圖將趙匡胤拉起來。

這是盜墓賊慣用的一種「貼面盜」的方法,主要用來取屍身上的寶物。

這方法果然奏效,朱老大稍一用勁,趙匡胤的屍身就起來了。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這時候發生了,趙匡胤的嘴裡突然嘩地噴出一股黑色黏液,正好噴到朱老大的臉上,嚇了他一大跳。

鎮定下來後朱老大隨手在臉上抹了一把,取下玉帶,解開自己身上的繩子就溜出了地宮。

朱老大回到家中後,把家人嚇了一跳,他走到鏡子前一看,才發現自己臉上都是一塊塊的黑斑。

於是趕緊端來清水洗,但是卻怎麼也洗不掉,臉上就像抹了一層黑漆一樣。

不久這件事就在當地傳開了,朱老大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朱漆臉」。

趙匡胤已經死去了一百多年,怎麼嘴巴里還會噴出黑漆呢?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服用了一種防腐藥導致的。

據傳,趙匡胤駕崩後,如何保護「龍體」不腐成了一個大難題。

趙光義找來一位江湖郎中,由郎中秘制出一種防腐湯藥,將趙匡胤遺體的嘴撬開灌了進去。

這種藥物在人體內會腐蝕掉整個內臟,將其化成液狀存留在體內。

當有盜墓者搬動屍體時,屍身受到擠壓,液體就會從嘴裡噴射而出。

所以,這種湯藥除了防腐之外,還可以起到防盜的作用,一旦沾到人的皮膚上,根本就無法洗去,朱漆臉很不幸地成為了這種藥物的第一個實驗者。

沒多久,朱漆臉的事傳到了洛陽官府。

官府派人將朱漆臉抓去,一通審問後,他將自己盜玉帶的事情供了出來,官府依照法律處死了朱漆臉,沒收了他盜出的玉帶。

據傳,洛陽知府為了討好蒙古人,又將玉帶獻給了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

朱漆臉不僅白盜了一回墓,最後連自己的性命也弄丟了,用古人的話說,這也算是惡有惡報了,給他帶來厄運的,正是趙匡胤的屍首吐出的黏液。

在今天,也有人認為這些黏液屬於屍毒。

不過,「屍毒」一向是小說中的詞語,在醫學上還不存在這個定義,所以這一說法並不能成立。

《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10月,一個雪夜裡,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上一頁1《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

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紀聞》里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

宋皇后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德芳叫來。

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后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

"宋皇后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你了。

"

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

說是杜太后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里,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這一切,都使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光斧影"。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裡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裡睡覺。

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

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二是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之盟"的真偽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4歲,正值壯年,他的兒子德昭14歲了。

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

杜太后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才列舉證人、公布出來的。

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布出來呢?

還有一些疑點,也使人們對趙光義有非議。

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

--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

可是趙光義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

這就打破常規的迫不及待,只有一個解釋:搶先為自已"正名"。

是不是他心裡有鬼?

逼殺趙匡胤的長子德昭(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德芳(僅26歲)也神秘地暴病身亡。

趙匡胤的遺孀死後,趙光義不按皇后禮儀發喪。

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

這裡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據說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

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

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

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並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

"於是趙構終於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

這時離那個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經有187年了。

這也許正說明了一點:那就是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同時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交待了一個基本的答案 。

上一頁89作為一代傑出帝王,趙匡胤的死,著實讓人惋惜,所以,不少文人和好事者懷揣疑竇,翻箱倒櫃,引文摘句,窮追猛打,一定要找出個罪魁禍首來才肯罷休;而作為趙匡胤死後最大受益者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無疑成為人們重點懷疑和批判的對象。

拋開諸如《湘山野錄》、《燼餘錄》等含糊其辭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對趙光義非常不利的記載,如《遼史·景宗紀》中就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宋太宗)自立」的字眼,一個「自立」,就讓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覺得趙光義難逃干係,至少與趙匡胤之死有關聯。

趙匡胤比趙光義大12歲,他們一塊兒參與了「陳橋兵變」,都算是趙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

上公元960年,趙匡胤聯合趙匡義等發動陳橋兵變

《宋史·本紀》熱情洋溢地讚頌這哥兒倆如何情深意長、肝膽相照。

趙光義病了,趙匡胤親自到床頭去服侍,燒艾草熱灸的時候,哥哥惟恐燙壞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燒幾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趙匡胤常對身邊的近臣誇讚趙光義說:我這位兄弟,降生的時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樣,仔細瞧瞧,他龍行虎步,威風凜凜,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

甚至還謙虛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

」宋朝皇帝怎麼了?「一把手」居然給「二把手」拍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聰目明的趙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間暴亡?好端端一個男子漢,為什麼說沒就沒了呢?

官方的記錄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殯於殿西階……」至於死因,壓根兒沒提。

坊間的猜測五花八門:有的說,死於飲酒過度,還有的說,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其實,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趙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趙光義。

《湘山野錄》中記載,趙匡胤死前一晚,天氣極寒,他跟趙光義飲酒,倆兄弟一直喝到深夜。

本不該留宿內廷的趙光義卻廝守在皇帝身邊。

當夜,趙匡胤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且傳出「燭影斧聲」。

《燼餘錄》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與趙光義的姦情。

諸多不正常疑點暴露在那個太祖駕崩之夜。

趙光義即位後,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內容。

即便這樣,他本人還是不太滿意。

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於費這麼大勁嗎?真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

建隆二年(961),也就是趙匡胤稱帝後的第二年六月,生母杜太后病危,臨終前遺命趙匡胤「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即趙光義)」,同時命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宋史·后妃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

杜太后為何要讓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有兩個原因,其一,杜太后最疼愛的兒子是趙光義,兄終弟及,讓趙光義繼承皇位,這是出於私心;其二,杜太后認識到,自五代以來,中原皇帝執政皆短命,在位最長的也不過十年,難保趙匡胤不會步其後塵,為保大宋國祚延續,防止留下幼子寡婦遭人欺,讓年富力強的趙光義繼承皇位,這是出於公心。

趙匡胤是個明白人,也是個厚道人,故一口答應。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趙匡胤至孝,母命不可違;其二,當時大宋根基還不牢固,統一大業尚未完成,趙匡胤之子年紀尚小,確實需要趙光義這樣一個「工文業,多藝能」(《宋史·太宗紀》)的成年儲君以壯陣勢。

所以,趙匡胤聽從母命,於杜太后病亡一個月後即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後又封其為晉王。

開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一個重要官職,是國都駐地開封府的最高長官。

五代以來,已經形成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擔任開封府尹,就基本確立了其儲君的地位。

趙光義利用這一特殊地位,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幕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

趙匡胤晚年,政權穩固,兒子成人,在皇位傳承問題上曾有過動搖,但考慮到趙光義「威望隆而羽翼成」(王夫之《宋論》),兒子不是弟弟的對手,所以未立太子,而是依照《金匱之盟》將皇位傳給了趙光義。

然而如此重要的皇位繼承證據《金匱之盟》,在《太祖實錄》第一次編修的時候,居然未做絲毫記載。

《宋史》「金匱預盟」,是後來才加進去的。

仔細分析,趙光義的政治騙術漏洞百出。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身體倍兒棒。

趙光義剛剛23歲,比哥哥家的兒子成熟不了多少。

那時,趙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經11歲,四子德芳也3歲了。

問題是,趙匡胤並不是立刻就死,誰知道將來會怎麼樣呢?也許還能享國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七歲孤兒斷送江山的局面。

杜太后是個明白人,絕不可能出此下策。

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

這種驢唇不對馬嘴的解釋,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即便確實存在所謂「金匱預盟」,這份文件的核心無非是提供了「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

說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讓給小崽子。

那麼,有朝一日趙光義撒手人寰,身後怎麼安排,皇帝大位會不會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轉而回到趙匡胤的子嗣手裡?為剪除後患,趙光義不惜對至親骨肉,大開殺戒。

先說趙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

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說,最大的潛在對手是年長的德昭、年幼的德芳。

再說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弟弟——秦王趙廷美。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趙光義親自導演,將親弟弟趙廷美、親侄子趙德昭、趙德芳一一逼上絕路。

結果,趙廷美被貶房州,38歲抑鬱而終;趙德昭被逼自殺,年滿30歲;趙德芳像老爹一樣,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僅23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為何願破世襲,不由皇子而由皇弟繼位?

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傳承著父子相傳的皇帝世襲制,太子繼位天經地義。否則不是篡位便是禪讓。然而宋朝皇帝趙匡胤始終不立太子。卻兄終弟及,讓本該與大宋皇朝帝位無緣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自己的皇位。這...

宋太祖為何不立太子?有意傳位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生前他的兩個兒子也成年了,為什麼當時就沒立兒子為太子,甚至沒封王。而他的弟弟趙光義被封晉王,開封府尹。重用弟弟而忽視自己的兒子,以致讓趙光義奪了權。造成了他的後幾代子孫脫離政治核心,這是為...

趙匡胤傳位親弟弟是兄弟情深還是手足相殘?

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而趙匡胤竟然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這...

宋太祖之死,誰是真正的兇手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年輕時喜愛騎馬射箭,膽量過人。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

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

今天準備來講一講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想到講趙光義呢?簡單介紹一下他,大家就明白了。這宋太宗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原名趙匡義,後來由於避諱改名為趙光義,所以問題就來了,在父死子繼的封建社會,為...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三)

而所謂的險招會是什麼呢?歷史證明,趙匡胤是在事業處於輝煌的頂峰時突然死亡的,這真的是巧合嗎?或者是像一些現代「學者」的說法,趙匡胤是家傳基因有問題,再加上自己好喝酒,才造成了中風、心梗一類的突發...

歷史大發現8:司馬光為何力挺「金匱之盟」

歷史是一部殘缺但又真實的紀錄片,我們試圖從歷史本身抽離出來,用多維的視角去發現一個個我們未知的已知。【歷史大發現第08期】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死前曾召丞相趙普入宮,交給了趙普一份自己...